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1-3单元(A)组试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901579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1-3单元(A)组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1-3单元(A)组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1-3单元(A)组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1-3单元(A)组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1-3单元(A)组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1-3单元(A)组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1-3单元(A)组试卷.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诊断性自测题(第13课)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来填在表格内。)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至少出现在A.400万年前 B.170万年前 C.70-20万年前 D.公元前21世纪2、“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不仅有着优美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经生活着我国境内最早人类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3、氏族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2、。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它组合的依据是A.民族关系 B.劳动关系 C.地域关系 D.血缘关系4、某同学绘制了一副我国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种植水稻,蒸煮米饭A. B. C. D. 5、在原始社会,火可以帮助人们驱逐野兽,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我国远古居民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半坡人 D. 山顶洞人 6、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

3、其实,早在几千年,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A.元谋 B.半坡 C.北京 D.河姆渡7、“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粟和水稻8、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台词:“人啊,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那么,你知道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吗? A.会不会使用工具 B.会不会直立行走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天然火9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

4、着群居生活10、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居乐业。下图是某原始居民之居,居住的人应该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11、“务农桑,筑称室,初定家邦;创文字,造舟车,走出洪荒;巍巍先祖功德,绵绵万世流芳。”孙中山先生的这篇祭文是写给传说中的 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禹12、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谁吗?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13、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按时间顺序,将我国境内出现的远古人类进行排列,正确的是山顶洞人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炎黄时代A. B. C. D

5、.14、“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15.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定居生活建造房屋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使用打制石器用耒耜耕地A B C D16、“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17、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有的墓随葬的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A个人对随葬品的爱好不一样 B各地的风俗不一样C家里收藏的玉器多少不一样 D出现了贫富分化18、吕氏春秋中,“通大川,决壅

6、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说的是A.开山劈石,打通障碍 B.疏导江湖,引水入海C.鲧治理洪水,“九年而不利” D.禹治理洪水,终于获得成功19、2011年4月5日上午万众嘱目的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郑市隆重举行。共同的血缘、相同的情怀使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子。这一盛世国业现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团聚的重大节日。此举,是因为黄帝A.曾经打败了炎帝 B.发明了文字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编制了乐谱20、每年清明节,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和国内民众都会祭拜黄帝陵和炎帝陵,他们这种行为与下列哪个词语最相符A.血浓于水 B.忆苦思甜 C.知恩图报 D.认祖

7、归宗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请回答:(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人们必须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历史意义?(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种什么重大变化?什么人开始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 22阅读下列材料: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8、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2)此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什么结构的房子?这种房子的设计者考虑到了哪些问题?(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23. 某电视台制作一期“探访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记录片,工作人员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去探访不同时期生活在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足迹,揭开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之谜。山东临沂某校邀请考察团中的部分人员来学校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

9、为同学们介绍具体情况。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请考察团人员解答。(1)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来的,我们应该如何界定远古人类和原始动物类人猿之间的界线?要在中国寻访最早的远古居民考察团出行的第一站应选在哪里?(2)人类文明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原始人类也不例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请你结合这次探访之旅简单说明一下原始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和演变。(3)我们也常被称为华夏儿女,其他国家常用“炎黄子孙”来称呼中国人,而我们中国人也以自己是“炎黄子孙”为荣,这是为什么呢?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诊断性自测题 (A组)(第49课)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来填

10、在表格内。)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A西周 B商朝 C夏朝 D春秋2、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牧野大战 盘庚迁殷国人暴动 夏桀灭亡A. B. C. D.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4、21世纪降临之际,我国政府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把它作为中国人民迎接21世纪到来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你知道司母戊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A.夏朝 B.商朝 C.西汉 D.唐朝5、三峡

11、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6、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A晋文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7、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A.牛耕 B. 灌溉 C. 施肥 D.选种9、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12、 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10、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打击奴隶主贵族 B. 确立封建统治C. 官吏由国君委派 D. 实行土地私有11、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1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这种文字最早出现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3、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是 24 个节气之一。我国是在什么时候已测定一年24个节气的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14、中央电视台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孔子教育奖”,这是联合国首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作为中国圣贤的孔子,他主张 A.“仁”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