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534681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含解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含解析 1【xx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2【xx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

2、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

3、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3【xx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

4、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卧”“仰看”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表达了作者惬意闲适的心境。名师点睛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重要体现。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问的方式往往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人生态度)”等;一种是就某几句或某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句的内容、

5、意境、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瑞鹧鸪辛弃疾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注】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指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概括。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早 行许 浑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闻鸡凭早晏,占斗认西东。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失枕:失眠。凭:凭定,断定。早晏:早晚。占斗:“占”,

6、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斗”,指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辔:驾驭牲口的缰绳。行露:指路旁的露水。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秋 月朱 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有评论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1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被罢官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情绪。怒之情。2这首诗看似在单纯地叙事、写景,其实是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

7、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寂寥之感,而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二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 【解析】本诗前四句以“惊”“梦”“凭”“认”切入,通过叙事表达感情,后四句以辔、衣、秋阳、林红等景物间接表达情感。诗歌中情感的变化一般不会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所写行为或景物的变化间接表现出来,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因此考生应先将这些行为或景物提取出来,如前四句写“失枕”“半梦”“闻鸡”“占斗”等,表明出行之早;颈联写“辔湿”“衣单”,烘托诗人孤单寂寥的心情;尾联写“秋阳”“林红”,景物转向暖色调,表明诗人的心情转向愉悦。 3同意。前两句写清澈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而流,碧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时生出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而全诗又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