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基础部分讲稿梁亚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65022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基础部分讲稿梁亚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基础部分讲稿梁亚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基础部分讲稿梁亚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基础部分讲稿梁亚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基础部分讲稿梁亚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基础部分讲稿梁亚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基础部分讲稿梁亚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求古代诗文阅读之真,务初三语文教学之实 2015 年初三语文备课讲稿长春市九十中学 梁亚杰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张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就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部分,与大家共同交流一点心得体会。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总体说来,长春市中考语文命题是以课标、考试说明、教材为依据和基本出发点。 语文课程标准既对中考命题提出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教材和考试说明编写的依据。所以在整个初三教学过程中,课标、考试说明和教材是我们的三大法宝,值得我们一线教师高度重视。下面,我主要从 2015 年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的命题的过程、试题考点和教学建议三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一、名句积累与运用部分,我

2、结合今年的试题做一下简要阐述。(一)名句积累与运用:课标中要求要注重对名篇、名句的积累和理解的考查,要求书写的正确、规范。所以这一部分试题的命制,名篇名句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在今年的试卷上,尽管出现了新增篇目黄鹤楼 、 孟子三则和论语十二章中的内容,但是根据课标要求,选择的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第一名句。例如中考试卷中出现的:1一览众山小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4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前四道的积累题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非常熟悉。今年的试题选择也是难易适中,即使是给下句写上句。鉴于 11 年试题中,学生答的最不好的一道题就是给下句写上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一处

3、,所以命题时,这个题型尽量选择学生最为熟悉、不易在背诵上出现混淆的名句。今年试卷当中出现的就是第二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春考题的特点是题干长,强调题干表述丰富性与文学性,看起来是增加了学生读题的时间和难度。但是运用题部分在体现这一特点的同时力求题干清晰,没有审题障碍。例如第八小题,最初的命题是这样的:论语一书言近旨远,自汉以来一直是学童的必读之书。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曾引用此句,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魂。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慨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后来几经商榷,大家都觉得这个题干可能会使一些孩子关注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 ,从而陷入答题误区。所以反复思量之后就把关于毛泽

4、东诗词的句子去掉了,这样题干更加明晰,试题的指向性也就非常明确。另外命题时还考虑了试题之间形式上的和谐统一,在四道运用题中都是采用了统一句式“在。 。 。中”例如第五小题,原题是:黄鹤楼一诗,诗人崔颢以游子之身登楼远眺,触景抒怀,归思难禁,继而生发出不知家在何处之愁绪的句子是:?。后来考虑到句式上的整齐划一调整后就是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以游子之身登楼远眺,触景抒怀,归思难禁,继而生发出不知家在何处之愁绪的句子是:?。这两个题目尽管表述的是一个意思,在句式上也只有细微差别,但是使试卷的形式更加规范合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 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 15 分)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5、 )2,。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4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三则)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以游子之身登楼远眺,触景抒怀,归思难禁,继而生发出不知家在何处之愁绪的句子是:?。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出了骑马踏花、信游西湖独有的美好体验。其中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花开草长、芳菲初展的早春胜景,使姹紫嫣红的春意呼之欲出的诗句是:, 。7辛弃疾词既有金戈铁马的纵横驰奔,又有坎坷多舛的慷慨悲凉。在一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抒发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豪情壮志,如黄钟大吕豪迈惊天的句子是:,。8 论语一书言近

6、旨远,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魂,自汉以来一直是学童的必读之书。 论语子罕中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慨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当然,除第一名句外,名句积累的考察也要考虑诗、词、文的匹配问题,四言、五言、七言搭配合理,尽量兼顾,力求全面。试题回避比较接近的考试,但是不回避经典的反复考察,比如对论语的考查,2012 年中考第 2 小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 ;2013 年第 5 小题孔子见贤思齐,以贤为师,曾有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求教的佳话。 论语中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014 年第 1 小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论语) ;20

7、15 年的第 8 小题论语一书言近旨远,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魂,自汉以来一直是学童的必读之书。 论语子罕中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慨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从中可以看出,经典的反复考查俨然是中考语文试卷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育人功能得以突显。从 2013 年开始中考必考古诗文开始逐年增加,到今年为止由原来的 50 篇加到 61 篇,这个变化可见我们对古典文学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近几年的古诗词考点虽然较多,但仍有规律可寻。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考作品的思想感情。所谓“诗言志” ,诗词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而写的,而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诗词是没有的。中考

8、试卷中此类试题的考查比比皆是,例如:2012 年 8.登 高 望 远 , 兴 发 豪 情 , 古 人 独 占 高 格 。“会 当 凌 绝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为 杜 甫 仰 望 泰 山 时 志 满 于 山 的 千 秋 慨 叹 ; 后 有 来 者 , 王 安 石 在 登 飞 来 峰 中 亦 有 杜 诗 精 髓 的 延 续 传 承 , 这 穿 越 时 空 的 惊 世 之 句 是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013 年 8.梁衡说:“好文章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 ”岳阳楼记就是这样的典范,范仲淹在此文中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提炼为

