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467325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灾难考古学”这一新兴学科概念的启示下,把灾难遗址同现代考古学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使用考古学手段对灾难现场进行科学发掘,为还原灾难事件的发生过程提供客观的证据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对遇难者遗骸的身份鉴定和遗物返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阐释考古学的另一层含义。自然灾难的考古学研究作为史前考

2、古研究的一部分出现较早,而侧重于人类学、社会学的考古学灾难调查则是近几十年才陆续出现的。从1980年Payson D. Sheets发表有关灾难考古学的评论文章开始,这一研究才开始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此后,灾难作为影响社会变迁、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被视为复原历史进程的一个新的考古学研究视角。“灾难考古学”除了还原灾难遗址、灾难现场等工作外,更重要的一个工作主旨就是为现代灾难的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庭提供一个了解事实真相和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因此,Richard在提出相关概念时,也更加注重强调“灾难考古学”在参与调查灾难事件中,应当“主动担负起一种公共角色,从人文关怀立场来对待灾难遗址及其后续安

3、抚工作”。所以,“灾难考古学”有别于其他考古学分支,是考古学、心理学与法医科学的结合,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情和道德伦理因素。灾难考古学研究理念提出后,很快被运用到一系列实际案例中。在社会服务领域,“法医考古学复原组织”等机构针对“512”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等,将考古学的方法、技术应用到遇难者搜寻和灾难现场清理工作中,开展了遇难者身份确认等工作。在处理社会公众灾难事件中,从社会责任层面看,“灾难考古学”的缺位势必会影响公众对事实真相关键信息的获取;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灾难考古学”同时又是与遇难者家庭沟通的重要纽带。虽然不同的灾难事件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在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中也有不同意义,但从“

4、灾难考古学”的定位看,我们更加注重通过发掘技术的革新和分析问题角度的延展,从灾难遗址本身来透视其产生的社会及自然背景。传统考古学旨在通过物质遗存研究人类的过去以及解决特定、具体的学术问题,而“灾难考古学”则在“冰冷”的遗物研究之外还有着自身“温暖”的一面,即通过对田野发掘技术和法医技术的结合,为“后灾难研究”贡献自身独特的价值。“灾难考古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拓展了考古学的应用前景,对灾难遗迹的考古学考察是对遗迹中遇难者的尊重。在当今世界,频繁的灾难事件不断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对灾难事件的妥善处理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于遇难者家属更是一种道德责任。这对推动“灾难考古学”从现场提取信息提出了更高

5、的要求,不仅为复原事件发生过程提供客观材料,同时也为遇难者家属带来真相和慰藉。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也正体现在以全人类的视角充分挖掘遗迹的社会信息,在灾难遗迹面前发挥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作用。 (选自识骨寻踪:灾难考古学的人文关怀)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灾难考古学”既能运用现代考古学技术做好科学发掘的工作,又能通过对遇难者遗骸的身份鉴定和遗物返还体现一种人文关怀。B灾难是影响社会变迁、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用来复原历史进程,这是一个以前未曾有过的考古学研究视角。C与其他考古学分支不同的是,“灾难考古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情和道德伦理因素,应当从人文关怀立场来对

6、待灾难遗址及其后续安抚工作。D考古学研究是近几十年才陆续出现的,这一研究从1980年Payson D. Sheets发表有关“灾难考古学”的评论文章开始才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灾难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考古学科,既将灾难遗址和现代考古学技术结合,又将考古学、心理学与法医学结合。B“灾难考古学”不仅提出了相关研究理念,而且很快被运用到如“512”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等一些实际案例中。C“灾难考古学”的工作主旨就是为现代灾难的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庭提供一个了解事实真相和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D在处理社会公众灾难事件中,“灾难考古学”在公众对事实真相

7、关键信息的获取以及与遇难者家庭沟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以全人类的视角充分挖掘遗迹的社会信息,在灾难遗迹面前体现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道德责任。B传统考古学是通过物质遗存研究人类的过去以及解决特定、具体的学术问题,只研究“冰冷”的遗物,缺乏自身“温暖”的一面。C“灾难考古学”通过田野发掘技术和法医技术的结合,妥善处理灾难事件,为“后灾难研究”贡献独特的价值。D“灾难考古学”的兴起,说明我们更加注重革新发掘技术和延展分析问题的角度,从灾难遗址本身来探寻其产生的社会及自然背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8、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

9、,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

10、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注】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

11、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

12、鳞”指皇帝或其威严。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

13、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2)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绥州作韦庄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注】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而羁旅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因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雕阴:绥州城南

14、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单于:曲调名。8颈联中的“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6分)9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 , 。”(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 ”的感喟。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

15、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石榴川端康成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岁的男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