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65055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由保定白癜风医院(http:/)整理发布松树腐烂病:主要为害中心干及主枝下部皮层。病部初呈红褐色、略隆起、水渍状、后皮层腐烂,常流出黄褐色汁液,湿腐状、有酒糟味,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清晰,有时呈深浅相间的轮纹状。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清洁果园;药剂防治:刮净病皮,涂抹 12 次杀菌剂,药剂可用 40福美砷、退菌特、石硫合剂、843 康复剂、腐烂灵等。2、松树干腐病:属苹果枝干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枝干。病斑初为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逐渐扩展成凹陷的带状条纹,长达数十厘米,黑褐色。病健分界处常裂开,病皮翘起。病部生出很多稍突起的小黑点,成熟后突破表皮。防治方法同苹果腐烂病防治法。3、松树

2、白粉病:主要为害新梢及嫩叶,也可危害花及幼果。新梢受害后,节间缩短叶片细长,叶缘上卷,质硬而脆,被害部覆盖一层白粉,后期变为黄褐色,严重时整个梢枯死。防治方法:(1)清除病原.(2) 加强栽培管理。(3) 药剂防治,主要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苯来特、福美胂等。4、松树轮纹病:该病是树上一种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叶片受害较少见。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直经为 320 米的红褐色病斑。病斑中心突起呈病状,边缘开裂。使表皮显得十分粗糙。果实受害,也是以皮孔为中心,生成水渍状褐色腐烂点,很快呈同心轮纹状向四周扩展,56 天可使全果腐烂病斑不凹陷,病组织呈软腐状,常发出酸臭的气味

3、。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喷药保护。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波尔多液等等。 虫害: 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类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在我国东北、华东、西南的辽宁、吉林、浙江、江苏、云南、四川、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主要危害各种松树。纵坑切梢小蠹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属次期性害虫的先锋种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树干和新梢内营隐蔽生活,危害期长,防治难度大,一旦成灾可造成松树大面积死亡,生态和经济损失巨大。为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制定本防治技术方案。一、 治理思路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危害是由异常的气候和环境因子以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失衡所引起的。二、分区治理对策(一)划类分区根

4、据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情况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将松林划分为 2 个类型区:保护区和治理区。保护区即未发生区,是指与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区相连的未发生危害的外围区域,松林的受害株率为零,通过加强虫情监测,采取预防措施和营林措施,实施生物或化学保护性防治,可使林分避免受害。治理区即发生区,是指已经发生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区域。根据危害程度将治理区划分为轻度危害区、中度危害区和重度危害区。轻度、中度危害区,松林的受害株率在 50%以下,枝梢受害率在 50%以下,蠹害指数在 15 以下,林内濒死木和枯立木较少,松林在适度清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和化学防治,可以使受害林分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机。重度危害区,松林的受害

5、株率在 51%以上,枝梢受害率在 51%以上,蠹害指数在 16 以上,林内濒死木和枯立木较多且呈块状、带状或片状分布。 (二)害木等级和危害程度划分为准确掌握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用针叶颜色、枝梢受害率、枝干受害情况将害木划分为 、 5 级(表 1) ,分别称做健康木、初侵木、萎蔫木、濒死木、枯立木,用于计算蠹害指数;用受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将危害程度划分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 3 级(表 2) ,并以此将治理区划分为轻度危害区、中度危害区、重度危害区。三、 综合防治技术治理的根本途径在于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实,包括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封山育林、合理抚育间伐、重视林地卫生、防止森

6、林火灾、虫源地林分改造等,创造有利于松树生长的优良环境,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自然控制力。同时应加强检疫和蠹害木处理,防止人为传播扩散;合理使用人工、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迅速压低虫口密度,降低危害程度,控制其发生危害。轻度危害区的防治以打孔注药、树干包扎、饵木诱杀为主,在零星清理蠹害木的基础上,用粉拟青霉菌进行保护性防治;中度危害区的防治采取清理蠹害木与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清理林缘和林中受害严重的虫源地林木,适时补植补造,在成虫扬飞期间进行粉拟青霉菌等喷粉防治;重度危害区的防治以清理蠹害木和虫源地林分改造为主,在全面清理蠹害木和实施虫源地林分改造的基础上,用化学

7、药剂压低虫口密度后,进行粉拟青霉菌保护性喷粉防治。(一)预防措施1、加强检疫工作。严禁调运蠹害木,发现蠹害木要及时进行药剂或剥皮处理,以防止扩散;清理所伐的蠹害木(原木和枝梢)必须全部进行除害处理。2、采、运、贮相协调。夏季,在伐区严禁存放带皮原木;扩大林班线等所砍伐的原木和梢头,不得以未剥皮状态留在林内过夏;所有新伐原木必须运出林外;贮木场和林间楞场应远离林分。3、保护和利用天敌。天敌在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种群数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创造对其有利的森林生态条件;林内应严禁滥用化学农药,提倡无公害防治,以免大量杀伤天敌。(二)除治措施1、蠹害木清理。对于在监测、测报中发现的蠹害

