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年出栏5万羽生态鸡养殖牧场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4915866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年出栏5万羽生态鸡养殖牧场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建设年出栏5万羽生态鸡养殖牧场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建设年出栏5万羽生态鸡养殖牧场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建设年出栏5万羽生态鸡养殖牧场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建设年出栏5万羽生态鸡养殖牧场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年出栏5万羽生态鸡养殖牧场可行性实施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年出栏5万羽生态鸡养殖牧场可行性实施报告(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设年出栏5万羽生态鸡养殖牧场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前 言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等概念,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付诸实施。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所以统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提出的。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

2、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生态养殖是我国养殖业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核心主张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将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保户、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发展健康养殖,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安全食品。生态养殖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模式。而狭义的生态养殖则明确定位于牧场,原则上并不涉及农业林业等范围,其生态理念及生态技术实施的核心就是牧场,从而打造

3、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安全牧场、食品安全牧场、环境友好牧场、生态循环牧场、低耗高效牧场。可以说狭义的生态养殖才是当前养殖业最迫切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养殖业摆脱污染、浪费、生物危机和恶性循环局面,走健康养殖业道路的必然选择。人口众多和资源缺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养活世界25%的人口,还要承载世界58%的生猪,25%的家禽。中国的东部、南部和中部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也是养殖密度最大的区域,土地、环境、粮食等资源极限成为最突出的矛盾。据测算,1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一个万头猪场每年向周围排污3万吨,其中含107吨氮和31吨磷,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地

4、后,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污染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微量元素高铜、高锌和重金属元素如砷、铬、镉、铅等对周边环境土壤、水源的污染,不仅有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可能威胁人类自身发展。畜禽养殖场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另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细菌量增大,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自2005年起,养殖业污染就成为仅次于工业污染的第二大污染源,其中尤以集约化(工业化)牧场为甚。据调查,90%的规模牧场没有粪污处理设施,粪污产生量大而任由粪

5、污污染周边环境。养殖业在造成严重的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同时,自身亦深处生存危机中。最大的特征是老病抬头,外病传入,病源混感,防治更加困难。随着我国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导致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禽流感等已经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头,呈扩散蔓延之势。同时,由于一些疫病长期流行,病原的毒力发生变异,其症状、病变出现非典型化,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常常造成畜禽大批死亡。由于饲养环境较差,病原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加之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出现,常常导致同一畜禽感染多种病原,使病情复杂化,往往导致诊断错误,延误了疫病的治疗。同时,在防治细菌病时,长期盲目滥用抗菌药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细菌产生耐

6、药性。近几年大多数牧场深陷动物死亡率高、药费高、饲料转化率低、养殖效益低的“两高两低”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问题突出。制约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的两大问题当属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动物在饲养阶段感染或在加工阶段污染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其食品中就很可能携带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直接危害的成分。而兽药残留是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下降的另一原因。我国动物源性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主要来源于饲养过程。饲料企业、养殖场为了达到防病治病和减少动物死亡的目的,实行药物与口粮同步,甚至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违禁药物,导致食品中存留有害成分。食品中的兽药或饲料添加剂残留超标,

7、食用后在人体内经过富集易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四面楚歌和难以为继是当前中国养殖业现状的典型性写照,这恰恰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国养殖业在发展方向上的严重偏离。过分的追求产量和规模扩张,严重忽视了动物福利和生态规律,忽视了资源限制和环境压力,忽视了食品安全和社会责任。中国养殖业到了一个必须变革的十字路口,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将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保户、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生态养殖。这是工业文明回归生态文明的时代。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

8、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产出有机食品,提升中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摆脱各类疫病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牧场的恶性循环和生存危机。可以说,生态化革命是中国养殖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生态农业是在适应中国国情特点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有着客观的必然性。生态农业自始至终是一项自发的、千百万农民创造与参与的伟大实践,从最早的户级生态模式如桑基渔塘、稻田养鱼和庭院生态经济,到后来的生态农业县建设,都是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领导干部积极倡导、科技人员大力支持的结果。正是在

9、极端约束的资源基础与经济发展需求矛盾困境下,处在第一线的各级领导、农民和技术人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因而共同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态农业模式,解决了生产、经济与生态间的突出矛盾,实现了生态及经济的同步发展,因而它完全是一种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符合农民和国家需要的自觉行动,可以称为中国农民的又一创举,并领先于世界。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产品品质,有

