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县皇华毕氏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4911644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鄱阳县皇华毕氏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鄱阳县皇华毕氏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鄱阳县皇华毕氏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鄱阳县皇华毕氏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鄱阳县皇华毕氏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鄱阳县皇华毕氏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鄱阳县皇华毕氏新老屋村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华宗、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父老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我皇华毕氏子孙深感荣幸的日子,值此开谱庆典的大喜时刻,我谨代表皇华毕氏新老屋村人民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深深的感谢。我毕氏得姓始自周文王姬姓,鼻祖为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谱称“毕公高”)。商朝末年,公高公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是周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为“周初四圣”之一。大约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周武王灭纣兴周后,将十五弟高封至毕郢(即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市之北),建立毕国,其后世子孙则以国名为姓,称为毕氏,历代繁衍至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毕姓的发祥地为毕郢,即渭水的南北两岸,

2、现在已是“一树花万朵,瓜瓞满神州” ,毕氏子孙已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春秋时期,公高公第十三世孙万初公在晋朝为官,立下显著功勋,受封于魏国,其后代则改姓为魏,所以毕姓与魏姓乃是同血共脉的一家人。战国时,毕姓进入山东;先秦时期,毕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汉时,毕姓扩展于河北、广西、山东,且山东东平一支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东平郡毕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多为当朝达官显贵;另毕姓太原郡、河内郡、河南郡已日益壮大,北魏出连氏改为毕姓后,入迁洛阳,使毕姓河南郡尤为昌盛;安史之乱后,有毕姓进入四川;唐代末年,因躲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毕姓南迁到湖南、湖北一带;北宋

3、时期,有毕姓因外出为官或避难的缘故,而迁居于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毕姓作为移民姓氏之一,被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山东的毕姓人入迁东北三省。如今,毕姓在山东、河南、黑龙江三省分布最广,上述三省毕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毕姓在中国姓氏排位中现在位于第一百二十五位。北宋时,代州云中(今山西省大同)人毕士安因外出为官而定居河南郑州,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一OO四年官拜当朝丞相,后来移居江西洪州爵二巷,殁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即公元一O三三年,葬于江西西山;景祐三年,皇帝诏封谥号“文简公” ;庆历八年即公元一O四八年受皇命改葬于鄱

4、阳番水西源,此地遍地黄花,皇帝接到奏折后,当即御笔赐诗“皇皇者华”,并赐锦旗一面,亲笔题写“皇华”二字,命人送回鄱阳番水,皇华毕氏便由此而来;文简公则为皇华毕氏之鼻祖,自毕公高至文简公毕氏已繁衍有七十二世。文简公之子祚公任饶州太守,政绩昭著,饶州百姓为了感怀他的功绩,特立德政碑。祚公因忆念皇华而亲自在府第的后花园广种黄花,皇帝得奏后也把黄花赐名为黄华,这即是鄱阳黄华毕氏。祚公生了五个儿子分五个村庄居住:长子宣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鄱阳番水丞相墓左侧;次子文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鄱阳韩山新桥韩池庄,即我牌楼、老屋、新屋、江家边毕氏始祖;三子仁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安仁水田庄;四子懋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

5、贵溪小田庄;五子才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鄱阳莲山庄。其后五庄各成流派,自成体系。而我皇华毕氏则日趋鼎盛,先祖多显赫于当世,因此我毕氏在宋朝有“五科六进士,一代两尚书”之美誉。元朝初期约公元一三五O年左右,文简公第十二世孙正六公长子恩一公名璟恩,由于为父守墓在韩山北麓的东源即今牌楼下村建房定居;正五公之子秀六公名瑄则迁于老屋下村(即今老屋下、江家边、新屋下三村的始居地)建房定居,这就有了今天的牌楼下村和老屋下村。另据牌楼下村宗谱记载,牌楼下村和老屋下村建村渊源为:正六公长子恩一公定居牌楼下村,次子恩二公定居老屋下村。自此两系各自取派字,繁衍生息,至今约六百五十多年。然而自文仲公以后,因战乱掳掠等原

6、因而迁徙离乡者不计其数:有的迁徙于景德镇浮梁,有的迁徙于本县贡元,有的迁徙于安庆、太湖,有的迁徙于靳黄,有的迁徙于京兆(即今陕西西安),有的迁徙于都昌、乐平,但因世事变迁,外迁各支系的具体情况也都不太详尽了。大清顺治年间,宰一公世系移居江家边,卿三公长子宰三公位下兆瑢公、四子宰十八公位下才五八公四房可承公、五房可任公及相四五公都移居新屋下,由此原居老屋下村毕氏瑄公后裔一分为三而居,旧称“上下脑”,至公元一九九九年共约三百二十年左右,约十四世。公元一九九八年,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遭遇史上百年难逢之洪涝灾害,当时我族之新屋下村俨然成了“台湾宝岛”村庄四围环水,房屋淹水过半,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到了民

7、不聊生的地步。第二年,中央政府为救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在全国各灾区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诸多惠民仁政,给每户以一万五千元的标准赈助灾民,根据“就近、就坡、集中”的原则鼓励灾民举族迁庄,以绝洪灾之患,兼行农村“小城镇化”的策略。因此,老屋下、新屋下、江家边三村都由旧址迁至韩山北簏从青龙山、白虎山到木西凹、马鞍山、和尚山、卞齐山、排楼山等沿线平坦处而形成新的村庄,(在民间,与邻近的胡家村、胜桥村、沈家埠村、刘家村、糜家嘴、西垅等几个村庄合称珠湖乡珠北镇)。族众上下齐谋共济,撼山平壑, 终于:瓦房变身高楼,阡径平展通途,街巷纵横有致,洋楼争奇斗秀,街边排树滴翠,夜空华灯缀星,居所交

8、错比邻,族众睦友交融。国家对农民实行“免税补农”之策,且村中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挣钱,族众生活如春笋拔节,电视、冰箱、空调、摩托、电话、手机、电脑、轿车等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人们尽情的畅享生活。新址村貌无论自然亦或人文,都不愧为一个江南秀美小镇。本族毕氏繁衍至今已至文简公第四十一世“辉”字派,人丁兴旺,共有人口千余人。族中裔孙人才辈出,虽无当朝达官显贵,但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职者不乏其人;应高考及第者亦无数,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1人;经商办厂成功者也有很多,有的还成为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青年企业家。古语说“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黄华毕氏新老屋村的发展和变化的确是可喜可贺、并值得每位毕氏子孙感到自豪的!最后:祝愿所有的华宗、来宾和朋友们健康平安!幸福如意!玩得开心!祝愿黄华毕氏新老屋村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祝愿普天下所有毕氏家族繁荣昌盛!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和谐富强!谢谢大家! 黄华毕氏新老屋村第三十七世孙 毕火春撰 2010年2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