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细菌性叶斑病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124641 上传时间:2016-11-2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豆薯细菌性叶斑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豆薯细菌性叶斑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豆薯细菌性叶斑病(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原菌学名主作物豆薯、菜豆、豇豆、豌豆等。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蔓。叶片发病,病斑呈多角形,大小 23 毫米,初时水浸状,淡绿色,半透明,后逐渐变淡褐色至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稍见黏性稀薄菌脓,菌脓干燥后转为稍带光泽的胶膜状物,好似病斑上涂布一层蛋白清。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成较大的斑块,致使叶片局部干枯。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细菌菌体短杆状,极生14 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留土壤中越冬,种子内外也可带菌。带菌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使用带菌种子出苗就可引起发病。土壤中越冬病菌借雨溅射传播至苗上引起发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病菌,通过风雨传

2、播,病菌经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田间再侵染频繁,病害发展很快。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湿 2527,多雨、多雾、重露有利于发病。植株偏施氮肥,徒长郁蔽,易发病。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如早沙葛、迟沙葛、顺德沙葛等。(2)种子播前晒种,并用硫酸链霉素 500 毫克/升浸种 2 个小时,进行种子消毒。(3)重病地与非豆科作物进行 2 年以上轮作。注意铲除田间杂草,尤其豆科杂草。(4)及时摘除初始病叶。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深埋或烧毁。(5)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6)发现初始病株立即喷布药剂,药剂可用 30氧氯化铜悬浮剂 800 倍液,或 30绿得保悬浮剂 500 倍液,或 25络氨铜水剂 500 倍液,或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 600 倍液,或 72农用硫酸链霉素 3000 倍液,:100 波尔多液。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