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10大专题详解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24507094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生物复习10大专题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生物复习10大专题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生物复习10大专题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生物复习10大专题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生物复习10大专题详解(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生物复习10大专题详解专题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过程及基本要求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变量:在“假设”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变量;再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对照实验

2、:是指实验中除这个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重点在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3、: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显微镜结构识记口诀:目镜物镜反光镜,镜座镜柱和镜臂,镜筒下连转换器,准焦螺旋分粗细,载物台上压片夹,通光孔下遮光器。(2)显微镜的使用的图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边向目镜内观察,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光亮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光线不足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4、(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碎载玻片)。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当看到物像的时候,改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睁开)。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制作步骤: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碘液染色。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以上

5、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简称:“擦”、“滴”、“取”、“展”、“盖”(“染”、“吸”)。临时装片制作识记口诀:擦玻片,中滴水,取材料,放中央,盖玻片,轻轻放,染色吸水才在行。技能训练:(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2)物像在视野中的位置、挪动方向,: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3)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高、低倍镜下观察的物象特点(4)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怎样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

6、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2.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区别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细胞核在遗传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的最小单位)。专题三生物与环境1.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7、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2)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

8、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如:草 兔 狼(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食物链要数到底,不能漏数。(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计算食物链几条(从植物开始 算有几个分支,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相加。)找出最长或最短的一条食物链并写出来(注意箭头方向)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9、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高)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2)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

10、破坏。专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公式:光能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淀粉) + 氧气叶绿体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条件:光能、场所:叶绿体。物质转化的过程: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3)光合作用实质能量转化的过程: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

11、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5)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照光: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变蓝色):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证明(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为增加产量,常采用的

12、方法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3.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概念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场所:线粒体公式:有机物十氧二氧化碳+水+能量(2)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发出去。(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保存蔬菜水果:适当低温、充入

13、氮气或二氧化碳;保存种子时要晒干、低温;松土、排涝可促进根系呼吸;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适当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延长保质期。(4)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4.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专题五生物圈中的人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1)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2)人体缺乏无机盐、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及食物来源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1)消化道:口

14、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大肠肛门(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成麦芽糖);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初步将蛋白质消化成多肽);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液,将脂肪变为脂肪颗粒)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彻底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彻底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1)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酶(肠

15、液、胰液)葡萄糖(在口腔中开始)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 酶(胃液、胰液、肠液) 氨基酸(在胃中开始)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胆汁(肝脏) 脂肪微粒 酶(肠液、胰液)甘油+脂肪酸(在小肠中开始)(因页面限制,箭头中间即为反应条件)(2)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的特点:小肠长;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积;消化液种类多(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绒毛壁薄,只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4.关注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5.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