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ppt课件.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4842421 上传时间:2020-03-13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2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ppt课件.ppt(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 1 目 录 一 概述 二 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三 通风防护设施的分析与评价 四 噪声防护措施 五 评价与改善示例 2 1 1 防护措施概述 p 工程防护 p 应急救援设施 p 个体防护 p 职业健康监护 p 职业卫生管理 职 业 病 危 害 因 素 职业病 职业病危 害事故 关系 职 业 健 康 3 1 2 职业病防护设施 p 定义 u 消除或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u 设备 设施 装置 构 建 筑物等的总称 p 特点 u 一般针对正常作业 非应急状态 u 作业时需正常运行 u 可用正常作业时浓度或强度进行评价 p 分类 u 通风 湿式抑降尘 隔离

2、 密闭等 4 1 3 应急救援设施 p 定义 u 监测报警装置 事前 预防 u 强制通风设施 事中 控制 u 现场紧急处置设施和用品等 事后 救治 急救用品 冲洗设备 洗眼器等 通讯与运输设备 个体防护用品等 p 特点 u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 有害工作场所 u 应急时必须可用 u 不应用正常作业下浓度或强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5 1 4 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基础 p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分析与评价 u 识别 危害因素 来源 分布 影响的人员 u 分析 有害性分析 接触分析 接触的人员和数量 接触方式 接触频次和时间 u 评价 浓度 强度 发生职业病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危害 因素 目标 疾病

3、进入人体 途径 理化性质毒理特征接触限值职业健康体检要求 评价 单元 工种 工作 地点 危害 因素 危害因 素来源 接触 人数 接触时间 和频次 接触 方式 接触 水平 备注 6 1 5 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内容 评价 单元 工种 工作 地点 危害 因素 危害因 素来源 接触 人数 接触时间 和频次 接触 方式 接触 水平 备注 危害 因素 目标 疾病 进入人体 途径 理化性质毒理特征接触限值职业健康体检要求 7 1 4 防护 应急 设施分析与评价 p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u 来源 进入人体的途径 目标疾病 接触方式等 p 明确设施类别和用途 u 职业病防护设施 防尘 防毒 防高温 u

4、应急救援设施 事前 事中 事后 p 确定对应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 u 必要性 合理性和有效性 u 浓度 强度 u 全面通风量 换气次数 有害物质 余热 余湿 人均新风量 事故排风 8 目 录 一 概述 二 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三 通风防护设施的分析与评价 四 常见噪声危害防护设施 五 评价与改善示例 9 p 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内容 u 设置的必要性 应急救援设施 依据 u 设置的符合性 个体防护用品 u 设置的有效性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u 检维修情况 2 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内容 10 p 防护设施设置的条件 发生职业病或事故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u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 发生源 有害物质特

5、性 应急救援设施 u有人员接触 人员数量 接触频次 u正常条件下浓度超标 急性职业损伤 应急救援设施 2 1 必要性分析与评价 11 2 1 必要性分析与评价 p 必要性分析结果 评价 单元 作业场所 地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 拟 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 可能产生的预期超标的名称和用途 袋装水 泥装车作 业地点 水泥粉尘 高温 低温 粉尘 局部送风降温设施 作业 场所 打磨粉尘 苯 甲苯 丙酮 噪声 高温 打磨粉尘 苯 噪声 局部排风设施 粉尘 毒物 消声降噪设施 局部送风降温设施 p评价依据 u法律 法规 标准要求 u是否超标 TWA STEL 或超限倍数 12 p 分析结果 u 种类 喷雾洒水设施

6、 减振降噪设施 通风设施等 u 类型 全面通风 局部通风 吹吸式通风 u 位置 布局图 p 评价依据 法规标准 专业技术知识 p 注意事项 相对合理 综合防护设施 2 2 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 评价 单元 作业场所 地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 可能产生的 预期超标的 名称种类型式布局 13 2 2 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 14 1 通风方式 15 全面通风局部通风 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 1 1 通风系统分类及比较 16 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 混合通风 通 风 系 统 风机动力 两者并存 热压 风压 密度差 1 2 按空气流动动力分类 1 毒性 2 浓度 3 净化处理 4 热 17 全面通

