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单元计划及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单元计划及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内容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本单元教学转化策略。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体验。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编排2道例题、一个练习,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价值。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二、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
2、问题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学生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1的教学分三步进行。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积是否相等。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它的一部分,另一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积肯定相等。这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有助于解决问题。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教材指出转化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转化。第72页列举了推导面积
3、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化,这些仅是曾经进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处,达到体验转化的目的。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数形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能很快说出得数。“练一练”计算多边形周长,在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化繁为简。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2指导学生转化稍复杂的分数问题。例2是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里,这样的问题要列方程解答。通过转化,能很容易地列式计算。本单元转化分数问题,目的
4、在于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增强策略意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及相关的概念,发展推理能力。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转化复杂分数问题的技巧,更不要求他们独立进行转化。例2以及练习十四里的分数问题,都是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用原有的方法解题。教学例2,先让学生列方程解答,这是旧知识。用原有方法解题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理解题中的分数的意义,为转化作准备。二是感受原来的解题比较麻烦,转化后的解题十分方便,为比较解法作准备。指出转化的方向。教材说:“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在这句话里提出了转化,指出了方向,要通过转化题目里的分数,
5、使题目变成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句话,明白把已有的那个分数转化成什么分数,解释为什么转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转化。转化要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是进一步沟通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三者的倍数关系。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联系,因而学生转化的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而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解答转化后的问题。得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求女生人数就很方便了,因为原来的题被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问题了。让学生列式计算,能感受方便,从而又一次体会转
6、化对解决问题的作用。需要再次指出的是,练习中的分数问题也是在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呈现图形直观,填写应联想的分数,降低了转化的坡度。学生只要在教材提供的条件下通过推理实现转化。 课时安排:2课时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课时教学内容P7172课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
7、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难点: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修改补充 一、初步交流 确定策略1、出示例1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二、探索方法 解决问题1、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2、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
8、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3、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4、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根据学生发言,有选择地板书。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小组讨论、交流学生
9、充分发表想法学生小结三、运用策略 拓展练习1、教学“试一试”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2、指导完成“练一练”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练习十四第1题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
10、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 计算方法吗?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4、练习十四第2题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5、练习十四第3题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独立解答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小组讨论独立作业、交流四、总结评价 质疑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评价总结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课时教学
11、内容P7375课型教学目标1、使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2、使学生体会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灵活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难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修改补充 一、激情促思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你觉得运用“转化”的策略时最关键的要注意什么
12、?2、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回答,互相补充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可以知道什么?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2、如果已知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能否很快求出女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3、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学生读题思考解答讨论、交流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学生充分发表想法三、拓展
13、练习1、指导完成“练一练”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2、练习十四第4题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3、练习十四第5题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5、练习十四第6题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6、思考题:先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利用线段图进行思考。说说是怎样想的?讨论交流画图观察、思考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观察思考大组讨论交流大组讨论交流四、自主评价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评价总结板书设计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