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枳实与枳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2465031 上传时间:2017-09-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枳实与枳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枳实与枳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枳实与枳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枳实与枳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枳实与枳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枳实与枳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枳实与枳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枳实与枳壳在跟诊伍炳彩老师的过程中,我发现伍师用四逆散每枳实易枳壳,遂生疑问。查高学敏主编的中药学教材,枳实列在第十五章理气药中(附药:枳壳)。中药学上载“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 5 6 月间采集自落的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洗净、闷透,切薄片,干燥。生用或麸炒用。【药性】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孕妇慎用。”附药:枳壳与枳实同“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生用或麸炒用。性味、归经、功用与枳实同,但作用较缓和,长于行气开胸,

2、宽中除胀。用法用量同枳实,孕妇慎用。”两者差别:枳实为未成熟幼果,整个用;枳壳为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皆生用或麸炒用。枳壳性味、归经、功用与枳实同,但作用较缓和,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教材上枳壳注音为 Zh qi o,而伍师念枳壳 k。有意思的是,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电脑上打字时发现,输入 zhiqiao 不能打出枳壳,而输入 zhike 则能显示。查新华字典壳有两个读音, k (- 儿 ) 坚硬的外皮:核桃儿 . 鸡蛋儿 . 贝儿 . qi o 坚硬的外皮:甲 . 地 . 其义均同,可见日常口语多念 k,北方多带儿化音;书面语读作 qi o。我认为,读作 k时多指质硬的外壳,且可剖为两

3、瓣,如贝壳、蚌壳、瓜子壳、花生壳,但也有例外,如鸡蛋壳、核桃壳;读作 qi o 时多指物体的表层,如地壳,甲壳( qi o)动物被固定为读 qi o,读 qi o 的应用场景较少。按这个解释,枳壳似乎读 qi o 更为接近其义,对应橘皮,枳壳改称枳皮也无不可。总之,壳的读音常遵循习惯,就枳壳而言,念 k念 qi o 均可,难以区分。我曾问伍师为何不用枳实而用枳壳,伍师答曰:枳壳力量更大。与教材所言正相反。我的疑问仍未解。吴氏本草经:“枳实 神农:苦。雷公:酸,五毒。季氏:大寒。九月、十月采,阴干。”神农本草经:“枳实 味苦寒。生川泽。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

4、益气轻身。”神农本草经辑注:“枳实 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生川泽。 九月、十月采,阴干。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1 世纪),一说是该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 2 世纪)。在本经时期,只载枳实,未载枳壳。从其“九月、十月采”来看,用的是成熟的果实。东汉张仲景约于 150 219 年在世,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00 219年)。伤寒论、金匮要略只载枳实,未载

5、枳壳。枳壳始载于雷公炮炙论,该书为南北朝刘宋时期( 420 年 479 年)雷敩所著,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惜原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炙药性赋解、本草纲目等书中。“雷公云:凡使,勿使枳实,缘性、效不同。若使枳壳,取辛、苦、腥,并有隙油,能消一切,要尘久年深者为上。凡用时,先去瓤,以麸炒过,待麸焦黑,遂出,用布拭上焦黑,然后单捣如粉用。”随着药物炮制技术的发展,枳实需去瓤用,麸炒,并衍生出药用枳壳的名称。唐显庆四年( 659)苏敬等编新修本草云;“枳实,日干乃得,阴便湿烂也。用当去核及中瓤乃佳。今或用枳壳乃尔。若称枳实,须合核、瓤用者,殊不然也。”唐代延续南北朝雷公炮炙论的观

6、点,枳实需去瓤、核用,但以枳壳入药。并驳斥本经中枳实“阴干”的观点,认为“日干乃得,阴便湿烂也”。宋开宝元年( 973)开宝本草:“枳壳, , 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阴干。用当去瓤、核乃佳。”宋元祐七年( 1092 年)陈承编著本草图经在枳实条下云:“枳壳,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南州者为佳, , 旧说,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本草衍义曰:“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自宋朝开始区分枳实、枳壳,“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小则

7、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金张元素(约 1151 1234 年),字洁古,易州人,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虚实用药式等,后人称他为“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医学启源:“枳壳 气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气。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也;利胸中气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然不可多用。又云:苦酸,阴中微阳,破气。麸炒,去瓤用。”“枳实 气寒味苦,除寒热,去结实,消痰痞,治心下痞,逆气,胁下痛。主治秘要云:气味升降,与枳壳同。其用有四:主心下痞一也;化心胸痰二也;消宿食、散败血三也;破坚积四也。又云:纯阳,去胃中湿。去瓤,麸炒用。”洁古老人珍珠囊:

8、“枳壳 苦酸,阴中微阳。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枳实 苦酸,纯阴。去胃中湿热,消心下疼痞。”金元时期医家王好古(约生于公元 1200 1264 年 ), 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 ( 今河北省赵县 )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王好古谓:“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故壳主胸膈皮毛之病,实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异。朱肱活人书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治心下痞也,果知误下,气将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反损胸中之气,先之一字有谓也。”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1518

