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特征和本质》PPT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929990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特征和本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文学特征和本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文学特征和本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文学特征和本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文学特征和本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特征和本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特征和本质》PPT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文学特征和本质文学特征和本质 主讲 戴红稳 本章教学要点 本章教学要点 1 1 文学文学 的含义的含义 2 2 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3 3 文学的审美特性 文学的审美特性 4 4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的语言特性 文学的语言特性 v一 文学是什么 v文学三义 v 广义文学 文学即文化 一切口头或书面 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 哲学 历史 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也叫 文章学或文化学 v 狭义文学 文学即审美 指今天通行的文 学 包括情感 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 术行为和作品 如诗 小数 散文等 也叫 美 的艺术 v

2、 折中义文学 文学即惯例 介乎两者之间 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包括诸子 散文 史记散文 纪实文学 政论文 杂文 报 告文学 v文学作为文化 v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最初文学概念都是广义的 和文化交织在一起 v1 文学没有从一般文化现象分离出来 v2 文学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明确赋予特殊的审美意 义 v中国魏晋以前 3 6世纪前 文学为一般文化形 态 v西方16 18世纪之前 v孔子 博学于文 学问 文献 文化 v诗言志 v诗可以兴 可以观 诗承担一般文化形态社会功 能 v 可以群 可以怨 v孔子 发乎情 止乎礼仪 v 论语 v文学是修养 君子之德的修养 把人训练为 合君子 仁爱 礼仪 制度

3、的规范 v文学作为审美 v1 曹丕 典论 论文 v首次提出 v 诗赋欲丽 把诗赋语言形式美提到首 位 v 文以气为主 强调作家创作个性 v文学应以华丽的语言表现个性 透露出审美 的自觉信息 v鲁迅说 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v2 18世纪康德 把文学作为纯粹的审美与 其他活动区别出来 v v 便条 v 我吃了放在 冰箱里的梅子 它们大概是你留 着早餐吃的 请 原谅 它们太可 口了 那么甜 有那么凉 v便条 v我吃了 v放在 v冰箱里的 v梅子 v它们 v大概是你 v留着 v早餐吃的 v请原谅 v它们太可口了 v那么甜 v有那么凉 v 通知 v 举世瞩目中国球迷 挂心的 届世界乒乓 球锦标赛团

4、体赛赛制有 变 v 通知 v举世瞩目 v中国球迷挂心的 v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 赛团体赛 v赛制有变 v 文学是什么 v不同角度 v不同时代 v不同国家 对概念判断也就不 同 v不同思维方式 v v从文化途径看文学 文学是文化 v从审美角度考察文学 文学是审美 v从惯例立场看文学 文学即惯例 v文艺学家 美学家 作家 批评家谈 v文学是什么 v西方 v文学是摹仿 再现论 v文学是镜子 摹仿论或镜论 v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v文学是灯 v文学性在酒神精神 表现论 v文学性在直觉 v纵观西方文论发展史 有关文学本质的 论述经历了 模仿论 表现论 v其他关于文学本质的论点 v弗洛伊德 文学是性本能

5、的转移与升华 v海德格尔 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v卡西尔 艺术是一种符号 v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v1 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v2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v3 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v中国 v诗言志 v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 v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v v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 v思发语词无意义 无邪就是真 纯正意思 v1 诗经三百首 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 无不出 自真情 诗经的作者都是出自真情的自然流露而 有这些作品 v2 诗经有劝善惩恶的意思 诗经作者基于无邪思 想创作 读了它后 人可以去除邪恶 v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论语

6、 阳货 v兴 感发志意 是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 和陶冶的作用 v观 观风俗之盛衰 考见得失 是说诗能够帮助 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 v群 群居相切磋 是说诗能够帮助人们互相切磋 砥砺 提高修养 v怨 怨刺上政 是说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 表达 民情 v兴观群怨 是孔子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 美学观点 v中西诗学的差别 v西 文学是什么 v中 文学能做什么 v西方对文学思考 是把它当作知识来对待 追踪 溯源 v中国对文学思考 从社会功用角度来看待 v中国当代学者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v文学是关于生命的书写 v文学是通往心灵的时空隧道 v文学是精神的栖息之地 v文学是灵魂的叙事 是人心

7、的呢喃 v文学是虚构的 审美的 让人愉悦的 v v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 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v v文学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生活 曹廷华 v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童 庆炳 v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v 一 蕴藉 v借助两种修辞 含蓄 含混 v含蓄 把无限的意味隐含在有限的话语中 v 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v 表达上的 小中见大 v 地铁车站 v 庞德 v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v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v含混 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涵着多 重而不确定的意义 令读者回味无穷 v 阐释上 一

8、中生 多 v 闺意献张水部 v 朱庆馀 v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v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v 芙蓉楼送辛渐 v 王昌龄 v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v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v 春怨 v 金昌绪 v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v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v酬朱庆馀 张籍 v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v 二 话语 v 话语 一问一答的会话 沉默也是一种话 语 v 区别 话语 语言 言语 v 事件 工具 行为 v 说话的规则 平时说的话 v 文学作为话语的五个要素 沟通 v 说话人 文本 受话人 v 语境 v 三 审美意

