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技法:文本解读的目的和边界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24840392 上传时间:2020-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技法:文本解读的目的和边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阅读技法:文本解读的目的和边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技法:文本解读的目的和边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技法:文本解读的目的和边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课堂语文的魅力文本解读的目的和边界一、文本解读的目的“文本解读目的”与“解读方法”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解读目的 ,就产生什么样的解读方法。譬如在汉晋时代 ,儒生们解读经书的目的是显摆学问、故弄玄虚 ,而非实际运用解决社会问题 ,所以儒生们对历史经书的解读法就是“微言大义和穿凿附会”。具体表现为:一是脱离文本整体语境 ,用训诂法孤立地解释每个字词的意义;二是把每首诗的解释都生扯到历史事件中去。脱离文本实际 ,穿凿附会 ,深文周纳。看谁解读得繁、曲、怪 ,谁的学问就大。甚至用离题万里的两三万字的道德、政治说教 ,来解释五个字的诗句 ,十分繁琐 ,既无理也无趣。可同时代的陶渊明和诸葛亮 ,与众儒生

2、的读书目的和方法截然不同。陶渊明读书目的是文化陶冶、审美愉悦 ,所以陶渊明的解读方法是“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的“会意法”不纠缠、甚解个别词句的含义 ,而是整体把握语境 ,融会贯通 ,用整个身心感受作品 ,意会神摄 ,求得与作者心灵相通 ,达到修身养性的审美效果。诸葛亮的读书目的是经邦济世 ,所以诸葛亮的解读法不是“务于精熟 ,而是观其大略”专找对治国济世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学习掌握 ,不求学术上的“精熟”。正如在舌战群儒一章中 ,当东吴名流严畯质问孔明“治何经典?”时 ,孔明嘲讽道:“寻章摘句 ,世之腐儒也 ,何能兴邦立事?区区于笔砚之间 ,数黑论黄 ,舞文弄墨而已乎?”这

3、都是对两汉魏晋以来繁琐解经训诂之风的反叛和纠弊。明代学者杨慎说:“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此语俗世之见 ,后世不晓。余思其故。自两汉以来 ,训诂甚行 ,说五字之文至于两三万言。陶心知厌之 ,故超然真见 ,独契古初 ,而晚废训诂。俗士不达 ,便谓其不求甚解矣。” 冯钝吟的杂录也说:“世人读书 ,正苦大意未通耳 ,乃云吾师渊明 ,不惟自误 ,更以误人。” 我们今天文本解读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 ,是帮助自己或他人(学生)理解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阅读鉴赏水平、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以及扩展语文知识、文化视野等语文素养。这样的解读目的 ,就要求解读者深入

4、研究文本及相关资料 ,把握文本 ,解读既要深刻独到 ,给人启发 ,又要实事求是 ,客观真实。二、 文本解读的边界文本解读需要边界 ,既不能肤浅不到位 ,也不能漫无边际所谓“过犹不及”。“解读的边界”应该在哪里?不好一概而论 ,没有绝对统一、明晰的解读边界解读边界因文而异 ,缘人不同。这要靠读者文化素养、鉴赏水平 ,心领神会地把握运用之妙 ,存乎于心。但如果非要给“解读”划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能被多数人认可的“边界” ,我觉得是否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不同文体 ,有不同的解读目的、方法和边界。说明文为获取新知识;议论文为学习新思想;文学作品为审美鉴赏。为达不同目的 ,采用不同的方法 ,遵守适宜的边

5、界。2.解读合乎文本实际 ,是从文本中自然得出 ,而非牵强附会、微言大义。3.解读应总体把握文本 ,把文本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 ,考虑整体对局部的制约关系。而不是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4.解读应围绕文本主要内容展开 ,而不是剑走偏锋 ,过分关注、放大枝节末叶 ,甚至喧宾夺主。5.解读应该为大部分民众所认可、接受、信服 ,感觉言之有理 ,有所启悟受益我们把这种解读称之为“真实解读”或“合法解读”。“真实解读”就是解读真实反映文本 ,源自文本 ,不脱离文本 ,有案可稽 ,实事求是。既有一定新度、深度和广度 ,又客观公正 ,真实可信 ,对学生确有启发帮助。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

