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157085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I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I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I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II).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II)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3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位。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给与)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 A周天子地位衰微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宗法制崩溃 D嫡长子继承

2、制遭到破坏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A儒学开始成为

3、正统学说 B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地方分裂势力坐大5.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入皇宫,接受皇帝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是A.解决了王国问题 B.削弱了丞相权力C.确立了察举制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6.光和铜斛(东汉量器)上刻有铭文,其中有:“特更为诸州作铜斗斛、称尺,依黄钟律历、九章算术,以均长短、轻重、大小令海内都同”。此器物和铭文可以佐证东汉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B.开始统一度量衡C.维护思想上的统一 D.数学理论的发展7.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

4、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B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 D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8. 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商业现象,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应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平遥生意通天下,票号风云卷聚财。” “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 A.B. C. D. 9.通典田制规定的授永业田:“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

5、制 A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 B以发展军事为主要目的C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D对特权阶层存在双重性10.杜牧上李太尉论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 A居于交通便利之地 B常遭重税盘剥C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缺乏政府监管11.下面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门阀政治基本解体文官地位超过武将宰相职事权被分割 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12.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

6、,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13.“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材料表明科举制A.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C. 严重束缚了读书人

7、的思想 D.成为读书人做官的唯一途径14. “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文中“他”的身份可能是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尚书令 C.元朝中书令 D.明朝内阁大学士15.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16.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

8、是A. 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 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 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 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17.有学者把某时期中国比作“兔子”:欧洲已在社会转型,“兔子与乌龟赛跑,不但兔子中途停下来休息,而且兔子根本不知道有此正在进行中的赛跑”。这一时期是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康乾盛世 D.同光中兴18.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

9、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19.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20.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人海捕鱼。”材料体现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21.1852年,一位

10、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2. 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23.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

11、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24.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A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 B反对官员的贪腐C重视商品生产 D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25.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2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

12、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A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C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28.“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在英国支持下,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材料反映了 A

1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金融 B此后中国的银价波动性加强 C国民政府放弃了长期实行的“银本位”制 D此后法币币值受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加大29.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30.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1.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