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4773031 上传时间:2020-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摘 要:幼儿告状是幼儿园里的普遍现象,从小班到大班,存在频繁、复发等特性。幼儿爱告状一种是内在需求,另外幼儿爱告状也受其生活环境及周围人的影响。处理幼儿告状有时确实令人犯难,但若对幼儿的告状置之不理,对幼儿全面发展难免会有影响。所以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提出合适的指导策略非常必要。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在短短两个月的实习中,笔者发现幼儿园小朋友有个共同的“爱好”告状。想想小时候也常常把“告诉老师”挂在嘴边,在孩子们眼中老师就是“正义的使者”。当然,对于执教多年的老教师来说,也许对幼儿的告状已经厌烦了,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幼教事业的年轻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告状颇感兴

2、趣,因为这能更加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心,融入他们这个大集体。但是在感兴趣的同时,面对孩子们的告状必须有正确的对策解决问题,其实幼儿告状的内容无非是一日活动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如果这些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根据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有可能误以为老师不重视他们。幼儿告状可能不像成人世界的告状一样是为了谋取某些利益。一、幼儿告状行为出现的原因(一)寻求自我保护案例一 在一次课间自由活动时,鞠鞠和轩轩不知为何打起来了,两个人谁也不让谁。老师发现了扭成一团的两个人,把他们分开。老师还没问缘由,轩轩首先告状说:“他先拉我头发了。”鞠鞠说:“老师,他先撞我的。”此类情况在幼儿园常有发生,是由幼儿的攻击性行

3、为造成的。在幼儿间的相互争执得不到解决时,经常模仿电视剧、动画片里面的情节,用武力解决问题,而这种武力并不带任何敌意。当被老师发现后,幼儿内心萌发一种委屈,想要得到老师的注意并且希望老师能帮他主持公道,所以首先会采取告状寻求得到自我保护。(二)跟风案例二 升升是小班长,在小朋友上厕所时他会在厕所“值班”,监督小朋友是否遵守纪律,能否讲卫生等等。在这期间,总是发现有小朋友洗手后不关水龙头,于是升升就把这件事告诉老师,老师正在处理这件事时。接着,从厕所出来的小朋友以及已经坐在座位上的都来告状这件事。在此类告状中,后面接二连三告诉老师同一件事的幼儿并没有把老师处理这件事的方法当一回事,而是因为这样的

4、告状得到老师的重视,只要跟着就也能得到老师的重视了。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从众心理。在幼儿中普遍存在“跟风”现象,这是幼儿从众心理的表现。(三)伸张正义案例三 蓉蓉是小班长,需要管理小朋友午睡,每天等小朋友都安静的睡下了,她才去睡。一次午睡时,蓉蓉告诉老师:“老师,航航不好好睡觉,去拉隔壁床蒽希的头发。”在这个案例中,显然幼儿看到他人的行为影响了同伴,而且影响他人午睡这是规定中所不允许的,由此产生了正义感和同情心,告诉老师就是她伸张正义的一种方式。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正义的使者”。(四)误会他人案例四 一天午睡前,优优突然哭着去老师那把班里的“调皮王”伟伟告了一状,她委屈的说:“老师,他拿了

5、我的莲花灯,放进书包里了。”老师心里知道伟伟虽然调皮捣蛋,但不会乱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于是老师问优优:“你的莲花灯是什么样的呢?”又去找伟伟:“今天有没有和优优一起玩莲花灯,玩好了有没有收好呢?”最后优优在自己抽屉找到了自己的莲花灯,原来伟伟有一盏和她一模一样的莲花灯。在经济条件允许下,一般孩子要什么父母都会满足其要求。在幼儿园里,相同款式相同颜色的玩具数不胜数,因为孩子还不是很懂事,看到其他伙伴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要求家长买一个一样的,这样造成误认玩具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大班幼儿管理能力还不强,看到类似自己的物品就会认为那是自己的,然而却不知如何得回时就往往求助于老师。现在家庭中大多

6、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成了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养成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习惯,有时不知如何融入集体,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很差。在家中有什么事情都会有人帮着解决,到了幼儿园,也就把习惯带来了。遇到小事总会求助于老师,幼儿园中各种告状就多了。这些告状都源于家庭教育观念没有摆正,家里对孩子的溺爱,孩子一旦遇到不顺自己心意的事,就会寻求帮助。在幼儿园里,教师是能够给幼儿提供“有力度的支持和帮助”的最佳人选,所以幼儿经常向老师“告状”。二、正确对待幼儿告状的必要性儿童心理学的研究1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天生都具有一种“我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希望得到大人特别是他们眼里有权威的大人

