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听“建”项目策划书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4915983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潍坊听“建”项目策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在潍坊听“建”项目策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在潍坊听“建”项目策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在潍坊听“建”项目策划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在潍坊听“建”项目策划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潍坊听“建”项目策划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潍坊听“建”项目策划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在潍坊听“建”策划书【大学点滴给我的思考】 那是我在大二,我发现当时做退晕作业的时候如果问个学长,也不必自己蒙在鼓里走那么多弯路,那些时间省出来干点别的可好 那是我在大三,我发现自己并没解决好大一留下的那个关于迷茫的问题,或者到底什么更重要些,软件是个什么地位,做方案的能力主要在哪些方面,在之后的工作中手绘干什么用 现在我在大四,我发现身边的这些,如果我从大二把一些看待专业学习的角度和理解稍稍做些调整,现在相对来说会顺利些 年后实习了,我发现,仅仅一个月,通过耳濡目染所感受到的建筑行业与在校期间认为的大不相同 后来我想,如果去年这个时候多向学长了解些情况,会很好的融入进不同风格的设计院,

2、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有多少家设计院就有多少种工作风格,有多少种与建筑有关的专业,就有比这个数目更多种偏向性不同的设计院 在全国性的建筑群里问个问题不难,但追根究底问详细了很难,原因在于我们跟他并没有很熟 哈佛图书馆的那句警句-当你认为晚了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我想让这类似的事情有所改善的思考也该不会太晚【实习见闻给我的思考】 2014年初开始,按照学校学习进度安排,我进入到上海某设计院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建筑师实习,从只能耳听眼看的初期到参与到施工图绘制的中期再到能够参与到方案设计的后期,每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都让我产生很多感触,为了更好的分析问题,我也常会将遇到的问题与之前

3、的学校生活进行联系来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而进行总结和思考,以备日后回校学习期间有针对性的进行查漏补缺,以下内容也是我笔记的一部分。 在每个阶段的总结中,我发现实习期间遇到的尴尬和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实习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足,比如与老师和学长沟通太少以至于对实习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有了解到,或者即使沟通了却因为对实习情况的不了解而无从问起,以至于像实习前需要熟练掌握的软件,设计院的大致工作流程都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刚进入实习岗位的工作效率低;再比如学校期间也没有联系到本地区工程师来了解当下设计院的种类和偏向,导致盲目性的投简历,部分同学进入到纯方案公司,与本次实习熟悉施工图的绘制的要求差之较远。 还记

4、得在实习前期,系里建筑学教研室利用了期末考试后的时间对实习的安排进行了下达和解释,对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大致的讲解,因为时间有限,并未详细展开讲解。这说明对于实习期间的事项需要同学自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据我了解,大部分同学通过询问学长和网络查询的方式进行过了解,少部分同学通过老师和设计院工作人员进行过咨询,然而经过了解,大部分同学对问题的了解停留在向对方单向提问问题,问题的目的性并不强,结果直到实习临近依旧满头雾水,不知所措。这让我联想到了当年高考过后填报志愿之前的场面,大部分家长和孩子因为对报考的不了解而傻眼,现在想来如果有一个高考填报志愿指导会议结果会好得多。然而就像我们10级一样,当

5、我们实习结束,到下一年,除了简简单单通过三三两两交流的方式跟学弟学妹传授实习的经验,大概我们忘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茬了,很少会有人再为下一级的实习再张罗和操心了,另一方面我也在想,若是当年我们实习前期同学们一起组织个实习指导座谈会就好了,通过各方的网络联系老师和学长,甚至本市的工程师老师,这样集思广益肯定比自己漫无目的的请教老师和学长的效果好。座谈会这一想法并不是我的主要论题,我想引出的是这类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我通过对实习期间的总结进而到实习座谈会的想法并不是单单的指向了这一件事,我想要倡议一种类似于座谈会、交流会这种具有弹性的,氛围自由的区别于课堂的校园学习方式在填补目前系里在建筑学专

