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628235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xx广州一模)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有秩序的退却”,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

2、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经济条件,故B项正确;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1921年苏俄“有秩序的退却”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推行于斯大林时期,与题目时间1921年不符,故C项错误;扩大国有农场的自主权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也与题目时间1921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2(xx湛江二模)20世纪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 B新经济政策实施C农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通过斯大林体制,经济建设成就辉煌,而同时期的西方处在大

3、危机之中,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废除,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较慢,故C项错误;30年代,苏联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A3(xx佛山二模)苏联某时期,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耳语成为日常生活的特征。这一时期是()A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B新经济政策期间C斯大林统治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政府对内政策相对宽松,故A、B两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其突出特点是集权,“

4、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答案:C4(xx肇庆二模)“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之间非但没有更加接近,非但没有增进友好的程度,非但没有在稳定的和平迈进,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危机 B罗斯福新政C斯大林模式 D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析: 材料中“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等信息说明与经济大危机有关,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此时还没有实施,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出现的情景不符合,故C项错误;经济互

5、助委员会是在二战以后才建立的,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答案:A5(xx汕头模拟)1932年,一位纽约市的妇女给政府官员写信说:“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表明()A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 B美国政府主动干预经济C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 D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解析:1932年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代,材料中的妇女希望政府通过公共途径为自己提供生计,体现了民众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希望,是对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望,故A项正确;民众的要求并不等于政府主动干预经济,故B项错误;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与材料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民众的要求也不等于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政策

6、,故D项错误。答案:A6(xx广东六校联考)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到:“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C改变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解析:新政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主导地位,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从而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进入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时代,故A为最佳选项。答案:A7下面两处水利工程除了都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外,他们的最主要的共同点是()A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

7、就业而兴建B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C专制极权政治的产物D国家为推动工业化进程而兴建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经济建设相同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项属于美国;C项错误;D项属于苏联。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答案:B8(xx潮州二模)下列表格为欧共体国家某一时期的经济统计数据,推测其要认定的时期可能是()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平均失业率年平均通货膨胀率约0.9%约11.50%约9.5%A.19481952年 B19681972年C19781982年 D19881992年解析: 材料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低,失业率、通货膨胀率高的现象,这与20世纪7

8、0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西方国家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危机有关,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没有存在经济危机现象,故A、B、D三项错误。答案:C9(xx广东六校联考)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下列哪一主张属于该流派的思想()A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C完全肯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D反对经济全球化解析:凯恩斯理论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结合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政策可知,“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就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B项体现的是凯恩斯主义,C项不符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

9、,D项说法错误。答案:A10(xx广州市广雅、执信、六中联考)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A社会矛盾 B计划经济 C过度的福利政策 D选举制度 解析:“社会矛盾”是福利政策想解决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说明作者不赞成福利政策,故C项正确;选举制度与材料没有任何关联,故D项错误。答案:C11(xx深圳宝安期末)在苏联历史上,首次有力度地向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发动冲击的是()A新经济政策

10、B两极格局下“冷战”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从“首次”二字,可知所指改革为赫鲁晓夫改革,故C项正确;A项时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B项与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D项不是首次改革,而是最后一次,故D项错误。答案:C12(xx梅州质检)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在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提出:“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这表明()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改革B萨哈罗夫认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改革C萨哈罗夫这一观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提供指导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

11、了苏联的思想解放解析:题干材料时间是1970年,而赫鲁晓夫于1964年下台,故A项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可以看出萨哈罗夫认为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改革进程,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是80年代,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解放的信息,与题干中“这表明”的要求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32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

12、界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全集33卷材料三材料四“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钱乘旦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1分)其“新”在哪里?(2分)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2分)(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1分

13、)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2分)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2分)(3)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4分)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美国“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可判断属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特点和内容即可。第(2)题,从材料中“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可判断意图在于考查苏俄经济政策的转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第(3)题,图一代表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来回答;图二代表

14、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结合苏联一五计划的背景来回答。第(4)题,结合材料四,根据材料中涉及的经济政策的特点谈谈对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的认识。答案:(1)罗斯福新政。(1分)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2分)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2分)(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集中全国人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2分)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分)(3)背景:美: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2分

15、)苏:1925年起,苏联先后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影响: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2分) 苏联通过修建大型水电工程,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分)(4)认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经济要从国情出发;不同的制度可以互相借鉴学习。(2分,其他的言之有理也可给分。)14.古今中外的政府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