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4921733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某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某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某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某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某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资料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 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11.1.1 项目名称11.1.2 项目承办单位1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1.2 研究依据11.3 研究原则21.4 研究范围31.5 项目服务对象31.6 研究结果概要31.6.1 设计内容与规模31.6.2 环境保护41.6.3 劳动定员41.6.4 建设进度41.6.5 工程投资41.6.6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41.6.7 结论51.6.8 建议5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62.1 城市概况62.2 *县两乡镇基本情况72.3 自然条件82.3.1 气候条件82.3.2 地质与水文

2、条件92.3.3 地震102.3.4 地形地貌10第三章 垃圾处理现状及建设必要性113.1 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113.1.1 垃圾处理现状113.1.2 乡镇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123.2 工程建设必要性12第四章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的选择134.1 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方式概述134.2 各乡镇生活垃圾收集方式选择134.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概述134.4 各乡镇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16第五章 工程总体设计185.1 工程规模185.1.1 *镇建设规模185.1.2 *镇建设规模195.1.3 垃圾车辆配备205.2 垃圾转运方案的选择205.2.1 垃圾转运站工艺方式概述205.2.

3、2 垃圾转运站压缩工艺方式225.2.3垃圾转运方案选择235.3垃圾转运站场址选择245.3.1场址选择原则245.3.2镇垃圾转运站选址245.4垃圾转运站路线建议25第六章 垃圾转运系统工艺设计266.1设计依据266.2垃圾转运站设计266.2.1转运站配置及规模266.2.2转运站工作流程276.2.3转运站用地276.2.4辅助设施276.2.5防腐处理286.3辅助收运措施296.3.1垃圾屋296.3.2收运车辆306.4 转运系统配备总结31第七章 辅助公用工程设计337.1建筑设计337.1.1工程概况及设计原则337.1.2建筑物一览表337.2结构设计337.3给排水和

4、消防设计347.3.1给排水设计347.3.2消防设计347.4电气设计347.4.1供电设计347.4.2防雷接地保护357.4.3通讯设计35第八章 项目管理、实施与定员368.1 项目管理368.2 项目实施368.3 劳动定员368.3.1 工作制度368.3.2 劳动定员378.4 人员培训378.4.1 人员培训378.4.2 人员培训计划37第九章 项目招标方案389.1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389.2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389.3 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38第十章环境保护4010.1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4010.1.1工艺产污环节4010.1.2污染物产生环节4

5、010.1.3污染物及排放特征4110.2污染物排放源及治理措施4110.2.1废气4110.2.2噪声4210.2.3废水4310.2.4固体废物44第十一章 节能4511.1概述4511.2节能原则4511.3节能措施4511.4 节水措施46第十二章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4712.1概述4712.2设计依据4712.3安全卫生防范措施4712.4劳动保护措施48第十三章 工程投资估算4913.1工程概况4913.2投资估算编制依据4913.3编制方法4913.4其它费用说明4913.5总投资5013.6资金筹措50第十四章 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5314.1 社会效益分析53第一章 总 论1.

6、1 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1.1.1 项目名称*县*镇、*镇镇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1.1.2 项目承办单位*县*镇人民政府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格证书编号:1.2 研究依据1、基础资料(1)*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初步设计(3)*县*镇总体规划(19962010)(4)*县*镇总体规划(20002020)2、主要标准与规范 (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2)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3)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 (4)生活垃圾转

7、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1092006) (5)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设备(CJ/T181999) (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CB1455493)(7)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3 研究原则1、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作为城区环境卫生治理和环境保护项目,应在*县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使工程建设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转运站的站址和处理工艺,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8、,以发挥本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2、遵循我国城市城区垃圾收集技术政策和环保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确保对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卫生处置,防治二次污染产生。3、从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近期为主,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及工程实施计划。4、结合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今后的发展,在设计中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上成熟的设备,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安全可靠,使站区环境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5、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力求场区布置合理,环境优美,建筑美观,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做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良好统一。 6、妥善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

9、所产生的渗沥液,填埋气体、恶臭和蚊蝇等,避免产生二次污染,确保环境质量不受破坏。7、优化设计,降低工程投资,确保施工及运行安全。1.4 研究范围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本报告在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查勘,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垃圾转运站站址、收集运输方案确定、工艺设计、环境保护、公用工程配套设施、投资估算及实施计划、财务及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内容及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了可靠和准确的论证。1.5 项目服务对象本工程服务的对象包括*县管辖的两个乡镇。分别为:*镇、*镇。服务的范围为两个乡镇的

10、建城区及周边临近的村庄。1.6 研究结果概要1.6.1 设计内容与规模本项目工程为*县两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工程以收集和转运各乡镇生活垃圾、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处理的对象为:各乡镇生活垃圾,不包括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并严禁混入任何有害、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固体废弃物。根据本工程的服务对象*镇、*镇,采用各镇区人口预测及垃圾产生量预测数据,并考虑乡镇建成区周边的村落,确定转运站规模分别为:*镇20吨/日、*镇20吨/日。 1.6.2 环境保护本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可能产生的污染因素均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1.6.3 劳动定员本项目利用原有人员,不用新

11、增劳动定员。 1.6.4 建设进度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为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工期,各阶段工作应尽量提前进行,允许有一定程度交叉。1.6.5 工程投资项目总投资463万元,所需资金由项目承办单位自筹解决。 1.6.6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据备注技术数据1处理垃圾吨/日401.1*镇吨/日201.2*镇吨/日20经济数据1总投资万元463其中:建设期利息万元02筹集资金万元463其中:自有资金万元4631.6.7 结论本工程采用小型压缩式转运站对*县*镇、*镇两个镇区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运输,总投资463万元。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和*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通过改善乡镇的环境卫

12、生,可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垃圾对河流水系的污染,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6.8 建议1、尽快完善转运站的工程地质的详勘工作,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2、组织有关部门对各乡镇的生活垃圾成份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包括不同季节,不同地带的调查分析),为设计阶段最终确定垃圾综合利用方案提供依据;3、城市垃圾清运系统尽快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装运输,以便于运送至填埋场填埋处置时可为填埋场提供覆盖土源;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社会公益事业,其运行初期管理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同时,依据国家有关政策,适时制定垃圾收费制度,使垃圾转运填埋的运作逐步走上自我维持、良性发展5、

13、着手制定垃圾分类收集的产业政策,为垃圾的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打下创造条件。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 城市概况*县位于黄淮平源西南部,*省东南部边陲,地处北纬3234至3258,东经11438至11513之间,东西长44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1453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畜牧大县、*省外派劳务输出重点联系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县处于两省(*省、安徽省)四市(*、信阳、阜阳、周口)交界地带,南部与东南部靠息县、淮滨(属信阳市),西南连正阳县,西部及西北部接

14、平舆县,北部及东部与安徽省临泉县毗邻;西南至信阳市132公里,西至*市102公里,北至周口市122公里,东至阜阳市109公里,距省会郑州307公里。全县下辖22个乡镇(包括城关镇古吕镇),356个行政村。*县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平均年降水量960毫米。水资源丰富,有10万亩水面可供开发,年可利用水资源6亿多立方米。农业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芝麻、红薯、水稻、大豆和绿色小杂粮等,年产粮食6亿公斤、红薯4000万公斤、优质皮棉2000万公斤,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是中南地区最大的“三粉”生产基地。畜牧业发达,年出栏商品牛25万头、羊53万只、猪85万头、家禽1000万只。木材蓄积量150万立方米。劳动力资源丰富,青壮年劳力60多万人,年输出劳动力25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拨44米以下,淮河支流洪汝河在境内汇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