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199318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I).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I)【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xx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日益明显,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

2、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

3、、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恶劣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伴

4、随这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要平台。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

5、误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再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改编自光明日报,丁松虎英雄叙事的扭曲与纠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

6、雄叙事的扭曲问题。B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被“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传播得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C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D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恶劣的影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B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

7、合消费的特征。C“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 “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D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B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C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

8、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D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9、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10、。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注】薏苡(yy):一种禾本科植物。 啬夫:农夫。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

11、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B吴佑父

12、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5分)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南宋诗歌,完成89题。(11分)寓居吴兴曾几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江

13、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注】楚囚:左传载楚人钟仪被俘事,此指渡江南逃。世说新语载:晋室南渡后,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8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出师表中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身为一介布衣时所持的处世态度的两句是:“,。”(2)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抒发别离之情。(3)

14、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灯 殇陈永林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鄱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

15、。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女人说:“钱呢?”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样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鄱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