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44062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摘要 】 前列腺增生的基本病因为肾元亏虚,病机责之于肾虚血瘀,其治疗多以益肾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益气利水为主辨证施治。今后的研究重点要加强对其证治规律的研究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的研究。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中医药疗法 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利尿通淋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BPH),又称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病,以排尿困难、小便频数甚或尿闭等下尿路梗阻症状为临床特点,且常因感染而加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率在国内逐渐增加。既往对本病的研究相对不足,近年

2、来由于患病人数的增加,关于本病的研究逐渐被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前列腺增生症的基本病因为肾元亏虚,病机责之于肾虚血瘀。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男子 )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肾精不足,必然累及肺脾之气,从而影响2三焦正常的气化功能,肾虚气弱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另外,正常人小便的通畅有赖于三焦气化的正常,而三焦气化主要依靠肺脾肾三脏来维持,所以本病除与肾密切相关外,还常常和肺、脾、三焦相关,但各医家观点不一。王名扬等1认为 BPH 临床多见湿热蕴结下焦,久而瘀浊阻滞,耗伐肾之气阴而致小便淋漓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杜斌林等2认为本病乃肾气虚损,中气不足所致;

3、杨志新3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 “精室”与“ 膀胱” ,与任脉和足三阴经关系密切,痰、浊、瘀等病理产物互结阻滞于任脉与足三阴经而发病;蓝华生4认为前列腺增生系肝肾虚损,奇经受累所致。2 辨证分型关于 BPH 的治疗,应依据基本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清虚实,权衡轻重缓急,多以益肾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益气利水等法为主。病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病症各不相同,应辨证论治。张国铿5从肺脾肾入手分为型辨证论治:肺热气滞型方用黄芩清肺饮,湿热下注型方用八正散,中气不足型方用补中益气汤,肾阳虚衰型方用济生肾气丸。董襄国等6治疗本症分为 5 型:湿热型、气滞型、血瘀型、脾虚型、肾虚型,随症以自拟方施治,

4、临床取得较好效果。叶科贵7认为瘀血阻滞是本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分为气虚血瘀、肾虚血瘀、湿热瘀阻、痰瘀互结、气滞血瘀 5 个证型论治,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张亚大等8 根3据 BPH 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的理论,将其分为血瘀下焦证、肾阴亏虚证、膀胱湿热证、肾阳不足证和肺热气闭证等辨证治疗。3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是一个慢性过程,药物治疗可使腺体萎缩,缓解膀胱颈口的痉挛,抑制泌尿道黏膜的膜性水肿,增强排尿肌的收缩力量,从而改善尿道的梗阻症状。中医中药对无严重合并症的早中期前列腺增生症通过辨证论治在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有比较好的疗效。3.1 治则治法研究 李龙骧9认为该病肾虚是致病之本,膀胱瘀结

5、是发病之标,治宜益气补肾,化瘀行水。据赵建业10报道,戴春福从“瘀”辨治,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活血利水,既散瘀血所致增生,又有血行则水行,缓解膀胱气化不利之意。赵跃红11认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为发病之本,以温补命门、升清降浊为治则,能使小便利而癃闭消。张振卿12认为,增生的前列腺有形可验,固定不移,应属“积证”范畴,脾肾两虚,痰瘀互结,阻塞尿道,膀胱气化不利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在治疗上化痰祛瘀、软坚散结、培补脾肾应贯穿始终。李连贞认为,BPH 中医辨证当为痰瘀交阻之癃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兼以陈皮、半夏、浙贝母、牡蛎化痰散结,泽泻、车前子、炮穿山甲通利水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4疗效13 。3.