6、“于是又引黛玉出来 ,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 ,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 ,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 ,黛玉便向椅上坐了。”对“半旧的”三个字 ,脂评本有旁批曰:“三字有神。”一般读者(学生)容易忽视“半旧的”三个字。这就需要教师精要到位的“解读点拨” ,启发学生领悟三字的妙处:全新是暴发户形象 ,全旧则是破落户光景 ,唯独“半旧的”显露出贾府富贵的源远流长 ,底蕴深厚 ,也暗示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盛极而衰的征兆这种解读 ,就真实可信 ,对学生确有启悟帮助作用。“合法解读” ,是我仿照“合法性”一词而造。合法性的定义是:“

7、在政治学中指政府与法律的权威为民众所认可的程度。” “民众所认可的程度” ,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有一定的民众数量和精英质量的认可。由此 ,“合法解读”可理解为:解读能被大部分读者认可首肯 ,觉得合情入理 ,令人信服 ,有所启悟。解读尤其是不能仅有论点 ,更要有令人信服的论据和论证 ,有严密的逻辑分析 ,不是主观臆断。其实提出一个标新立异的“观点”并不太难 ,但要通过充分地论据论证令人“信服”其观点 ,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最体现解读者的功力和边界所在。符号美学认为:艺术中所凝聚的应该是一种人类能普遍体会理解、感受的情感 ,即人类的普遍情感。譬如有人把西游记解读为一部隐喻人生修为、启迪人们战胜

8、各种心魔的伟大的成功学。悟空、唐僧、八戒、沙僧、白龙马 ,这师徒五人原本就是一个人悟空是心 ,唐僧是身 ,八戒是欲望 ,沙僧是本性 ,白龙马是意志所谓“心猿意马”。在西游记第一回“心性修持大道生”中说 ,孙悟空是“灵台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寓意“心”)中菩提祖师的弟子心的弟子也是心。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 ,世人心善变 ,瞬间七十二变 ,所以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炼心能使人的心明眼亮 ,所以八卦炉里的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被五行山压住 ,象征“金、木、水、火、土”(或“贪、嗔、痴、慢、疑”五毒心念)的强大 ,压住了那颗骚动不安的心 ,即便是孙悟空 ,依旧逃不出世俗这五个字。“定心真言”的“紧箍

9、咒” 能约束心 ,过程免不了痛苦 ,让心疼了又疼。“紧箍咒”代表戒 ,有了戒律 ,心才会皈依正途 ,修行才能上路。 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正好是灵山的距离:灵山再远也就是心头一念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真正的灵山 ,就在心中。悟空常对唐僧说:“只要你见性志成 ,念念回首处 ,即是灵山!”。乌巢禅师传授唐僧一部心经说:“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取经路上每一个妖怪都象征暗示一种心魔 ,代表世间某种牵绊人的东西。师徒五人一路上降妖除怪 ,就是人生路上不断战胜各种心魔、降伏习气 ,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譬如金角、银角大王的幌金绳 ,紫金葫芦 ,黄眉怪的金铙等 ,象征金钱。金钱能把悟空

10、(人心)捆住 ,难以逃脱。七个蜘蛛精象征人的七情六欲 ,世人因思(丝)生情 ,因情被困 ,陷入罗网。火焰山是孙悟空为泄心头之火 ,踢到八卦炉所致 ,所以发火(嗔)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到头来烧伤的是自己。真假美猴王 ,象征真假二心 ,必须除掉二心 ,一心一意 ,才能取得成功!悟空化斋前常在地上给师徒划一个圈 ,这是心给人划定的界限 ,但人的身(唐僧) ,总是会被欲望(八戒) ,牵着走!于是人(师徒几个) ,就容易走出内心(悟空) ,设定的界限出界限就会遇上种种心魔(妖怪)。 最后佛祖给师徒“无字经” ,无字经才是真经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 作者在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 ,须看西游释厄传

