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答辩定稿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4529078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 答辩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毕业论文 答辩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毕业论文 答辩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毕业论文 答辩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毕业论文 答辩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 答辩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 答辩定稿(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 答辩定稿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赋权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问题的思考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姓名王小磊学号xx025457指导教师张美坤时间xx年6月12日I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土地被用作城市建设,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社区后面临的各种适应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失地农民城市社会适应问题能否得到合理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赋权理论以对内增加服务对象的自我认同感,对外改善其生存的社会环境。 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工作的发展来看,社工可以运用赋权

2、理论视角帮助案主达成目标。 一方面,赋权视角提供系统的干预手段和技术,增加案主的权能激发案主潜力,让案主能够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状进行充分的认知与分析。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赋权理论指导下会完全结纳案主并且遵循案主自决的原则,与案主形成伙伴关系而不是治疗关系,在此基础上与案主共同讨论未来的行动计划,努力解决案主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间的矛盾。 本文分析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生活问题和心理困境,利用赋权理论视角介入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适应问题,从中探索出“个人主动赋权”和“外力推动模式”相结合的社工介入模式,帮助失地农民合理解决其生存困境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1、提高失地农民自我效能感和增强

3、失地农民就业技能 2、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帮助失地农民融入社区 现在累计的失地农民已成为庞大的社会群体。 而且在实地农民中至少有1000万人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约占失地农民的五分之一。 根据我国发布的关于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提要,截止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突破1亿人,其中既失地又失业的农民数量在4000万以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由于实地农民的不断增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参考文献资料和实地走访小区居民的方式总结M小区中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以及在城市化适应中的具体问题。 在赋权理论视角下通过自助活动提升案主系统的意识觉醒,激发案主潜能

4、。 使他们对自身的生活空间及发展机会有所了解和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状况。 面对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适应城市生活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切实了解实地农民生活现状,从赋权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居民小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能够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问题的道路对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简评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赋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社区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赋权理论开始在学术界盛行,美国学者所罗门于1976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赋权理论社区实践的图书黑人之赋权社会工作与被压迫的社

5、区,此后赋权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工作实务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2和介入视角。 的主要目的,社区居民的个人能力提升关系到社区集体的赋权和社区居民整体的生活质量。 赋权理论培养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增强小区的凝聚力和小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 赋权理念在社区工作中日趋流行,目前西方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步完善。 罗伯特帕克认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此基础上,帕克还探讨了农村居民对社区对生活的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关理念的改变。 在探讨赋权理论的应用和农民城市化适应问题过程中,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领域全面并且学术权威性很高。 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失地农民的研究比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在

6、对城市化及其过程的理解上,论述主要集中在对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后在传统文化适应上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11980年以后,社区能力建设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社区社会工作 2、国内研究在国内,香港地区的学者们对赋权理论的研究较为全面。 著名学者叶锦成认为,中国内地文化视角下的增强权能的内涵与西方是不同的,在运用赋权理念提升失地农民小区建设能力和改善居民生存现状方面,应注意赋权理论的本土化实践内容。 首先,在赋权过程中社工既要关注服务对象也不能忽视其他重要人物的赋权,中国人的个人认同周围亲友的影响比较大。 中国人努力的目标主体往往包括家人,而不是只为自己;其次,个人权利与义务并重,华人的人际交往责任深受儒家思想

7、中“仁”的影响,在个人权利方面受到“义”的规范,所以中国人的赋权介入应该同时强调个人在其社会角色扮演中的权利与责任。 专业理论视角下解决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赋权理论和社会实际问题研究的观点,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空间非常大,赋权的目的是通过互相扶持与知识共享等有利于实现个人发展和群里进步的小型活动实现社会正义。 同时赋权理论旨在给予人们更大的安全感。 这与社会工作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目标是契合的。 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联系。 赋权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更适合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社会

8、工作领域中1范斌弱势群体的赋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xx, (12)741吴菁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融入研究学术研究xx, (5)143(三)创新点第一,研究角度和理论应用创新。 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中的赋权理论出发,研究M小区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伦理原则指导下探讨失地农民的生存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以往研究关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本文从赋权理论两个模式和三个层次出发,将自我赋权模式和外力推动模式相结合,从学术界广泛认可的赋权理论的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参与层面出发全面介入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中的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创新。 本次研究

