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315096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散文的文体属性是什么?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发展史给出的答案是:散文既姓“散”又姓“文”。“散”的含义在于散文体式的繁杂,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一切文章皆属散文,如史传、颂赞、书信、碑铭、笔记等,“文”的含义是行文的非押韵、不讲对仗性,“散文”就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章”。总之,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忽视的是“文学本体性”的艺术追求。散文的确贵“散”,但这“散”的含义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所秉承的“繁杂”和“无所不包”的实用的广泛性。散文

2、不可缺失文学体裁应有的艺术“纯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贾平凹提出“大散文观”,刘锡庆提出“艺术散文观”,吴周文提出“世纪末散文观”,林非则有“广义与狭义散文”互为促进的散文观念等。而对当下散文文体属性的界定最有影响力的,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和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提倡“大而化之”及“大可随便”的散文创作态度,他也将散文等同于“一切文章”(贾平凹语),这与中国古代散文忽视文学本色,缺失文体“纯度”的唯“散”的散文意识颇有相通之处。不过,刘锡庆反驳贾平凹的“大散文”意识而提倡纯文学性的“艺术散文”,在题材领域,使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

3、百态水乳交融的密合关系变得狭隘了;在作家对人生的主观感悟方面,也使作家主体意识自由驰骋的审美体验的空间受到了局限。当代文坛的这一散文创作趋向,形成了关于“散文姓甚”的困惑。这种困惑和当前散文界对散文文体观念的大胆创新,使那个存在了几千年的重大散文文体命题,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散文的文体属性究竟是什么?关于散文贵“散”的文体特性,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散文因“散”而使其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散文的文学表达也能够出神入化。散文是能够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的文体,也是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的文体,它的题材和表现手段都异常丰富。在题旨的

4、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散文以小见大地写出社会人生真义。记事、写人时,它不能像小说那样细致、翔实,而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同时,散文家还应对题材进行深度开掘,透视其特别的人生意义,做到新颖、独到、深刻地写社会人生。散文中所写的作家经历和见闻要新颖和独特,所谓“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散文之“散”,还体现在散文是一种文学表达高度自由的文体,它的结构方式是自由和随意的,散文家的个性发挥形成了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散文结构是无定态的,意指散文结构依据作者创作和行文时的文思而定,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再者,散文的结构是开放性的,只要是遵循散文文体的创作要求,就可

5、以最大限度地创造新颖别致的结构,这正是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散文的体势虽然是自由、散漫的,但又是“形散神聚”的。“形散”是指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是作者自由、随意挥洒而成的,散文的结构自由开合,自然发展,广泛引鉴其他文体技法。“神聚”是指散文的结构依然有着情绪或理性梳理的内在统一性,依然是持之有度、线索明了、行文有序的,这种内在的有序发展线索,或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建构。散文因文学表达方式的自由和洒脱,散文家的情韵、文思、审美思维在其行文的过程中自由飞动,作者的变幻多姿的情思和笔意,以及灵活自由的抒情笔法,将大千世界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自

6、然和谐地绘入散文的艺术画面中,使其呈现出令人心醉的流动美和洒脱美。(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下列关于散文文体特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散文是一种充分展示大千世界之美景,自由挥洒作者的主体意识,笔法灵活又有内在发展线索的文体。B散文既呈现出作家发掘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又透视出作家主观品味人生的情、美、趣、理。C散文是作家最真切、自由,也是最富有美感和理性深度地抒写人生内蕴的精纯文学性作品。D散文是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如史传、碑铭、笔记等,且行文不求押韵、不讲对仗性的文学样式。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散文观”认为一切文章皆散文,内容不限,写法随意,所以比较容易写。

7、“大散文观”一味强调散文的“散”,忽略了散文的“文学本体性”。B“艺术散文观”一反“大散文观”,强调了散文文体的纯文学性,局限了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百态之间的关系和作家主体意识发挥的空间。C散文的“散”是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D散文的“散”是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其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以使得散文体式繁杂。B“散文姓甚”的困惑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

8、呈现多样化所造成的。C散文因“散”而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文学表达能出神入化。D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是最大限度地自由地创造出新颖别致的结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7题。绿之歌冰 心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我开始向往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

9、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春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绿”象征着:浓郁的春天,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绿,是人生中的青

10、年时代。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时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A“我”离开海边,进人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里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B作者先写大海的蓝色、城市的五彩色、枫林的红色,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绿色,突出后面的绿色。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红”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冰心在文中与龚自珍在诗中所指代的对象是一致的。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分别赋予蓝色、红色和绿色

11、以象征之意,使一般的色彩具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蕴。E文章最后几段是作者对“绿”的感悟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赞美和对青年们的热切期望。5文中作者用“临去秋波”比喻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6文中写“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里“向前看的思路”是指 。(摘录原文回答)7“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作者见到“绿”,为什么从“惊喜”到“恬静”进而“陶醉”其中?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一谈你对绿色的理解(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811题。乱世才子郁达夫唐宝民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

12、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

13、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几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苦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

14、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19世纪俄国文学家们塑造的“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

15、可缺少的价值立场。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彼此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他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这样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选自福建日报,有删改)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身处乱世,他才成为了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