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模拟试卷二.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895616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模拟试卷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模拟试卷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模拟试卷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模拟试卷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模拟试卷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201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模拟试卷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模拟试卷二.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人巴合提古丽分 组 实 验 教 案 课题探究1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内容与过程目的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生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演示实验:实验表明: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物体在1s内振动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大。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中;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介绍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2、响度:人耳朵感觉到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演示实验: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2、。声音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开的,越远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就越小。常见的一些增强响度的方法。3、音色:不同的发声体,如提琴、笛子、钢琴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也能分开。可见乐音除了音调和响度两个特征外,还有另外一个特征,这第三个特征叫做音色,我们能够分辨各种乐器的声音,是由于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重点1.能对生活中音乐的三个特性进行辨别。2.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授课方式探究法、演示法。授课时间2011.9.4课时1时实验器材钢尺、示波器、音叉、兵乓求、铁支架、口琴、小提琴、多媒体课件。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

3、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结1、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生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 响度是由发生体的振幅决定的。3、不同的发生体具有不同的音色。授课人巴合提古丽分 组 实 验 教 案 课题调查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内容与过程目的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1、噪声的来源: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到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我们周围还存在哪些噪声。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声音强弱的等级用分贝来表示。

4、让学生了解有关分贝的几个数据。噪声的危害。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重点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难点噪声的等级。授课方式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授课时间课时1时实验器材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多媒体课件。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结1、噪声的来源: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3、减弱噪声的途径:授课人巴合提古丽分 组 实 验 教 案 课题探究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内容与过程目的了解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平面镜

5、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实验方案1.在桌面上铺一张8K的白纸,用两个夹子夹住一块玻璃板,使玻璃板竖直。2.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3.把一枝点燃的蜡烛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4.在拿一枝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看上去它跟前面的那枝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枝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5.改变蜡烛与镜面的距离,重做实验。6.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6、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7.蜡烛的位置和它的的像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实验结果重点1.了解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的光学性质难点1.虚象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授课方式探究法、实验分析法。授课时间探究法、实验分析法。课时1时实验器材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成像的原理, 知道了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而且初步学习了凸面镜的发散

7、作用及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授课人巴合提古丽分 组 实 验 教 案 课题制作 制作模型照相机内容与过程目的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照相机青铜学们观察照相机,并根据生活中使用照相机的经验收集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2.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竟和不是全竟的像?3.有拍出的像很白,有的拍出的像很暗,这是怎么回事?4.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5.像片是如何得到?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激烈的讨论后回答:1.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2.想拍全景应离被拍摄的景物远一些;想使相片中的人大一些,人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应小一些。3.光线强拍出的像白,光线弱拍出的像较暗。

8、4.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5.来自摄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照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胶片暴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像就被记录在照片上,经过湿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照相机呢?请同学们自己的实验方案。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在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授课方式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授课时间课时1时实验器材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印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

9、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结1.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2.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3.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授课人巴合提古丽分 组 实 验 教 案 课题探究4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内容与过程目的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银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cm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把

10、凸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果本图3.3-2所示。点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并移动光屏直到像再次清晰,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当蜡烛移动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

11、,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进行指导、实验结果、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像的大小(放大或缩小像的正、倒U2ffV2f缩小倒立U=2fV =2f等大倒立fU2fV2f放大倒立U=f不成像Uf| V|U放大正立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授课方式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授课时间课时1时实验器材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 结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缩小 倒立 实

12、像。2、投影仪的原理: fV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3、放大镜的原理: Uf | V|U 放大 正立 虚象。授课人巴合提古丽分 组 实 验 教 案 课题探究5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内容与过程目的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例如,冰结成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凝固。例如,水结成冰。现在我们用实验来研究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规律。演示实验: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到盛水的烧杯里,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

13、均匀、缓慢地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将温度和海波的状态填入记录表中。从海波的实验记录的情况请学生思考。海波温度达到多少摄氏度时开始熔化?海波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它的温度有没有升高?介绍物理图象的制作,物理学中除了用表格简明地记录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外,还常用图象来表示。2、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海波、冰以及各种金属都是晶体。石蜡、玻璃、沥青等都是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从晶体的凝固图象表明,液体在冷却中,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而且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熔点相同。让学生看几种物质的熔点表后教师说明:表中所列的物质都是晶体。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同一晶体的熔点与大气压有关系。应记住冰的熔点是0。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在海波熔化实验时,发现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长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同样液体在凝固时要放热。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授课方式观察法、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