7、们的表扬。在幼儿园里,标志着自己是“好孩子”的一朵小红花、一个五角星往往是幼儿最珍贵、最值得炫耀的东西。(一)重视幼儿告状幼儿来告状,可以肯定的是:幼儿对被告知对象的信任。在幼儿园里,不管孩子因为什么原因告状,他们都把老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法官”,对于教师的决定他们都会乖乖接受。幼儿告状确实令人不耐烦,但从积极方面看,幼儿乐意和你亲近才来找你,如果能以微笑迎接幼儿的告状行为,这样让幼儿能以轻松的心态大胆说出“真相”,不仅能帮助幼儿心理品质提高,而且对于解决幼儿间的矛盾也就相对容易了。(二)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幼儿是纯真的“天使”,他们的想法永远那么单纯,所有矛盾也不会复杂,只要教师稍加引导,矛

8、盾自然就能迎刃而解。当老师遇到幼儿告状,应耐心倾听,全面调查原因,详细弄清告状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切不可妄下定论,或者对幼儿告状感到厌烦,不妥当的处置会让幼儿对教师的信任和崇拜减弱,从而失去亲近孩子的机会。(三)培养幼儿独立能力家里“惟我独尊”的宠溺着幼儿,使幼儿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遇到事情总觉自己委屈,认为幼儿园应该和家里一样,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有事老师帮忙解决似乎一切都可以依赖他人。这样的习惯对于幼儿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与同伴交往都是不利的,教师应培养幼儿独立能力,通过培养使幼儿能靠自己解决一些小矛盾,教师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减少幼

9、儿告状。三、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指导策略大班是儿童评价意识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评价意识非常幼稚,道德概念和道德意识也比较贫乏,他们对事情的认识比较直观、肤浅。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和特点,妥善处理幼儿的“告状”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一)针对性教育2 对于幼儿不同的告状原因教师应给出不同的评价,在上述案例中显示,幼儿告状可能原因是寻求自我保护、跟风、伸张正义及家庭教育的结果,对于幼儿寻求帮助和跟风这类告状,教师的态度应该是: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样子,但其实可以“忽略”幼儿告状内容,教师应言传身教并非一定要明确对错,可以从生活中教会孩子体会宽容的乐

10、趣。“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用一些动画片或者视频、故事之类的形式呈现给幼儿,让他们最直观的理解这句话的涵义,从而付诸实践,幼儿期有一明显特征就是好模仿,教师抓住这一特性或许能带来别样的收获。对于“伸张正义”这类告状,教师应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幼儿都希望自己是“好宝宝”,得到鼓励和赞扬是对幼儿最大的认可,这能够增强他们的信心,满足幼儿自尊自信的需要。新纲要3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误会他人这一类告状,首先是幼儿管理能力不强,还体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处理此类告状,教师在平息此事的同时,还要教会幼儿尊重他人,培养幼儿查明真相的能力,并且教导幼儿学

11、会分享与合作。家庭是幼儿学习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家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但在幼儿园里却是两个老师带着三、四十个孩子,老师为了兼顾每一个孩子,对于告状令人犯难。其实告状一方面是孩子被家里宠成了习惯,另一方面反映孩子对自己处理事情能力的不自信,他们只是一味的依赖他人,因而对于家庭教育引发的告状,教师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遇到问题时,教师给孩子留有余地,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可在一日活动中组织不同的活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良好品质,减少幼儿告状行为。(二)创设良好环境新纲要4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

12、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幼儿活动的材料应该尽可能充足充裕,有些“告状”事件是由于材料不足或活动空间狭小而诱发的。于是在活动区,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尽可能多准备一些玩具和材料,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进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趋同性”心理。区域活动时,如果教室空间不足,可以安排部分幼儿在走廊活动,以免幼儿在活动中,因为拥挤和无意的碰撞而引起纠纷,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总之,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需要家长、老师的耐心倾听,细心分析告状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教育,科学引导,不要再让“告状”成为家长、父母的“头疼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变得自信、自立、自强起来,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参考文献:刘丽菊.幼儿告状的原因浅析幼儿教育.黑河教育,2009-32刘昕.浅议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科教文汇.教育教学,2007-103、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