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问答题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4157534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PPT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诲人不倦》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诲人不倦》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诲人不倦》问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诲人不倦》问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诲人不倦》问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诲人不倦》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问答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f孔子为什么主张不愤则不启,不惠则不发?4分2、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3分【答案】1、孔子主张教学应充分激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只有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下适当予以点拨启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只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2、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7分1、请指出“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4分2、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并无偏私,孔子这样做是否少了些

2、父亲的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案】1、“一“指: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所提的问题,“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三“指:陈亢听了伯鱼的回答后所得到的三点启发,即要学好诗经,否则无法讲话;要学习礼仪,否则没法立身;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私。2、孔子教子并不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正体现了孔子对儿子与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的宽阔胸襟和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大爱精神的体现;不偏爱,正是君子爱子的体现。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案例可说比比皆是。(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8分1、从文中可知子路和冉有的性格有何不同?2分2、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此你有何评

3、价?6分【答案】B、子路:勇气过人却失之冲动鲁莽,即孔子所说的2人冉有:优柔寡断,做事畏缩,即“退“。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评价:好。每个学生在德行、才智、个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其各有所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可能得到健康有益的发展。孔个体子对施教,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囚正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风范。材(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日:“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4分2、

4、你更认同晨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4分【答案】1、“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习染的作用,是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是天才论的观点。两种观点侧重点不同,局部看有矛盾对立的一面;从大处看却是可以统一的。2、我更认同“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天资聪懋的人,不通过后天长期的努力,也会变得平庸愚钝,如王安石笔下的神童仲永;生来愚钝的人,经过后天的刻苦磨砺,也能变得聪懋干练,成就一番事业。禀赋固然会有愚智之别,但后天的习染能改变这一切,因而显得更为重要。(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2、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跟子贡

5、、子夏“言诗“了?4分【答案】1、比喻一个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习,精益求精,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2、子贡由人生的道理领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子夏从“绘事后素“领悟到了“礼后于仁“。他们都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孔子认为可以跟他们谈论诗了。(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4分2、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矛盾的?4分【答案】1、在第一章节中孔子强调教育要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节中孔子却说“举一陲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2、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第一章节,诲人不倦是在强调教学态度,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尽心尽力,不知疲倦。第二章节则是在讲教学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先积极思考,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学生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老师则不应勉强施教,墓罂龛震成学生的依赖性y阻碍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