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4106068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郊区化一、 定义(suburbanization)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大必然

2、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二、 表现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三、 中外郊区化比较1、 背景相同: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不同: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2、 动力1) 城市土地功能置换2) 住房制度改革,旧区改造3) 城市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改善4) 投资为旧区改造、郊区化提供条件5

3、) 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集于郊区6) 退二进三(退二:居民随工业外迁;进三:居民被迫外迁)西方:交通改善、生活富裕、高速城市增长带来城市问题、郊区较低税率(工业)、白人逃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郊区化。中国: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土地有偿使用制度3、 表现:西方: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4)远郊居住5)大城市空心化6)多核心模式中国:1) 一般市民外迁2) 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3) 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4) 中心区更加繁荣5) 仍有单中心结构、郊区设施较弱四、 睿智增长(smart growth)n 西方为解决郊区化出

4、现问题(环境恶化、空心化、公共投资费用上升、阶层分化)而采取的措施。n 强调限制城市外围发展,注重发展现有城区,紧凑模式土地利用、混合土地利用n 目的:1)城市发展使人收益;2)经济、环境、社会公平;3)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良好发展n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阶段,借鉴了新城市主义一些基本理性追求n 特征:保护绿色空间、解决交通拥挤、公众参与、社区协作、增强城市竞争力、紧凑、混合使用土地五、 中国郊区化利弊利:1) 疏解中心区过密人口,改善人居环境2) 分散不适合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工业企业,缓解环境污染3) 有利发挥城市中心区区位优势,获得更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更有效城市中心职能。4) 带动郊区乡村

5、发展弊:1) 近郊化导致规划中城郊隔离,绿带被蚕食2) 工薪阶层外迁,无私家车,有车的高薪阶层不外迁,造成不合理交通流,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3) 中心区更新改造对历史风貌的挑战4) 花园别墅泛滥5) 外迁工业分散、缺乏组织、污染扩散六、 措施1、 公共交通系统2、 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城市空间,形成多核心结构,中心城与郊区共同繁荣,防止市中心空洞化3、 居住与产业同步郊区化4、 保留郊区非建设用地(如绿地),保护生态环境5、 政府在旧区改造和郊区化上的政策引导,资金平衡6、 多、高层高密度为住宅建设方针7、 合理布局外迁企业老龄化1. 老龄化的定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130-133页) 老

6、龄化社会的定义是指老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社会,而不是有老龄人组成的社会。带来的社会问题:1.社会生产力弱化,又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老年型消费2社会活力下降 3. 老年服务设施增加 4. 引发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转移2. 我国老年人独有的特点(社会心理学132页)此题太偏。应该问我国老龄化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 2。绝对数量大 3。地区差异大3. 城市规划、居住区建设对于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社会心理学138-139页)城市规划的对策:1 建设支持居家养老的社会物质环境,具有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2 建设支持居家养老的政策环境。退休养老自我保障制度的建立。对老龄人群及老年家庭的

7、住房需求进行预测,发展适合老年人以及老年人与子女可分可合的住宅类型。3 发挥社区养老的基础性支持作用。在物质设施,生活服务,医疗照顾等方面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社区规划对老龄化社会的适应: 1老年家庭结构和户型。2 老年家庭居住模式:传统伦理美德“大家庭”与年轻人现代生活追求。3社区规划的结构应对。4社区管理组织和适宜就业岗位:潜能与经济收入5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多层次、综合性/服务半径/结合儿童活动场所6居住建筑设计的研究:老年公寓/托儿所/敬老院7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养老保险体制 社会福利体制 特殊养老赡养制度:孤寡/军烈属 各种社会专项基金国家法律的相关内容:“老年人保障法”/道德

8、与法律的约束(吴志强在2003年10月29日星期三的讲课上提到了以上的热点问题:城市发展的两大趋势是:1 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现状2 全球化另外两个热点问题是:1 网络化即信息化2 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和城市规划增加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规划的任务?(王静霞 城市规划2002/6/14)1 管理好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 城市建设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既有以经营为目的的开发行为,也有以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的公益性建设行为。政府在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并通过城市规划确定哪些用地用于公益性建设,哪些用地用于市场化开发,从而保障城市的合理发展;在

9、社会层面,通过社会服务基本设施,保障生活在城市里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在经济层面通过垄断一级市场来调控土地一级市场和房产价格,发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管理好城市的公共资源是实现城市社会公平的首要条件。2 协调好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随着投资多元化,计划体制下的使用权改变为财产权,使用者之间的功能性矛盾演变为所有者之间的财产矛盾。市场条件下的商业开发行为总是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牺牲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这就要求城市政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对各个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规范和管制职能,以及各种利益的保护和协调职能;城市规划按照土地利用规律

10、和开发项目的类型、特征、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及对外部的不良影响等,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和约束条件,从而使商业开发行为受到严格约束,也使商业开发土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因此,城市规划承担着规范开发行为的市场规则功能。3 有效经营城市资产,协调资源、环境等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有责任使城市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这也是衡量城市规划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但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投资,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将城市经营作为唯一的目标,城市的环境保护被忽视,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利益。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综合协调各类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土地和城市各类公

11、共设施的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有效保护资源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维护城市的整体利益。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分税制实施以及各种开发区、园区的设置,各级政府的经济利益和财政责任明晰化,区域内、城市内行政层次变为利益层次,各层次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权利和利益相对独立的行政主体。政府层面的利益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趋势,但需要政府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整合与管制,使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得到优化,防止利益分散化给区域与城市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5 明晰各级政府事权,规划管理实行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面对的是众多的利益主体,因而,依法规划和依法

12、管理是城市政府有效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城市建设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这要求政府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改善规划管理,坚持依法行政,任何随意改变规划、违反规划,甚至放弃规划管理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6 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 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大量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区和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城市政府和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近几年,此类现象很为严重。因而,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全球化一、 背景历史演变背景:二战之后,60年代以

13、来,劳动分工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体化。历史演变:约翰弗雷德曼 1986 世界城的遐想 法艾斯坦 1990 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城市重构 金 1990 全球城 萨森 1991 全球城二、 相关名词全球城市:(Global City)即世界城市(World City)。全球范围内起到世界或世界某一大区域的经济枢纽作用,并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活动的功能,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与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城市人口规模大部分在500万人以上的超级都市,有的已成为超大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1、哥特曼的论说:三大判别指标:人口首要因素;高强度脑力劳动产业高等级服务职能;政治权利大国

14、的政治权利中心。 2、弗里德曼的论说:1986年7大著名论断和假说,是研究世界城市的最重要基础: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全球资本的空间组织基点;全球经济的控制能力;国际资本的积累之地;国际和国内移民的终点;空间和阶层的两极分化严重;增长带来的社会代价大且快。 1995年世界城市5个特征:是组织全球经济体系的终点,是地域、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具体表达;世界经济积累的地方,但与世界大部分人口和地区隔离;是高度城市化和高度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地方;具有等级层次,可按经济控制能力分等;控制世界经济的是跨国资产阶级。国际性城市:(International Metroplis)国际化程度很高,但没到世界城市的水平,在

15、人、财务、信息和整体文化等方面进行的跨国活动不断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到国外城市。全球城市对全球大多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国际性城市对某一国际区域具有某些国际性影响国际性城市动力因素:国际贸易扩大;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加深;跨国公司扩展;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金融业务扩大;外国直接投资和委托贸易增加;信息经济一体化。全球城市化: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70%),步入后城市化阶段(城市更新换代),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期(城市化水平转折30%),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快速城市化及发达工业国家城市化衰退,提出了整个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重大变革。城市全球化:全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