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929995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一、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 “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二、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

2、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三、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四、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五、 课时安排:1课时。六、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幻灯片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2、新授:(1)植物的人格化:幻灯片2: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初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幻灯片3:出示出水芙蓉图感受荷花的脱俗气质。幻灯片4:继续提问,意在引出四君子。幻灯片5:出示墨梅图。幻灯片6:结合画面题

3、诗及王冕的生平遭遇深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总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但同时由于他们创作时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作品中也往往充满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因素。所以我们除了运用恰当的审美方式欣赏作品外,还要学会通过画家的生平经历去理解作

4、品。幻灯片7:出示丛竹图,再结合课本图片简单讲解其余三君子。总结: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梅花以其“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 “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就体现出王冕对元人统治不滿而独钟于梅花的性情与志向。“室雅芝兰香”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嗅其香,与之俱化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猥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屈原),兰花,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

5、气。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另外,竹子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也能给人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的感受,所以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们常说“人淡如菊”,的确菊花不同于世间的万紫千红,与梅花一样,淡淡的,幽香暗藏,冷清自如,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梅兰竹菊

6、”四君子,他们有着共同的风流傲骨,或清瘦冷清,或悠然不群,如同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未曾到达,心驰神往。所以我们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时应学会去感受作者深深的君子情怀。幻灯片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动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定的感情。幻灯片9:出示墨葡萄图。幻灯片10:结合画面题诗及徐渭的生平遭遇加深理解托物寄情的含义。总结:徐渭,字文长,号天池、清藤道人等,生活于腐败黑暗的明朝后期。他从小聪明过人,富有军事才干,屡试乡试不中后便常与苏杭一带的文人雅士交游,“泡”成了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韬略的天才,但是仕途却十分不顺,在

7、抗倭总督胡宗宪麾下刚崭露头角就受牵连入狱,并因此发疯,出狱后穷困潦倒,常处于半疯状态。他特别注重绘画的“生韵”、“生动”,他曾在一首诗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又说“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他认为画家要善于表现本人特定的气质、胸次、情性,所以他在艺术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直抒性灵的倾向,墨葡萄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用大泼墨的笔法,酣畅淋漓地挥洒了他内心的愤懑、抑郁、孤独和凄凉。(2)动物的人格化:幻灯片11:植物可以寄托人们的情感,那动物能否寄托人们的情感呢?幻灯片12:出示安晚帖幻灯片13:放

8、大眼睛,感受眼神。总结:画中只用水墨表现了一条鳜鱼,这条鱼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白眼向人。八大山人朱耷,明室王孙,自满清立朝,他有一腔国恨家仇,不得不隐姓埋名以避杀身之祸。他画的这幅画,鳜鱼孤寂冷清且有点僵直,停住在深水中,鱼眼向上翻,白多青少;鱼嘴张而不语,一腔痛苦和愤懑可向谁言?!水深鱼寂,亦如他的生存境况。画上题了一首诗:“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用的是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谢万途经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滞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去,不流出来)。”朱耷暗示自己如鳜鱼处于一潭死水,复明之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幻灯片14:出示二马图幻灯片15:出示

9、骏骨图幻灯片16:出示奔马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二马图,骏骨图,奔马,比较分析: 动物没有人的情怀,但是人常借动物来隐喻一些自己的情怀。二马图元朝画家任仁发对当时“异族入主,贤才得不到赏识,廉者瘦、滥者肥”的社会状况的反映和讽刺,也是画家思绪情意的深切反映:“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骏骨图是宋末元初时画家对自己心境的一种自喻。画后自跋云:“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顽劣非所讳也。” 诗和瘦马共同倾吐了老

10、无所用的惆怅,往日身经百战,今不知主将尚在何方,被“弃之大泽”,只有默默地回忆往日的鼎盛年华。而徐悲鸿的奔马,作于1941年,当时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作者“忧心如焚”,所以便创作了这幅奔马以激起整个民族的抗战之心,画中奔马动感十足,充满着冲击力,似乎正要冲出画面。因为他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也就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所谓“悲鸿奔马,同仇敌忾”! (3)景物的人格化:幻灯片17:出示艺术家的卧室总结:文森特凡高,1953年生,1890年自杀,终年37岁。他一生的主要创作时间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六年。“

11、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但这没有妨碍他以画画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他在一封信中描述了他灵感涌现时的状态,“感情有时非常强烈,使人简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笔画接续联贯而来,好像一段话或一封信中的词语一样。”凡高喜欢运用纯色点画的绘画技术,他用一道又一道的笔触,不仅使色彩化整为零,而且传达了他自己的激情。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艺术家曾经那样始终如一,那样卓有成效地使用这种手段。在凡高的作品中那些大胆、粗放的笔法帮助凡高传达了他振奋的心情。所以说凡高的作品是

12、用他的激情作画的。此画就反映了作者对高更的怀念和对孤独的恐惧。事实上,美术家有时候还会创造出一些人物形象来展现个人的情感可以通过这一形象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幻灯片18:出示到前线去幻灯片19:出示怒吼吧,中国总结:近现代革命性美术作品中的激情渲染。中国近现代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列强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饱经侵略压迫之苦,而不得不奋起反抗。为了唤起更广大民众的危机感和革命意识,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其中尤其以新兴版画最为突出。鲁迅说版画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

13、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30年代新兴版画诞生的时候,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民族危机又一次加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时候。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之日,也就是新兴版画发展壮大之时。构成现代社会的魂魄,应该是救亡图存、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这些新兴版画作品从题材上考察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作者们面对人民的苦难,怀抱深切的同情;对于社会黑暗,他们愤懑痛恨;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他们深感忧患。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激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起去反抗和战斗。3、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又通过作品达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成为了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