7、风 局部通风 吹吸式通风 通 风 系 统 整个厂房 车间 进行通风 换气 厂房 车间内某 个局部作业场所 进行通风 换气 厂房 车间内某 个区域内进行通 风 换气 1 3 按作用范围分类 1 毒性 2 突然间散入空气中的量 3 污染源数量与分布 18 2 3 有效性分析与评价 p 职业接触限值 u 适用于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 p 通风设置 u 全面通风量和通风换气次数 适用于全面通风 u 气流组织 适用于全部通风设施 尤其适用于全面通风 u 控制风速 适用于局部通风和吹吸式通风 19 2 4 防护设施评价示例 评价依据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符合性有效性 防护设施分类评价依据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符合

8、性有效性 防尘设施 防毒设施 20 2 4 防护设施评价示例 评 价 单 元 作业 场所 地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 拟 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 可能产 生的 预期超标 的 名称和用途 种类型 式 关键技 术参数 合理性 有效性 袋装 水泥 装车 作业 地点 水泥粉 尘 高温 低温 粉尘 局部送风降 温设施 给出理由 和参考依 据 作 业场 所 打磨粉 尘 苯 甲苯 丙酮 噪声 高温 打磨粉尘 苯 噪声 局部排风设 施 粉尘 毒物 消声降噪设 施 局部送风降 温设施 侧吸罩 布局图 控制风 速 或关键技 术参数与 接触水平 之间的关 系 21 目 录 一 概述 二 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9、三 通风防护设施的分析与评价 u 全面通风 u 局部通风 u 吹吸式通风 四 常见噪声危害防护设施 五 评价与改善示例 22 3 1 全面通风 一 概述 二 全面通风防护设施的分析与评价 u 全面通风特点与评价内容 u 气流组织原则与评价方法 u 全面通风量分析与评价 三 评价与改善示例 23 p全面通风按控制机理分类 通风量和气流组织 u稀释通风 u单向流通风 u均匀流通风 u置换通风 3 1 1 全面通风 24 24 p 全面通风系统设计思路 u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毒性 浓度 温度 状态 气态 液态 固态 分布情况 u 确定通风类型和气流组织 依据气流组织原则和工艺特征 确定进排风口位置

10、 u 计算全面通风量 有害物质 余热 余湿 事故通风 u 选择适宜的风机或利用自然通风 风量 风压特征 3 1 1 全面通风 25 p特点 u 稀释有害物浓度至标准限值以下 u 效果取决于通风换气量和车间内的气流组织 p 评价 u 必要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u 合理性 种类 类型 位置 u 有效性 车间内气流组织 通风换气量 3 1 2 全面通风防护设施的分析与评价 巯基乙酸 相对蒸气密度 空气 1 3 18 26 p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原则 u 送风口靠近人 排放口靠近 污染物 操作人员位于污染 物的上风侧 u 车间卫生条件比周围环境要 求高 应保持室内正压 u 全面通风时进气气流应

11、均匀 分布 减少涡流 避免有害 物积聚 u 进排风口位置安排得当 避 免气流短路 1 气流组织 压力 短路 27 位置 涡流 27 p 气流组织原则应用 u 热车间 采用下送上排 u 只产生粉尘 不散发有害气体车间 采用上送下排 避免二次扬尘和利用粉尘重力 1 气流组织 热车间 28 28 p 气流组织检测 u 送风口 排风口位置进行粗略判断 u 发烟装置 发烟管 烟雾发生器 u 柔性材料 细线等 u 纪录设备 DV等 p 气流组织评价方法 u 视频截图 气流组织原则 1 气流组织 29 2 全面通风换气量 p 与新风量 通风换气次数的关系 u 三者关系 u 计算方法 u 标准要求 p 限值标