9、识形态 v 一般意识形 态 v 意识形态 v 上层建筑 审美意识形 态 社会结构 政治法律 v 经济基础 v二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 v 一 审美 和 审美 方式 v 1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v 哲学 最大特点是思辨 逻辑推理 v 宗教 非科学 信仰 v 道德 说教 教化 v 法律 律令 戒律 v 文学 最大特点是审美 审美 v v2 审美 方式的涵义 v 审美是人类认识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指人 与世界 社会和自然 形成一种无功利的 形象 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v 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 v 从目的看 审美是无功利的 v 从方式看 审美是形象的 v 从态度看 审美是情感的 v 二 文学的审美意

10、识形态性 v 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 意识形态 特殊 性 一般性 v 1 这是说文学的双重性质 即文学具 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 它是一种 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 形象与理性 情感与 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活动 v v 2 文学双重性的复杂性 v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 v而意识形态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v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显现间接的意 识形态性质 v但从具体作品看 常表现为或偏于审美性 或偏于意识形态性 v v从具体作品看 表现为两种偏向 v 一种 以审美性为主 在直接的审美风貌 中暗含意识形态性 如 为艺术而艺术 山 水诗 婉约词 休闲文学 等 v 一种 以意识形态性为主 强烈的意识形

11、态性冲淡了艺术的审美性 如 为人生而艺 术 为政治而艺术 等 v2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特点 v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它是审美与意识 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这种复杂组合具体表 v 现为三个方面 v第一 文学既是无功利的 也是功利的 v第二 文学既是形象的 也是理性的 v第三 文学既是情感的 也是认识的 v v第一 文学既是无功利的 也是有功利的 v 1 文学的无功利性 非物质的实用功利 v 文学的无功利性 是指在文学活动中 无论作家 还是读者 都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 既 不寻求经济的 或政治的实际利益 也不是为了 直接达到科学求知的目的 v康德 v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12、的 v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 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 里面 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v 2 文学的功利特性 有精神的审美功利 v 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不具有物质性的实际 功利 但具有精神性的审美功利 它能给人以审美 愉悦 进而影响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v文学的功利性 寓教于乐 v 艺术品 直接的美感愉快 表层 自由的乐趣 天真的乐趣 v 艺术精神 间接的精神影响 深层 远功利 归平等 v v文学精神影响作用的多方面性 v 1 孔子的 兴 观 群 怨 说 2 鲁迅的 愉快 休息 启蒙 说 v 3 认识 教育 美感作用说 v v认识作用 认识社会风貌 认识社会本质 v 教育作用 确立人生

13、观念 提升道德品质 v 美感作用 获得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 v作家主观是无功利的 v作家虚静 无事在身 无事在心 悠悠忘我 诗 从此镜出 v文学客观效果是功利性的 v 第二 文学既是形象的 也是理性的 v v从表现方式看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既是形 象的 也是理性概念的 是形象性与思想性的统 一 v 1 文学的直接形象性 v指文学是以形象或审美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v哲学对概念推理 思辨 v文学非概念 是直接的形象 v论文学的形象性 v 别林斯基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 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 话 v 高尔基 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 而是用形象 图画来描 写现实 v 例如 揭露和批判封建宗法制度的 四条绳索

14、 政权 族权 神权 夫权对人民的迫害 v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段论法 v鲁迅 祝福 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形象和图画 v 2 文学的间接思理性 v指从意识形态角度看 文学活动必然依赖于理性 思索 是一种复杂的理性活动 v v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v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 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 长江送流水 v 其一 创作与欣赏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v 其二 作品的内容 情感与思理交融的情态 v v 第三 文学既是情感的 也是认识的 v从主观态度看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既是情 感的 也是认识的 是情感与认识的统一 v 1 文学的情感性 审

15、美情感 v指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的主观态度 或由审 美形象激发的读者的情感体验 v 刘熙载 艺概 文概 作者情生文 斯读者文生情 v 严羽 沧浪诗话 高岑之诗悲壮 读之使人感慨 孟 郊之诗刻苦 读之使人不欢 v v文学审美情感的三个特点 v 其一 从内涵看 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集体情感 v 金圣叹 世间妙文 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 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v 其二 从性质看 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 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形式情感 v 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 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 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 美学四讲 之三 v v

16、其三 从表现看 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 象相互渗透着 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通过审美 形象显现 v v 2 文学的认识因素 v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即作家对 社会现实客观理智的反映 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 见 v v但文学家往往否定作品的认识因素 v 凌宇问 v 边城 等篇是否含有人生莫测的命定论倾向 v 沈从文 v我没有那么高深寓意 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企图 从试探中完成一个作品 我最担心的是批评家从 我习作中找寻 人生观 或 世界观 v v三 文学形象的特征 v 文学形象指的是作品的整体形象 是文艺作品 中描绘的具体感性的 概括的 蕴含思想感情的 富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图画 v 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生活 v在叙事作品中 主要包括人物活动 故事情节 场面环境等 v在抒情作品中 则主要包括情境 生活细节等 v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区别 v1 反映生活方式不同 v哲学 逻辑推理 v文学 感性形象 v 反映对象不同 v它们以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 v文学以人为中心社会生活整体 v 影响生活的方式不同 v它们 晓之以理 以理服人 v文学 显之以象 动之以情 v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