10、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是一种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它也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各种高新技术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生态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系统。 镇安县地处中国中纬度偏南地带的秦岭东段南麓,属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地带,秦岭南坡为中国夏季风东南风的迎风坡,加之我县海拔较高,因此镇安县相对于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降水偏多,更加湿润,镇安地处南北

11、气温0分界线和800毫米降水线上,南北气候共存,南北生物皆有,南北景观荟翠,虽属长江流域,但有黄土风情,虽归西北地区,却有江南美景,属于北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半湿润性气候。年均日照1947.4小时,年平均风速1.4米/秒,年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04.4mm,降水日数达130天以上。山大沟深,全县各地海拔高度相差较大,因而又具有山地气候垂直分异的特点。镇安县地处秦巴山地,地形复杂多样,最突出的特征是山大沟深,山河相间,结称“九山半水半分田”。唐代大诗人贾岛曾经这样描述镇安:“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当地歌谣曰:“看天一条线,看地空中悬,对面能讲话,相逢走半天。”当地歌谣“看天一

12、条线,看地空中悬”,对面能讲话,相逢走半天,诗歌虽有夸张,但生动地描写出了镇安山峦叠嶂,沟谷纵横的景象。镇安县的地理地貌以及自然环境气候,适合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发展森林牧养业,是一项利国利民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产业,把山沟丘岭科学合理的利用也是一道破解秦巴山区发展致富奔小康的大难题;发展森林畜牧牧养逐年轮牧方式,对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的正能效应,对山区的农民致富是一把金钥匙,对我国食品安全起到一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符合镇安县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鸡,本就生活在森林里,今天继续回归大自然,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大喜讯,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镇安县博源

13、盛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在这一时期氤氲而生,是时代呼唤和使命感的鞭策,为山区农民依靠林下养殖业致富,是合作社的宗旨,也是时代的使命。将会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在村党支部的周围为发展生态鸡养殖事业不懈奋斗,为合作社社员明天的小康生活而努力。第一章 项目情况介绍第一节 项目名称性质营销代理机构1.1.1项目名称:生态鸡养殖牧场建设1.1.2项目性质:改扩建1.1.3产品销售代理商:陕西博源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1.1.4产品注册商标:吉安芝缘 1.1.5产品主要销售地:西安市第二节 项目建设单位1.2.1项目实施单位:镇安县博源盛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姚 勇1.2.2项目负责人:姚 勇 第三节

14、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和范围1.3.1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a)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b)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省、市、区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c) 财务效益评价按国家建设项目评价方法参数(第三版)进行规范化计算和财务经济分析。d)机械设备价格依据各专业生产厂家报价比较后综合估算。e)土建工程依据当地同类工程造价比较估算。1.3.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范围a)建设规模及规划布局,环境分析。b)生态鸡养殖牧场场地条件分析。c)技术的可靠性分析。d)生产销售的可靠性。e)编制劳动定员、工程投资、成本估算和经济效益评价。第四节 建设规模1.4 建设规模

15、按生态森林鸡年出栏50000羽及配套建设围栏棚(架)舍、饲料加工厂等以及防疫、接种设备和办公、生活设施。 第五节 建设地点和条件1.5.1建设地点本项目拟在镇安县青铜关镇白树村三组阳坡山建设生态森林鸡牧场10个,共占荒山面积约500亩,分区域建设生态森林鸡牧养生态轮牧场。1.5.2建设条件项目区位于镇安县青铜关镇白树村三组阳坡山,距镇安县城约35公里,距省会城市西安市城中心约170公里,紧邻包茂高速镇安段东平出口11公里。该生态牧场址内山势较为平坦,沟壑错落有序,交通运输条件基本满足,但还需要重新扩容建设,建设条件相对较好。第六节 扩建内容与建设期限1.6.1已建内容项目单位已于2012年5月

16、自建成2个生态鸡牧场,占荒山约150亩,并于2012年6月投放雏鸡苗17000羽,成活率71%,出栏数达12000羽,于2012年12月底已出栏销售,投资回报率达50万元以上。1.6.2扩建内容项目单位准备再次扩建10个生态森林鸡牧场共占地约500亩,存栏数达50000羽;同时按照设计建设各牧场分区围栏棚(架)舍、饲料加工厂、生活、办公、服务设施。1.6.3项目建设期:6个月。第七节 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1.7.1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80万元;用于防疫及技术装备投资10万元;饲料加工车间20万元;饲料加工设备20万元(含饲料蒸煮设施设备)、办公用房以及饲养员生活用房建设30万元、电力设施30万元、牧场道路50万元、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