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五德源流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4173600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伦五德源流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伦五德源流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伦五德源流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伦五德源流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伦五德源流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伦五德源流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伦五德源流范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伦五德源流范文 作者:章启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年08期 :B82-0:A:1000-2359(xx)03-0082-06 五伦五德是以人伦道德为本位的传统儒家学说和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生活准则和中华文明的基本范式。五伦五德的形成,经历了三代春秋源起、战国秦汉间初形、两汉完型和立法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五伦五常、三纲五常两个思想体系。在这个漫长的理论演变过程中,孔子是理论奠基的代表,孟子是理论伦常化的代表,董仲舒是理论纲常化的代表,白虎通德论是理论完型和立法的标识。 一、五伦五德源起 五伦五德源起于三代及春秋时期。尚书舜典赞舜帝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2、。”载舜帝对契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释“五典”“五教”为“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孔颖达尚书正义区别“父母兄弟子”为“五品”,“义慈友恭孝”为“五教”,并名为“五常”。 尚书皋陶谟载皋陶为禹详述人的基本德性和德行:“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九德”即“九常”,即人的九种基本德性和德行。皋陶的“九德”“九常”说表明,人的德性诸内而非虚玄,必诸外而见于德行;德行诸外而非无据,必诸内而本于德性。 尚书洪范载

3、箕子用“洪范九畴”“五事”“三德”回答武王“彝伦攸叙”之问:“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祀,次五日建用皇极,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洪范九畴”为九则天地大法,“彝伦攸叙”为人伦秩序,“五事”为五种基本德行,“三德”为三种基本德性。作为“洪范九畴”的组成部分,箕子的“五事”“三德”,即伦理道德规范,具有两个思想特征:其一,是人伦大法;其二,本于天道五行。 文献表明,远在三代上古时期,先民们就有了

4、自觉的人伦道德意识和伦常理论抽象,诸如“五典”“五品”“五教”“九德”“五事”“三德”之类,就是当时对基本人伦道德的认识,抑或就是当时的伦常规范。 迄至春秋,作为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儒家学说的缔创者,孔子全面总结和发挥了三代以来的伦理道德思想,广泛论及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基本奠定了五伦五德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模式。 如论人伦。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微子:“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

5、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如论仁义礼智信。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宪问:“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总体合观,关于后来“五伦”所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孔子不但反复论

6、及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四伦,业已有了比较明确的父子兄弟、君臣父子之类二伦思维,关于后来“五德”所系仁、义、礼、智、信,孔子也有丰富而深刻的原则论述:仁是最高道德标准,仁的本质是克己复礼和爱人;义是判断善恶是非的尺度,义的本质是人群共同利益;礼是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礼的本质是等级、和谐、文明;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智的本质是隐微不惑,闻一知十,审时度势,安身立命;信是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信的本质是诚实不欺。由此观照传统“五伦五德”,孔子奠定其基本思想和思维模式应该无疑。 二、五伦五德初形 战国秦汉间是五伦五德的初形时期。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

7、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学界以孟子二说为“五伦五德”初形的标志,并以为是双向、平等的人伦道德原则。 实际上,战国秦汉间的经典文献有不少类似论说。综观之,此时期的伦理道德学说有四个理论特征。 其一,价值取向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人伦关系和道德法则,普遍有了“伦常”意识。如,荀子王制:“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

8、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谓“大本”“常道”“达道”“达德”,从渊源上说,是尚书“有常”“洪范”、论语“大伦”思想的绵延。 同时,“伦常”之立论,经传多从周易尚书的阴阳五行说。如周易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下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礼记礼运:“人者,其天地之

9、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 而且多有了亲疏、远近、上下、尊卑、贵贱之分。如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周易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文王世子:“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乐记:“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

10、同,则上下和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祭统:“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特别是,从变与不变论伦常,以伦常为不易之理,不变之道。如礼记月令:“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这一思维方式对后来董仲舒的伦常说产生了深刻影响,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成为其基本理论法度。 其二,“五伦”内涵已成共

11、识,只是顺序有不同。从起始来看,或始于夫妇。如荀子大略:“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记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昏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12、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或始于父子。如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王制:“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文王世子:“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或始于君臣。如春秋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襄公三十一年:“卫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周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训以威仪也。”吕

13、氏春秋壹行:“先王所恶,无恶于不可知,不可知则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际败矣。十际皆败,乱莫大焉。凡人伦以十际为安者也,释十际则与糜鹿虎狼无以异。”礼记礼运:“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祭统:“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体说来,三者区分,同一

14、文献二分,不是理论矛盾不一,而是要求和依据不同。如论人伦的自然性,依据人伦的自然秩序而始于夫妇;论人伦的社会性,依据人伦的社会秩序而始于父子;论人伦的政治性,依据人伦的政治秩序而始于君臣。 其三,“五伦”说已有推重君臣父子夫妇三伦及其伦理政治化的理论倾向。如荀子天论:“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瑾而不舍也。”吕氏春秋处方:“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用民:“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

15、王贤臣而弗易也。”礼记乐记:“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四者都是对周书“洪范”、论语“大伦”思想的承接。其中尤其有理论范式意义的是“三顺”说和“纪纲”说。乐记承吕氏春秋“用民有纪有纲”,以父子君臣为“纪纲”,深入表达了父子君臣二伦的纲纪关系,对于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言,是学理和思维模式的强化。韩非子的“三顺”说,则是另一种强势。一则推重三伦,不是平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而是强调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之“顺”;二则将“三者顺”推崇至极,以为“常道”和“不易”。由此观照后来董仲舒的“三纲”说,韩非子的“三顺”说和乐记的“纪纲”说,应该是直接的思想渊源。比如春秋繁露辟有“顺命”篇,专门论述“三纲”的天命之道。 站在时代的这头看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似乎有三点已经比较明确:一是有推重君臣父子二伦的意向;二是没有完成这种推重;三是以其思想的整体上的伦理道德政治化,有完成这种推重的内在要求。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