11、。”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 ,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 ,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不良习气、战胜心魔 ,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这种把西游记解读为一部伟大的成功学的解读 ,是多元解读中的一种 ,既新颖独到、别开生面 ,又令人信服、启人心智 ,有其合理性 ,不失为一种“合法解读”。在文本解读方面 ,要相信群众的智慧和眼光 ,不可迷信某一专家(当然专家也是读者 ,解读一般较常人高深、到位、专业 ,也要尊重)。大部分读者认可的解读 ,当然就是“合法解读” ,否则就是“非法解读”。有些专家 ,对某些文本的解读就不一定“真实”“合法” ,超出了人们容许的“边界”

12、。比如某专家解读朱自清的背影主旨“是生与死 ,是喟叹生命、泪祭生命的脆弱、虚幻、短暂!”这个解读很独特 ,很个性 ,新则新矣 ,但大部分读者不认可 ,不赞成。觉得“莫名其妙”“疑惑重重”因为阅读背影文本和写作背景 ,大部分人从中难以看出“喟叹生命的脆弱、虚幻、短暂!”的意旨。这种解读空而泛 ,不着边际 ,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成为“正确”的废话 ,也就失去了具体文本解读的意义。这不是总体把握文本语境得出的结论 ,而是剑走偏锋 ,放大枝节末叶 ,节外生枝 ,以偏概全 ,脱离文本主要内容的无中生有 ,与本文主旨风马牛不相及。类似魏晋时期的脱离整体语境的“微言大义、穿凿附会”解读法 ,缺乏严密的令人

13、信服的逻辑论证 ,超出了“合法”解读的边界。作为一种“个性化解读”的一家之言 ,可以存在 ,但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同 ,也就算不得“真实合法的解读”。倒是“赞叹父慈子爱 ,表现人伦之爱”的题旨 ,大家都能看明白 ,想得清楚。又如有教师教学愚公移山 ,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探究“移山与搬家”的利弊优劣 ,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这都超出了该文解读的边界。因为愚公移山是寓言神话故事 ,寓言神话的特点就是“虚托其事 ,以明其理”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思维解读寓言 ,不能用世俗常识来衡量神话故事 ,更不能把“移山”当做一个具体的现实行为来看待,而是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体现民族的精神和信仰。否则 ,就会像“智叟”一样

14、 ,考虑很多“现实”问题:诸如移山的必要性、可能性、代价、利弊、移山不如搬家、破坏生态环境等许多“越界”问题。要根据寓言神话的文体特点 ,不能太较真现实细节 ,要着重把握理解寓言神话的文化内涵。像其它中国神话“女蜗补天”“钻木取火”“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特别是“刑天舞干戚” ,那种头可断 ,血可流 ,但志不可屈、死而不已的战斗精神 ,都是歌颂赞叹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抗争精神。面对自然和灾害 ,不是选择逃避屈服 ,而是直面抗争 ,不屈不挠 ,坚忍不拔 ,不怕输 ,更不会服输。这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和坚定信仰。这种倔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信仰 ,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核心 ,融入我

15、们的血液和脊髓 ,化为我们民族的基因 ,是中华民族屹立至今的重要因素。三、 文本解读的原则是“多元而有界”多元解读 ,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多元”是指理解的多角度 ,多层面 ,多背景 ,多文化差异 ,还包括不同个体的不同解读 ,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 ,对文本的不同体会等。文本解读的“多元性” ,是文学鉴赏的规律和普遍现象所谓“形象大于思维”。对有些文本的解读 ,后人与作者的原意甚至大相径庭。如庖丁解牛 ,出自庄子中的“养生主”养生保健的关键诀窍。庄子原意是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 ,告诉人们:要养生保健 ,就要像庖丁解牛一样 ,避开牛的筋骨交错聚

16、结等生硬处(各种矛盾)。今人把庖丁解牛解读为:“做事掌握规律 ,熟能生巧 ,达到得心应手的神妙境界” ,也无不可。因为这种解读也是“真实”“合法”的能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首肯 ,觉得有道理。这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创造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 ,对文本解读过于绝对、单一 ,而这违背文学作品的接受规律。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解读、阐释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是无穷尽的) ,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法国莫泊桑研究会主席雅克边沃女曾说:“莫泊桑留给我们一座富矿 ,有待大家进一步发掘;他的著作的含义绝不止我们看到的用文字表现的那些 ,因为莫泊桑一贯给读者设圈套。”而文学阅读的美丽恰恰也在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 ,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创造性发现和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