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诵读辨析入手-课题小结.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4421302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诵读辨析入手-课题小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诵读辨析入手-课题小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诵读辨析入手-课题小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诵读辨析入手-课题小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诵读辨析入手-课题小结.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诵读辨析入手,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研课题小结 霞浦县下浒中心主校 刘兴平一、班级面貌 我所任教的是四年级(3)班语文学科教学。该班有学生58名,这些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不等。期中有刘庆庆、阮钰佳、陈增辉、柳斌玲等十多名学生原有语文基础知识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强,在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习作方面表现突出,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但除近十余名学困生(多为插班生)外,有较为多数的学生在语感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表现为:阅读理解能力低下,习作表达不具体生动,甚至语不达意,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独立阅读,不喜欢课内外阅读等。1、 具体实施 (一)课前预习,是提升语感品质的源头语文课程标

2、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预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也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虽然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是原生态的探究,是一种自发的探究,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探究,但是这种自主基础上的探究,直接决定了课堂的热度、浓度、效度。常规预习,是预习是语言感知的先行军,是对词中语言理解的铺垫,有助于深化对主题理解和感悟 (二)课堂教学,是锤炼语感能力的平台1.讲究朗读的指导方式善于创设情景,运用情景指导朗读,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品味,去欣赏这些情景,抓住重点词句,以悟促读,以情促读,读悟结合。平时在班上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教

3、学中,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培养朗读的节奏和语感。 朗读的技能技巧是练出来的。所以,对不同课文、不同段落、不同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的处理要反复推敲,悉心指导,切不要走过场。让学生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请反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尤其是了解和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注重朗读的评价艺术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错

4、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3、 活动效果 1、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通过有效朗读地训练,学生会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印象,绝大部分在老师或音响资料地带动下经过反复地朗读,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出不同的语感。 2、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在朗读中,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认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增强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了自觉朗读的习

5、惯。部分学生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带动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 3、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部分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理解了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会了课文的写作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4.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有效朗读,读名著,读经典,读时文,读一切可读的东西,学生有了大量的积累,也有了思想,有了情感,部分学生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提升。4、 心得体会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

6、他们对以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直接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于读,在读中培养语感。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朗读,激发语感。语感是表现感情的、理性的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教学时,我总是尽力创设某种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再进行感情的指导与训练。如教雾凇一文的重点段时,在让学生初读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学生通过耳闻目睹,感受到雾凇的奇美景致,以及人们、甚至小动物们在雾凇的世界里畅游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吉林雾凇的喜爱,神往与好奇,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就能较深入融合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时我抓住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含义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语感。

7、 (二)对比朗读,体会语感。语句之间的对比朗读,最能显示作者用词准确、句式选择的妙处,是培养语感的又一途径,在教九寨沟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比较下面两段话。“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它美得让我没法比喻”。“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是中。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我先进行课文对比朗读,读第一句时用一般的陈述口气读,读第二句时,面带惊奇、喜悦、赞叹的表情没让学生见到老师已陶醉在充满诗情

8、画意的人间仙境中。让学生很快明确第二段写得好。在朗读时,启发学生跟着“导游”(作者)一起欣赏这一神奇的景象。结合看图,引导学的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想象雪峰高峰,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银光闪烁的景象,感悟它们的雄奇璀璨。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镶嵌”、“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体会湖泊之多,湖水之清,湖石绚丽多彩。抓住“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的词语,体会原始森林到处都是。理解“五花海”“五彩池”的形成,除了石块五彩斑斓、闪闪生辉外,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湖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抓住“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看图联想,那道道瀑布激流直下,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水光

9、飞溅,多姿多彩,神奇迷离的景色,如同人间仙境。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加深了,语感得到了训练。 (三)想象朗读,培养语感。在朗读时,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边读边想的习惯,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要沉浸在课文中,深入品味关键词语,细细推敲语气的变化,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出作者深藏的意蕴和情感。如秋天一文的第三、四、五小节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代表性的景物,写出了秋天的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

10、着脸的高粱我让学生一边听我朗读,一边抓住这些景物特点唤起联想,通过“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季节,然后我让学生一轻而舒缓的语调来朗读,这样学生的想象得到唤起,情感得到激发。表情得到展现,朗读起来特别有感情,语感也得到进一步训练。 (四)反复诵读,提升语感。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有人也说过“语言不等于言语”“言语比语言的材料丰富得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朗读能使眼、耳、口、脑等多器官并用的培养语感。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得就是朗读的效果。对“语感”的一点思考:在我班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感提升较快的总是那些本身能力就好的学生,而对那些带“困”的学生的训练总是没有多少可喜起色。语感能力的高低对语文学习效果(或者说学习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感这个东西是个看不见、摸不着,又客观存在于人类大脑内的一种灵气。竟然是一种“灵气”,它就不可能人人都一样,它应该允许出现可“有”可“无”,可能“高水平”亦可能“低水平”的现象,那么,我们的日常教学能对学生语感能力进行普及训练吗?如果不能,那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果能,又该如何全面实施对这种这种“灵气”的提高训练呢? 200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