9、: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震寰宇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这都是对情感的考查。二是考景物描写。情与景是诗词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进而产生美妙的诗词意境。因此经典的写景句子也是考查重点,例如:2010 年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洗炼的文字,为我们描摹了“,”这样一幅苍茫雄浑、壮阔瑰丽的大漠风光图。2014 年 5.陶 弘 景 答 谢 中 书 书 颇 有 豪 士 为 文 “狂 越 时 空 , 洒 落 不 羁 ”的 特 点 。文 中 所 绘 之 景 秀 丽 奇 绝 , 各 具 情 态 , 其 中 描 绘 山 高 水 清 的 语 句 是 :

10、, 。三是考名言名句。名言名句脍炙人口,或者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或者充满哲理,启迪智慧;或者情真意浓,格调高昂。这些名言名句写景、议论、抒情,千古传诵,耐人咀嚼,多年之后依然魅力不减,随时引起共鸣。例如2013 年 6.真诚的友谊不会因离别而愁苦,不会因距离而淡漠。只要心怀挚情,千山万水不再遥远。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对此是这样表述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013 年 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月,感月之阴晴圆缺,悟人之悲欢离合,从而生发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可见,考场也是教育,也在熏陶濡养性情。五是考艺术手法。明确了诗词的艺术手法,便于理

11、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重要的意义。例如 2012 年 5.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超然脱俗的想象,将无形的人间情感寓于有形的清风明月中,用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来表达对友人关切与思念之情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还有 2014 年 6.北朝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善于表现英武豪迈气概, 木兰诗就是其中代表性作品。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不远万里,跨越雄关险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都是对手法的考查。了解考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和复习,想必各位都是经验丰富的能手,我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仅对关于古诗词复习谈几点我的粗浅想法。1

12、.关注细节,精雕细琢。新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各类语文试题中关于背诵的考查形式是默写。古诗文朗朗上口,易背易记,但在实际考察默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经常出现错别字。总结历年来所教学生古诗文默写错误情况,无非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同音字混淆。如“燕”、“雁”,这两个字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衡阳雁去无留意”,“似曾相识燕归来”。学生因为不理解“燕”与“雁”的含义,学生常常将这两字混淆。再如“香气”的“香”和“家乡”的“乡”,“于”和“与”等。我们有些学生习惯用听觉来学习,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深情朗诵,高声背诵,记忆速度很快,但书写的准确性却很差。究

13、其原因,恐怕是对于这些同音字,没有认真理解识记造成的。 二是形近字混淆。中国汉字以形声字居多,这些字不仅读音差不多,字形也相近,学生很容易默写出错。如“秋风萧瑟”,“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两个“萧”“箫”字,“以观沧海”与“天苍苍”,这些字都是读音相同,字形又相近。当然还有一些虽读音不同,但字形很是相近的字。如“已”、“己”、“巳”,这三个字学生就很难分辨。三是偏旁混淆。如“禅房花木深”,“禅”字为“示字旁”,许多同学会默写成“衣字旁”。再如“壮”,学生常常将“士”写作“土”,还有反文旁与欠字旁;走字底与建之旁;同字匡与门字匡等,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默写错误。 四是较复杂的生僻字。这些字往往

14、不常用,并且结构比较复杂。如“霪雨霏霏” 的“霪”字,“林壑尤美”得“壑”字,学生在默写时出错几率就较大。这些同音字、形近字混淆,造成了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出现很多别字。为了有效纠正学生的默写错误,我们就有必要对不同的错误进行研究,找到科学的识记方法,让学生记得轻松而有效。下面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仅供参考。一、易错字上画圈,重点记忆法 无论是哪种默写错误,为防止学生再次出错,都可以让学生在易错字上画圈。而且是用颜色鲜艳的笔,使它与周围字句明显区分开,学生每次读背到这个地方,这些重点圈出的字就会强化记忆,再次默错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当然这样的做法也要注意,每首诗词所圈画的字不要过多,否则,满篇都是

15、红圈圈、蓝圈圈,就达不到重点记忆的效果。 二、解释字义,理解记忆法 无论是同音字混淆、形近字混淆,还是偏旁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字义不理解造成的。盲目背诵会导致“高耗低效”,最终就是教师辛苦批改,学生照错不误。所以讲解、赏析非常重要。比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很多考生误写为“留取丹心照汉青”,就是对“汗青”这个词不理解造成的。“汗青”字典上解释为: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容易书写,因此后世常把“史册”称为“汗青”。这样一解释,学生明白了,哦,原来是青竹子烤出了汗,学生恐怕从此再也不会错了。再如上面提到的“箫鼓”的“箫”,箫是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而非草字头。而“萧瑟”的“萧”,是指草木萧条冷落。这些都是由于未领会句意造成的错误。三、分析字的结构,分步记忆法 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一些难写的生僻字。如“霪雨霏霏” 的“霪”字,上头是个“雨”,下头是个“淫”,“雨”表意,“淫”表声。这样将复杂的字分解成两部分记忆,效果很不错。再如我在帮助学生记忆“赢”字时,把它的组成分解为亡、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