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化学平衡状态.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357079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化学平衡状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化学平衡状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化学平衡状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化学平衡状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化学平衡状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化学平衡状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化学平衡状态.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二讲 化学平衡状态考纲展示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考 点 一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一、可逆反应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2特点(1)二同:相同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2)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100%。3表示在方程式中反应符号用“”表示。二、化学平衡状态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

2、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2特点名师点拨(1)可逆反应不等同于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可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2)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可以从正反应方向建立,也可以从逆反应方向建立。(3)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指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若用不同物质表示时,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4)化学反应达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xx最新调研)反应2SO2(g)O2(g)2SO3(g)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可作为判断其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SO2和SO3的浓度相等SO2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保持

3、不变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容器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2v正(SO2)v逆(O2)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消耗2n mol SO3ABC D解析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依据的原则是“变量不变达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变时达到平衡状态,而不是浓度相等,错误;SO2的质量分数是变量,不变时达到平衡状态,正确;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且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发生变化的反应,故容器中气体的压强是变量,当压强不变时达到平衡状态,正确;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是同一个方向,一定相等,错误;容器的容积固定,气体的质量固定,

4、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定量,错误;因为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而气体总质量不变,因此当容器内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时,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正确;正确的关系式为v正(SO2)2v逆(O2),错误;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消耗2n mol SO3,这个关系一直存在,错误。答案D(1)“逆向相等”反应速率必须一个是正反应的速率,一个是逆反应的速率,且经过换算后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2)“变量不变”如果一个量是随反应进行而改变的,当不变时为平衡状态;一个随反应的进行保持不变的量,不能作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注意:根据正、逆反应速率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时,

5、要注意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同种物质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根据压强是否变化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容器的容积是否可变;二是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是否变化。对于不同的反应,用相同物理量判断时,结果可能不同。如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时,对于气体体积变化的反应是平衡状态,但对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1.(xx湖北荆门高三检测)H2(g)I2(g) 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c(H2)c(I2)c(HI)c(H2)c(I2)c(HI)112c(H2)、c(I2)、c(HI)不再随时间而改变单位时间内生成n

6、mol H2的同时生成2n mol HI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I2反应速率v(H2)v(I2)1/2v(HI)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ABCD解析:选C。的浓度与起始时投入物质的量有关,故不正确;浓度不变,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正确;体现v(正)v(逆),正确;未体现v(正)v(逆),不正确;反应速率始终为v(H2)v(I2)1/2v(HI),不正确;体现v(正)v(逆),正确;压强始终相等,不正确;

7、颜色不变化,说明c(I2)不变,正确;温度、压强一定时,体积也不变,密度是常数,不正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物质的量相等,总质量相等,则M是常数,故不正确。故应选。题组一可逆反应的考查1(教材改编)(1)PbPbO22H2SO42PbSO42H2O是可逆反应吗?(2)向含有2 mol的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反应2SO2O22SO3,充分反应后会生成2 mol SO3吗?答案:(1)不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反的反应不是可逆反应。(2)不会。对于可逆反应,无论什么条件下,反应物都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

8、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B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等于0C平衡状态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已经不再改变D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答案:A题组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3(双选)一定条件下,在密闭恒容的容器中,发生反应:3SiCl4(g)2N2(g)6H2(g) Si3N4(s)12HCl(g)H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3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二、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

9、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三、“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恒温恒容条件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2恒温恒压条件名师点拨(1)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正、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平衡不一定移动。例如:使用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加,但是增加后的速率仍然相等,所以平衡不发生移动。(2)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最终结果只能“减弱”条件的改变,但不能“消除”条件的改变。(xx高考海南卷)(双选)将BaO2放入密闭真空容器中,反应2BaO2(s) 2BaO(s)O2(g)达到平衡,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体系重新达到平衡,下列说法

10、正确的是()A平衡常数减小BBaO量不变C氧气压强不变DBaO2量增加解析解答本题,首先看清楚本题是可逆反应,物质的存在状态、正反应是体积扩大还是体积缩小的反应,反应热如何。然后还要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压强改变对平衡的移动的影响、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等。再对选项中的问题做一一剖析。A.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就不变,错误;B.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也就增大了压强,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BaO量减小,错误;C.由于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就不变,其数值就等于氧气的浓度,浓度不变,因

11、此压强不变,正确;D.缩小容器容积,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体系重新达到平衡时BaO2量增加,正确。答案CD(1)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2)规避平衡移动的易错点化学平衡移动的目的是“减弱”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外界条件的改变,改变是不可逆转的,达到新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于改变的方向。例如: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平衡右移,A的浓度在增大的基础上减小,但达到新平衡时,A的浓度一定比原平衡大;若将体系温度从50 升高到80 ,则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50 T80 ;若对体系N2(g)3H2(g) 2NH3(g)加压,如从30 MPa加压到60 MPa,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时30 MPap60 MPa。2.在一个不导热的密闭反应器中,只发生两个反应:a(g)b(g) 2c(g);H10x(g)3y(g) 2z(g);H20进行相关操作且达到平衡后(忽略体积改变所作的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c的物质的量不变B等压时,通入z气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C等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速率不变D等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