9、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李时珍自 1565 年起,历经 27 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 1590 年)完成了192 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载“枳”,今载其文如下:枳 本经中品 【校正】并入开宝枳壳【释名】子名枳实 本经 枳壳 宋开宝 宗奭曰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猝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义如此。恭曰既称枳实,须合核瓤,今殊不然。时珍曰枳乃木名,从枳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后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为枳壳。生则皮厚,

10、而实熟则壳薄而虚,正如青橘皮、陈橘皮之义。宋人复出枳壳一条,非矣。寇氏以为破结实而名,亦未必然。【集解】 别录曰枳实生河内川泽。九月、十月采,阴干。志曰枳壳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阴干。藏器曰本经枳实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浓且辛。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周礼亦云:橘逾淮而北为枳。今江南枳橘俱有,江北有枳无橘。此自别种,非关变易也。颂曰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叶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实。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今医家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枳壳,皆以翻肚如盆口状、陈久者为胜。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修治】 弘景曰:枳实

11、采,破令干,除核,微炙令香用。以陈者为良。俗方多用,道家不须。斅曰:枳实、枳壳,性效不同。若使枳壳,取辛苦腥并有隙油者,要尘久年深者为佳。并去穣核,以小麦麸炒至焦黑,去麸用。枳实【气味】苦,寒,无毒。 别录曰酸,微寒。普曰神农:苦;雷公:酸,无毒;李当之:大寒。权曰辛、苦。元素曰性寒味苦,气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杲曰沉也,阴也。【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本经 。 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别录 。解伤寒结胸,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 甄权 。消食,散败血,破积坚,

12、去胃中湿热 元素 。【发明】 震亨曰: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破气之药也。元素曰: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并宜枳实、黄连。杲曰:以蜜炙用,则破水积以泄气,除内热。洁古用去脾经积血。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也。好古曰:益气则佐之以人参、白术、干姜,破气则佐之以大黄、牵牛、芒硝,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复言消痞也。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除痞。洁古制枳术丸方,以调胃脾;张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用枳实七枚,朮三两,水一斗,煎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消也。余见枳壳下。【附方】旧九,新四。 (文略)枳壳【气味】苦、酸,微寒,无毒。 权曰:苦、辛。元素曰:气味升降,与枳实同。 杲曰:沉也,阴也。【

13、主治】 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开宝 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壅塞。 甄权 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明目。炙热,熨痔肿。 大明 泄 肺气,除胸痞。 元素 治里急后重。 时珍【发明】 元素曰:枳壳破气,胜湿化痰,泄肺走大肠,多用损胸中至高之气,只可二、三服而已。禀受素壮而气刺痛者,看在何部经分,以别经药导之。杲曰:气血弱者不可服,以其损气也。好古曰: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故壳主胸膈皮毛之病,实主心

14、腹脾胃之病,大同小异。朱肱活人书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治心下痞也。果知误下,气将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反损胸中之气,先之一字有谓也。时珍曰: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洁古张氏、东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说。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故以枳壳利胸膈,枳实利肠胃。然张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无伤。

15、杜壬方载湖阳公主苦难产,有方士进瘦胎散方。用枳壳四两,甘草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点服。自五月后一日一服,至临月,不惟易产,仍无胎中恶病也。张洁古活法机要改以枳术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谓之束胎丸。而寇宗奭衍义言:胎壮则子有力易生,令服枳壳药反致无力,兼子亦气弱难养,所谓缩胎易产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说似觉为优。或胎前气盛壅滞者宜用之,所谓八、九月胎必用枳壳、苏梗以顺气,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也。若气禀弱者,即大非所宜矣。震亨曰:难产多见于郁闷安逸之人,富贵奉养之家。古方瘦胎饮,为湖阳公主作也。予妹苦于难产,其形肥而好坐,予思此与公主正相反也。彼奉养之人,其气必实,故耗其气使平则易产。今形

16、肥则气虚,久坐则气不运,当补其母之气。以紫苏饮加补气药,与十数贴服之,遂快产。【附方】 略明末医家李中梓( 1588-1655 ),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明末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所著本草通玄只载枳壳,未单列枳实一条,云:“枳壳,苦辛微寒,疏泄肺与大肠之气,故能逐水消痰,化食宽胀,定呕止泻,散痞止痛。小者名枳实,功力稍紧。夫枳壳、枳实气味不异,功用相同。古称枳壳主高主气,枳实主下主血,然仲景治上焦胸痹痞满,多用枳实,古方治下焦痢痔肠结,多用枳壳,由是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以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则二物皆主利气,又何必分耶?去瓤,麸炒。”本草备要,共八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年 ) 刊。汪昂,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