6、业课后学生学术讨论活动相对不完善的情况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势必需要一个载体或者说是一个组织,这样一个组织的定义是本文的主要论题。)若是单从该次座谈会作为切入点进行讨论的话,我想从必要性和可实现性两方面进行论述,众所周知,前期充分的准备总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实习期间我常常感叹:“这么浅显却实用的信息现在才知道。”的确,在学校更多的是理论方面学习,而我们知道实践是理论的目标和方向,我们深知对目标和方向的熟悉对事情成败的重要性,这也足见实习的重要性,相同道理,也可看到实习前期准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另一方面,在信息流通如此方便的今天,建筑行业与校园仅一墙之隔,且领导、老师和师兄就在我们身边,是什么

7、让我们之间信息流通的如此不畅?说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一句-设计院的一线信息在哪里,我想学长有学长实习角度的见解,老师有老师实用角度的见解,一线工程师有他们原汁的见解。这三者将是能否实现该信息流通的主要组成元素,事实证明请到他们不难,问题是来组织这件事情的人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就很难了,因为只有可持续的定期开展活动,才更有利于区域性某种氛围的形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试想当我们以实习讲座的名义来邀请,大家对于这个论题的讨论和因为讨论而延伸出来的各种对于建筑行业的思考和见解将使座谈的价值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一次次主题不同的讲座和演讲讨论过程中,将逐渐激发同学对于本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8、“养”出建筑学科学习的探究型、创新型之风。上段我论述了这个小小的讲座可能拥有的价值,当然众所周知,演讲和讲座历来都是高等院校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和研讨方式,他公开,讨论,分享,互动,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对于建筑学这样包含多门类学科的设计类专业,讨论和分享是不断进步的良好学习方式,我想对于这种有利于建筑学专业的活动,系里应该加大组织频次,让学生直接受益。【同济给我的启发】 后来我试图从别的学校找到一些关于建筑学专业的活动组织情况,我开始在每个周末到实习地所在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行调研,并利用网络来了解他的门户网站、相关贴吧和部门主页。调研结果显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

9、来开展学术讨论和学生学术交流活动的。第一是以建筑学教研室和城规教研室为主体,第二是以系学生会为主体,第三是学生社团活动,这三种渠道的活动方式有报告,讲座和与建筑学有关的实践性活动。第四是网络为主要平台,并行于以上三种方式,是对应的每个组织的门户网站、主页和贴吧,主要通过网络方式对活动进行通知、宣传和反馈。 同济各教研室与附属于同济的两大设计院具有直接联系,部分老师直接供职于其设计院,设计院在老师的联系下定期进行方案征集研讨等座谈活动,并通过合作和外邀专家教师的方式在校内或设计院定期进行专家座谈活动,且密度较大,比如建筑城规学院两年一次邀请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先生的演讲活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演

10、讲交流活动之一,现年73岁的安藤忠雄2010年世界的都市-上海为题的演讲在同济大学大礼堂举行,2012年亚洲的时代为题的演讲在上海奔驰艺术中心举行,同时本次万人讲演会也是是纪念中日两国邦交40周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之一,2014年为梦想奔跑为题的演讲在同济设计院报告厅举行,这些活动每次的组织过程都通过门户网站和BBS进行宣传和通知,并在讲演结束由组委会负责把相应的讲演稿和视频资料上传至主页和论坛供学生学习讨论,因为宣传的充分,组织的合理,每次演讲都吸引校内外建筑专业人士前来听讲,成为学校重要的课堂外的课堂。 同济大学每年一度的建筑节是由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生会组织举办的全国范围参与的学生建筑主

11、题探究评比活动,同济大学网络论坛日常主要是公告系内的新闻和当前建筑一线的一些前瞻性的建筑知识,并开贴进行建筑学科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同济大学社团中与建筑学科相关并活跃在校内活动一线的有未来建筑师协会、未来规划师协会、青年景观师协会、绿色建筑协会等与建筑有关的社团,这些建筑社团平常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与建筑设计有关的活动,填补了低年级同学缺少建筑理论实践场所的空白。也为高年级提供了专业探究的平台。另外, 以上这些活动开展的前中后期会通过同济大学社团联合会网站、校园BBS、百度贴吧、人人网主页来进行宣传和意见征集,这也减少了人力物力的耗费。【60周年校庆给我的启发】 学校60周年校庆过去两年了,我为自己

