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17723 上传时间:2017-10-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2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 6 个生字,4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和“只好”造句。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板书:爱因斯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齐读课题。2、一

2、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 12 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二、精读训练(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1、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1940 年的一天下午,一个 12 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2(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

3、住“撞”、“遇”、“等待”等词语。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1指名朗读第一段。(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课件出示: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_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B、齐读。(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

4、以”说说原因。(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课件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足及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_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2、当小女孩把这见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师引读父亲的话。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4、根据回答出示: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

5、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3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1、过渡: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课件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1)、读第 2 自然段,用第 2 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3、

6、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4、分角色读第二段。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 20 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3、什么

7、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4、分角色读第三段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三、作业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4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板书设计:第一次相遇撞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次相遇遇第三次相遇等待练习 6教学要求:1、会辨别词义和用法,同时区别形近字。2、熟记 8 个成语和古诗小池。3、正确、美观地书写钢笔字。4、口语交际:学会鼓励。教学重难点:处处留心、口语交际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会辨别词义和用法。2、开动脑筋编一则顺口溜,帮助学生区别形近字。

8、教学重难点:会辨别词义和用法。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部分1、小芳正在调查有关噪声的问题,她查到了一段有关噪声的资料。2、出示这段话。3、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借助工具书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4、指名读。5、在文中画出下题所提到的词语。5二、教学第二部分1、把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2、首先我们来区别“需要”和“须要”。(1)读读这两个词所在句子,并想想讲了什么意思。(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意思,其他学生补充。(3)比较一下,“需要”和“须要”有什么区别。需要:是要求得到,一般与某个事物搭配。须要:是一定要的意思,一般与“干什么”“怎么样”搭配。(4)你能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吗?3、利用查工具书理

9、解“频率”、“分贝”的意思。三、教学第三部分1、你能帮助小芳编个顺口溜吗?2、首先看这四个字,偏旁部首表示什么意思?3、读读以前学过的顺口溜,找出其中的规律。即字的偏旁与意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4、试着给其中一个字编顺口溜。5、小组合编。6、汇报交流。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8 个成语和古诗小池,理解其意思。2、正确、美观地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教学重难点:能够积累词语与古诗,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二题(一)教学成语1、借助工具书,把字音读准。2、指名读,正音,齐读。3、你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这些成语都勾画了什么?4、做游戏。让一个学生悄悄看一个成语,

10、然后做动作,让其他学生猜。65、指导朗读、背诵。二、教学第三题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三个字。2、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要注意什么?3、小结: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左边的“土、石、立”书写时要小一点,位置都应偏上一点,否则会觉得左肩耷拉着。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培养学会具有爱心、关心他人、鼓励他人,使其产生信心和力量。2、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学会鼓励。教学过程:一、审题1、指名读题。2、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练习的要求。二、指导1、读读书上出现的三个例子。2、怎样鼓励?互相讨论、交流。3、指名说,其他学生评议。4、分角色扮演。师生评议。三、拓展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

11、不顺心的事吗?你是怎样鼓励自己的?2、总结。四、学写毛笔字7习作 6教学要求: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材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2、学会用两种方法写一篇习作。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最近从报纸、电视上看到了哪些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2、自由发表意见。二、指导习作1、书上给我们罗列了四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己读读。2、你们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3、那么你们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呢?书上教会了我们两种方法,是哪两种呢?4、小结:第一种方法是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第

12、二种方法是围绕一个话题搜集报纸、杂志或其它书籍中有关这方面的材料。5、自己先去请教书本,看看其他人对这个话题的看法。6、组织讨论。针对同不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要求:自己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7、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必要时作适当点拨。三、练习习作81、同学们讨论得十分激烈,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那么可以用书上提到的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如果第一种讨论式的,那就把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经过写下来。如果是用第二种方法,就要把书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写成文章。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四、讲评习作。五、修改草稿。六、誉写习作。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要求:

13、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 5 个生字,2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樟树的蓬勃生命力和可贵之处。2、学习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3、读懂各自然段,理清课文脉络,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学习掌握生字新词;初读课文,理

14、清课文脉络,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92、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3、解题:(1)理解:故居(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三、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课文。(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3)通读每个自然段。(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

15、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检查自读情况。(1)抽读词语卡片。(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3)交流学会的词语。(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四、指导分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3、第 4、5 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全文可分三段:第 1-3 自然段为第一段,第 4-5 自然段为第二段,10第 6 自然段为第三段。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五、作业1、读生字表中的字。2、分段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

16、、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指导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昨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上海宋庆龄的故居,欣赏了庭院里的两棵樟树。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二、细读课文(一)略读第一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从这三个自然段中我们读懂了什么?2、提示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三个自然段从“庭院里有两棵树”到“我舍不得这棵树”,最后点明“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