12、准 p 示例与改善方案 30 2 1 全面通风量 新风量 通风换气次数的关系 p 全面通风量 换气次数 房间有效体积 p 集中空调系统的车间或封闭式车间内不产生有害物质也要确 保新风量 全面通风量以及换气次数不能取代 p 全面通风量和换气次数更强调有害物质 余热和余湿的排除 全面通风量 换气次数 房间体积 31 p 工作场所的新风应来自室外 新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清洁区 u 非空调工作场所人均占用容积 20m3的车间 应保证人均新风量 20m3 h 20m3的车间 应保证人均新风量 30m3 h u 空气调节车间 应保证人均新风量 30m3 h u 洁净室的人均新风量应 40m3 h p 封闭式车

13、间人均新风量宜设计为30m3 h 50m3 h p 采暖通风与空调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2003 u 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人不小于30m3 h的新风量 u 洁净室的人均新风量应 40m3 h p 思考 u 新风量标准 CO2气体之外气体的考虑 u 防护设施的分析与评价 2 2 新风量的要求 32 p 检测方法 u 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 GB T18204 1 2013 示踪气体法 非机械通风且换气次数小于5次 h的公共场所 无 集中空调系统的场所 风管法 皮托管法测量新风管风速范围2m s 30m s 点风速仪法测量新风管风速范围为0 1m s 10m s 新风管断面 平均风速 的和

14、 2 2 新风量检测与评价方法 33 p 示踪气体法 u室内空气体积测量 V V1 V2 u示踪气体环境中存在的 CO2 先测本底浓度 u关闭门窗 用气瓶在室内通入适量示踪气体后将气瓶移至室外 同时用 电风扇搅拌空气3 5min 使示踪气体分布均匀 示踪气体的处所浓度应 至少经过30min 衰减后仍高于仪器最低检出限 u打开测量仪器电源 在室内中心点冲击力示踪气体浓度 u根据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情况 测量从开始至30min 60min时间段示踪气 体浓度 在此时间段测量测试不小于5次 u自然对数对应的时间作图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计算 回归方程式的 斜率即为空气交换率 2 2 新风量检测与评价方法

15、 34 p 示踪气体法 2 2 新风量检测与评价方法 35 p 风管法 u 皮托管法 管道内动压 平均风速 风量 人均新风量 可取风管中心一点作为测点 直径 0 3m 流速分布比较均匀的风管 气流分布对策和比较均匀的风管 u 风速计法 直接读取风速计读数 2 2 新风量检测与评价方法 36 p 检测方法 u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16758 2008 罩口测量法 匀速移动法 定点测定法 管道内测量法 风罩排风量计算罩口平均风速 直读法 管道内风速 5m s 间接法 管道内风速 5m s 2 2 新风量检测与评价方法 37 p 经常使用的通风系统 u 根据有害物质 余热 余湿的产生量确

16、定全面通风量 u 通风换气次数 p 事故通风 u 宜由经常使用的通风系统和事故通风系统共同保证 u 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换气次数不宜 12次 h p 通风量的确定 u 人均新风量 全面通风量取最大的 u 事故通风根据经常使用的和事故通风情况确定 2 4 全面通风量的要求 38 p 全面通风量计算方法之一 有害物质 2 4 全面通风量的要求 式中 Q 换换气量 m3 h M 有害物产产生量 mg h Ys 作业环业环 境有害物浓浓度限定值值 mg m3 Yo 新鲜鲜空气中该该种有害物浓浓度 大约约Yo 0 K 安全系数 考虑污虑污 染物毒性 污污染源的分 布 及其散发发的不均匀性 气流组织组织 及通风风的有效性等 查询设计查询设计 手册确定 注 循环空气中粉尘 有害气体浓度大于或 等于其职业接触限值的30 时 不宜采用循环风 39 p 全面通风量计算方法之一 u Ys 作业环业环 境有害物浓浓度限定值值 的选择选择 2 4 全面通风量的要求 接触限值 类型 每天实际 工作时间 Ys值 MAC Ys MAC PC TWA 8hYs PC TWA 8hYs PC TWA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