8、木要尽先列入采伐计划,采取卫生间伐或皆伐的措施进行清理。清理时间、清理对象及顺序、清理方法等都影响清理的效果。清理的最佳时期应在 24 月,即寄主干部纵坑切梢小蠹种群数量盛期,也称清理安全期,这时期枝梢内虫量最少,树干上各虫态个体数量最多;一次性清理濒死木(新梢抽不出) 、萎蔫木(新梢抽出后又萎蔫) 、枯立木,其中濒死木必须全部清理,萎蔫木视蠹害情况及林分状况确定清理比例,从林地卫生和木材利用价值角度考虑,枯立木也应全部清理;一般情况下,轻度危害区的清理量应控制在 2%左右,中度危害区的清理量应控制在 10%左右,重度危害区的清理量应控制在 20%左右;按采伐规程,首先确定清理对象并进行标定,

9、然后按照先低海拔、后高海拔,先阳坡、后阴坡,先林缘、后林内,先严重受害林分、后中轻度受害林分的原则进行;清理后的林地应及时选用适宜的树种进行补植,使林相复杂化,以增加森林本身的抗虫性能。2、蠹害木处理。安全期清理的蠹害木必须经过除害处理,才能使树皮下坑道内各虫态小蠹虫死亡,从而达到清理治虫的目的。剥皮喷药处理:清理的蠹害木应及时运到林间空地或林外进行集中剥皮,剥皮深度应达到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同时对剥下的树皮及剩余枝梢喷洒氧化乐果、溴氰菊脂等化学药剂杀虫或火烧。熏蒸处理:对有特殊用途不能进行剥皮处理的蠹害木,应及时运出林区归楞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在气温 20以上时,使用硫酰氟 30g

10、/m3 或磷化铝 24g/m3 熏蒸 72 小时以上。3、化学防治。打孔注药:对一些高价林分如水源林、风景林以及零星轻度受害木的防治,一般在 78 月份,使用背负式打孔机在距离地面 810cm 的树干四周均匀打孔(胸高直径 68cm 打 4 个孔,胸径每增加 2cm 增加 1 个孔) ,孔向下倾斜 45左右,深度1.01.2cm,每孔注射 40%氧化乐果乳油 1.5ml,用稀泥堵塞孔眼。树虫净注干:对于、受害木,可于每年 5-6 月进行树虫净注干防治,用 BG-305D 背负式打孔机在距离地面 30-70cm 的树干上,打直径 5mm,深 5cm,斜向下 45左右的小孔,将树虫净注药瓶插入孔内

11、,用注药瓶上配备的金属小针刺破瓶底。每瓶 8ml,胸径 8cm 以下用 1 支,10-18cm 用 2 支,20-24cm 用 3 支,26cm 以上用 4 支。树干包扎:对于高价林或受害轻微,蠹害零星发生的林分,可以对初侵木和萎蔫木采用树干包扎,用内吸药剂杀死干部小蠹虫。在 23 月用砍刀在树干胸高处刮去粗皮至形成层(不能伤及形成层) ,刮皮面积 100cm2,然后用药棉吸附 40%氧化乐果或 50%久效磷 1:100 倍液贴于刮皮处,再用塑料布包紧扎好。胸径 10cm 以下,用药量 10ml,胸径每增加 5cm,用药量增加 5ml,胸径 20cm 以上,用药量 25ml。根部施药:在雨季之

12、前对林中衰弱木根施 3%呋喃丹颗粒剂,沿树冠投影范围挖一环形沟(宽 20cm,深 15cm) ,将药均匀撒入沟中后覆土,每株施药 200g。4、饵木诱杀在轻度危害区或清理蠹害木后的中重度危害区,可以采用在林缘或林间空地设置饵木的方法诱杀小蠹虫。在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扬飞(梢转干期,123 月)入侵前,采伐少量衰弱木截成 80-100cm 木段呈#字形置于林缘或林间空地,每 1000m2 放一堆(6 根木段为 1堆,堆底加垫木) ,在饵木堆上喷施马鞭烯醇或 蒎烯进行增效。待新的子坑道大量出现而幼虫尚未化蛹时,将饵木集中烧毁或剥皮喷药处理,杀灭幼虫。5、生物防治粉拟青霉菌可用于轻度危害区和中重度危害区清理蠹害木后的保护性防治。每年 1-2 月(梢转干始期) ,在林间多次喷施粉拟青霉菌粉剂防治成虫,每亩用药量 1kg,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