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669236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xx冀州中学猜题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时间(俄历)机构(政府)3月2日第一届临时政府5月6日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7月24日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9月25日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B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C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D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答案C解析结合表格中的内容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更迭频繁,甚至在七月事件之后仍然发生更迭,据此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

2、实,排除;D项无法从表格中体现出来,排除。故答案为C。2xx枣强中学期中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列举了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有学者认为这些措施“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下列属于这些措施并最终得以落实的做法是()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苏维埃政权B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C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成立公社组织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答案A解析“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苏维埃政权”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并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得以实现,故A项正确;“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以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属于“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故B、D两项错误;C项属于巴黎公社的措施,不属于十月革命后的措施,故C

3、项错误。3xx武邑中学仿真“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但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却曾经有着和平发展的可能,该阶段大致处于()A一战爆发后二月革命前B二月革命后七月事件前C四月提纲后七月事件前D七月事件后十月革命前答案B解析注意关键信息“和平发展的可能”。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的状态结束,答案为B。4xx衡水二中仿真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一次异于西欧社会革命而别具另类人类意义的大革命”。该观点强调十月革命()A重视政治革命忽略社会革命B开辟了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C引发了

4、西欧普遍的体制改革D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意义答案B解析“异于西欧社会革命”“别具另类人类意义”说明,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西欧不同,是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故B项符合题意。5xx枣强中学期末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

5、面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B、D两项符合“斯大林模式”,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答案应为A项。6xx衡水中学模拟1921年以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视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并予以惩办;1921年以后,该现象逐渐消失。1921年以后农民出售农产品不再受到惩办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爆发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苏俄(联)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流通,而新

6、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因此B项错误,C项正确。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A、D两项与题干时间“1921年”不符,均可排除。7xx冀州中学期中1930年3月,真理报发表斯大林的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了运动中的过火行为和冒进错误。3月14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制止违反农民意愿的强迫行为。中央的政策一松动,全国立即出现了大批农民退出集体化农庄浪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农业集体化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农业集体化服务于苏联国家的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下的激进措施D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中央政策

7、一松动,大批农民退出了集体化农庄,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且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正确答案为A。8xx武邑中学猜题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苏两国经济领域一些关键数据的指数对比。由此可知苏联模式下()美国苏联工业生产率10025农业生产率1009原材料消耗率100150能源消耗率100150A.工农业的发展较为均衡 B社会投资回报率高C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D经济体制比较集中答案C解析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对比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经济发展呈现高能耗的特点,工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故选C。9xx衡水二

8、中期末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理解。A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两者都与苏联模式无关,故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10xx枣强中学预测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

9、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质的准确把握。从材料“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可以看出,改造是根本的,是对原有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性否定。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1题18分,12题20分,共38分)11xx冀州中学一轮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0、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党宣言材料二历史证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仔细研究的。恩格斯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利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材料四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

11、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摘编自列宁四月提纲(1)材料一中对无产阶级的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原因何在?(4分)(2)材料二、三中对无产阶级的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依据材料说明理由。(4分)(3)材料四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怎样夺权?这种情况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6分)(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4分)答案(1)暴力夺权。原因: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残酷与无产阶级和平夺权的不可能。(2)都认可合法斗争的方式。理由:无

12、产阶级斗争的条件有了变化,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使用普选权。(3)“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主张和平夺权。实际上是暴力夺权。关键因素: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能把它当作僵硬的教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无产阶级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当时情况和革命条件相结合,找到适合当时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进行回答。第(2)问,第

13、一小问比较两则材料的共同点进行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四进行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4)问,回答时注意结合变化的过程进行解答,言之有理即可。12xx冀州中学仿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一直都非常令人失望。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因

14、而使农业处于挨饿的状态但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在于莫斯科的控制过于严密苏联官员告诉农民们耕种什么,何时耕种,何时育苗,使用多少肥料,什么时候收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为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被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被

15、迫暂时退却的原因何在。这一退却产生了怎样的效果?(8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回答,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赫鲁晓夫在19531962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为何会失败?这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12分)答案(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人、农民对现状不满。效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联盟的巩固。(2)原因:斯大林执政时期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失败的原因:客观方面,苏联的地理环境不适宜玉米的成长;主观方面,由于政府的行政管理过于集中,政府指令代替市场的自发调节。启示: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