9、选取了承德市M失地农民聚居小区作为调查对象,此小区是为安置失地农民专门建设的小区。 笔者在研究时既采用个案访谈法还结合了文献研究的方法。 采用个案访谈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合适的社区为研究个案,研究其中的社区及失地居民情况,有利于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所得结论的可信性。 二是通过深度的个案访谈,结合设定的访谈提纲,有利于对访谈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研究取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参考的文献政府部门的调查报告以及被调查小区的社区居委会的相关资料,其中包括该小区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就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统计资料,这样的资料更有利于说明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问题和提出其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表1-1受访

10、者的基本情况编号受访者年龄学历职业01王女士45中专居委会主任02李先生46初中仓库保管员03张女士33中专待业04刘女士30高中导购05方女士40初中保洁员06王女士52小学待业07王先生48初中水果摊摊主408周先生37初中保险业务员09贾女士57初中家庭妇女 一、相关基础理论社会工作中的赋权取向实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在出版标志着赋权取向下社会工作实践的诞生。 自理论开创一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赋权理论视角已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体系和专业介入方法。 (一)失地农民从目前公开发表的文献著述来看,从失地农民的和产生原因来阐释失地农民的内涵

11、是目前学术界对失地农民进行界定的最主要方式,有学者认为失地农民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征地的相关规定和法律不健全、土地产权不清晰以及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的主动或者被动丧失土地的农民群体,他们的共同特性是弱势性和受歧视性,城市规划和土地征用是形成这个群体的主要原因。 社会制度和政府政策,突出了失地农民的弱势性。 但是概念忽视了失地农民在城市化适应问题中的主观原因,所以不适合用于研究失地农民困境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失地农民就是指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城乡建设征用农村土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具体指失去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农民。 的特征缺乏表述,因此运用这种界

12、定方式识别这一特殊群体时不仅有困难还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解。 总结学者对于失地农民的概念界定,失地农民指处于一种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临界状态的人群。 本文强调其身份的临时性特征,与农村户口的农1这种界定表明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源于现有的2这种概念界定简单明了,但是对失地农民自身1董国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社会工作(学术版)xx, (9)22王碧红比较分析框架下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治理研究湖北社会科学,xx,(6)305民相比,他们失去了农民最显著的标志即对土地的承包使用权,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农村生活圈子。 然而他们也不能算是城市居民,因为他们欠缺承担市民角色的能力。 首

13、先,他们缺少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其次,他们也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更缺乏城市人对他们的社会认可。 对于离开农村社区的实地农民来说,虽然城市为他们打开了生存的物质空间但并没有对他们开放适合的业空间、社会空间。 (二)赋权理论20世纪70年代,赋权理论开始活跃在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 现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赋权理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丰富了赋权理论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内容。 赋权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工作实务中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观点。 对赋权概念的理解并不是“赋予”服务对象权利,而是探索和发掘案主的潜能。 赋权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赋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帮助个人肯定自身发展能力,控制个人生活,必

14、要时能够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个人。 在阐述服务对象权能感方面,赋权理论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个人层面,个人赋权表现为个人拥有自尊、自我效能以及对生活方向的掌控感,鼓励案主在肯定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订立目标并采取积极的具体的行动,达成目标。 其次是社会交往层面,人际交往中要求个人具备与人沟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与他人互动时能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能够得到伙伴们的尊重或者对他人产生影响力,另一方面,个人也能够考虑到别人的需求以及自己的责任。 最后是社会参与层面,个人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拥有的各种权利,意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并且相信集体行动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生存现状”。 赋权理论概念由

15、权能、无权和去权构成,其中全能是赋权的核心概念,学者们认为这种感知到权力的能力不但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实际存在,还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也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人的权力感。 同时无权不仅仅指人们缺乏适应生活和向前发展的各种能力和资源,也指人们因为长期处在一种无权状态将这一过程内化为一种无权感,而这种无权感的存在会使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权力丧失下的恶性循环。 11叶继红试论影响失地农民城市适应能力的因素农村经济xx, (9)114-1166(三)城市化适应城市化适应指农村社区形态向城市社区形态转化的趋势和过程,所以城市化适应的实质就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地农民城市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文献,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适应是指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后再社会化的过程,是失地农民对周围环境变化采取的主动和被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