12、被评选为校庆志愿者而自豪,也正是亲身的参与,让我看到了我们的老校友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而做出的付出与努力,也看到了校友作为学校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校友除了在物质上对学校的建设给予赞助,更在学校的软实力建设上给予支持。校友对母校的这种情意或许我们更容易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好比日常学习活动中,不经意就会得到学长的帮助,这帮助或者是一次建筑初步的作业,或者是一个电子文件包,或者是送给我们的一个实习作品集。就这样,我在很多学长的帮助下,已经到了大四,我深刻的知道在任课老师之后,对于包含学科门类繁多的建筑学专业学习过程中,学长是充当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 周年校庆之后,我发现学校网站悄悄的多了一个叫

13、“潍院校友”的链接。了解到我校从2006年开始启动的校友工作终于在2012年完成了里程碑式的进程,在校体育馆会议室成功召开了潍坊学院校友成立大会,且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潍坊学院校友会章程,并选举王守伦担任会长,冯滨鲁、王培韧、殷专江、梁会禄、卢培秀等为副会长,这标志着校友工作官方平台正式建立,标志着母校的发展有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加坚强的后盾。通过校友会这个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参与学校的建设、反哺母校对校友们的培养。之后随着“校友做创业就业报告”,“郭思旭校友来校做报告”,“发现自己,发现世界-青庐读书会走进潍院”等校友活动的展开标志着我校的校友工作逐渐进入常态化。 这些对于学校校友工作的了解不仅

14、让我体会到校友组织在母校与校友之间的纽带作用,更让我看到了校友会作为校友表达对母校情感的平台在实际中的积极影响。从这一点出发,在学校生活中,低年级所得到的高年级学长在各个方面的指导不得不说这是类似情感的表达,他们用把比学弟学妹经历更多的经验传递给低年级同学,这是出于一种集体荣誉感,一种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情感,实际也告诉我们,高年级的指导让低年级获益很多,表现在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学弟学妹们获得了经验,对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层 面来说,这种行为和风气若能有良好的关注和引导,将成为大学教育环境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在这种良好的形式之下我们却发现,其实高年级与低年级的交流大都存在于个体之

15、间或者几次固定的学校交流活动中,同学并没有特别的意识来做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因为性格交际问题并不能认识到很多的学长,即使一年一次组织起来的像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也是时间短,专业性不强,无法形成可持续性互动探讨的规模,面对着老师、学长这样一种好的资源大多人因为无心考虑而沉默着,而就在这种沉默中,这些无形的宝贵的财富是在白白的流淌和浪费着的,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一个组织的平台来作为纽带作用联系这两者,导致学长老师只能在有限的空间表达,学弟学妹漫无目的探求。 因此,我们期待这样一个交流平台的组建,他将是课后我们学习讨论的新天地,我想当有一天我们拥有了一个整个系的爱好者都愿意参与进来探讨自己专业知识的园地

16、的时候,那将是分享的新起点,共享的新视界,而且定期的活动必将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从而逐渐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我对“信息流通”的重要性的重新思考】 综上,我得出以下论点,首先关于校内信息与校外信息的流通不畅问题,以及校内信息分享不及时不畅通的问题;另一点是如何找到适合于我系基本情况的应对或者改善以上方面的途径。【初步方案思路】 联系四年对周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的了解,我对本系建筑学学生日常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当前系里建筑学专业研讨活动的主持工作主要依靠学生会,其中成规模的活动有一年一度的快题大赛和建模大赛。另外,对于学生学术论文、专利及学校组织的“挑战杯”和SRTP等科技竞赛项目的选拔统计和申报工作主要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