6、2 临床研究 杨乾?等14用自拟通塞汤治疗本病 36 例,总有效率为 91.7%。武传贵等15以补肾益气、化瘀散结、通利水道为法治疗 84 例,治愈 29 例,有效 46 例,总有效率 89.3%。黄小波等16提出从肝论治,以疏肝散结、化瘀祛痰、温肾利尿为主,通过口服消癃合剂、外用消癃散合剂,采用 2%氮酮促透液和外用美敷胶布固定,在减轻患者前列腺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指数,提高最大尿流率和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等方面效果明显,总有效率 93.3%。贾永华等17报道,通癃胶囊可调节 BPH 患者体内激素平衡,从而缩小前列腺腺体,明显降低患者的前列腺症状(IPSS) 评分,提高最大尿流率,减少膀胱残余尿量

7、。刘敬松等18认为,前列金丹片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适用于湿热瘀阻型的 BPH,能迅速缓解尿频、尿急、淋漓不畅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 实验研究郭凯等19研究四黄前列片对尿生殖植入法小鼠 BPH 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四黄前列片能抑制前列腺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增加 CasPase3 的表达,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凋亡有关。张亚大等20研究益肾逐瘀颗5粒对实验大鼠的影响,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检测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凋亡百分率,免疫组化法检测 PCNA。结果表明,益肾逐瘀颗粒能明显促进细胞凋亡,并调节大鼠前列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席建

8、元等21研究前列散瘀胶囊对实验大鼠的影响,通过对实验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检测表明,该药在治疗 BPH 的同时,升高前列腺组织 NO 含量,抑制 bFGF 的表达。廖泽云等22应用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研究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补中益气汤通过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 BPH,补阳还五汤通过补气、活血、通络治疗 BPH,二汤合用能明显降低大鼠前列腺重量、前列腺指数、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抑制去势大鼠注射丙酸睾酮后引起的前列腺组织增生。5 结语综合与分析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基础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但对该病发生

9、、发展、证治规律以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尚未从根本上把握。今后应加强对前列腺增生症症候规律的研究,同时重视实验研究,以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参考文献】6 1王名扬, 陈超群 .前列腺增生症八正散化裁治验 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5):351.2杜斌林, 杜天银 .老中医临证治验举隅 J.甘肃中医杂志,2007,20(11):1617.3杨志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11):1820.4蓝华生. 通补奇经方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32 例J,吉林中医药,2002,22(3):19.5张国铿. 浅谈前列腺肥大症证治体会J.新中医,

10、1996,28(2):61.6董襄国, 吴明清 .良性前列腺增生辨证论治 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58359.7叶科贵. 辨证论治前列腺增生症 67 例J.河南中医,2006,26(7):4344.8张亚大, 卢子杰 ,张 平,等. 益肾逐瘀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7100 例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的影响J . 新中医.2003,35(9):1415.9李龙骧.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新用J.吉林中医药,2007,27(11):45.10赵建业.戴春福教授以活血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经验J .福建中医药,2004,35(2):2122.11赵跃红.加味壮元汤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62 例J.湖

11、南中医杂志,2004,20(3):54.12张振卿.化痰祛瘀软坚化症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体会J. 四川中医,2003,21(5):2526.13李连贞.痰瘀同治法应用体会 J .吉林中医药,2001,21(2):4.14杨乾?.通塞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36 例J . 天津中医药,2007,24(5):386.15武传贵,孟繁荣 .补肾化瘀通淋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84 例J.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89.816黄小波,李宗信 ,李 斌,等. 消癃合剂联合消癃散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2):7375.17贾永华,张延杰 ,周延生

12、,等.通癃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290293.18刘敬松,宋 伟,李 烨,等. 前列金丹片治疗前列腺增生 148 例J,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2):94.19郭 凯,时 丹, 杨磊林,等.四黄前列片对尿生殖窦植人法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的影响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5,19(6):1214.20张亚大,顾晓箭 ,卢子杰,等.益肾逐瘀颗粒对实验大鼠前列腺细胞凋亡和 PcNA 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5):306308.21席建元,贺菊乔 ,周 亮. 前列散瘀胶囊对实验大鼠血清NO、bFGF 影响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2006,38(8):8990.22廖泽云,姜锦林 ,李玉山.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前9列腺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4):7227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