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优课教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4095428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节选)优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离骚(节选)优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离骚(节选)优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离骚(节选)优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离骚(节选)优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离骚(节选)优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节选)优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骚(节选)【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关于“楚辞”“楚辞”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它本来是一种诗体的名称。这种诗体与它以前的诗经相比颇有不同。例如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节奏为“二二”;楚辞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词“兮”字除外),句中为“三三”“三二”节奏。又如语气词“兮”,在诗经中虽已出现,但数量不多;而楚辞运用“兮”却是有规律的,因而成了语言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再如楚辞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也和经过周王朝乐官统一加工的诗经有所不同。宋人黄伯思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馀论校定楚词序)这不但较为全面地指出了楚辞的

2、地方色彩,而且说明楚辞的得名还是与它的地方色彩有关的。楚辞这种诗体本来是在民间产生的。虽然最初的情况已失传无考,但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楚国就出现了从越人土语翻成楚辞形式的越人歌(见说苑善说篇)。稍后数十年,又出现了同为楚辞形式的孺子歌(见孟子离娄下)。再有就是楚辞中的九歌,一般研究者都认为它本是楚国的民间祭歌,后来才由屈原作了修改和加工,根据祭歌的传承具有稳定性这一点来推想,原来的九歌很可能曾经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由此可见,楚辞这种诗体在楚国民间早已形成,流行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是在学习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接受并发展了这一新的诗体,写出了一系列光辉的辞作。而在屈原之后,楚国又有宋

3、玉、唐勒、景差等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到了汉代,贾谊等人继续以楚辞这种诗体来写作。在这种情况下,“楚辞”一词又成为屈原以下一些作者所作诗歌的名称。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辞,本为单篇流传。到两汉末年刘向编校群书,把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诸人所作的楚辞,加上他自己的一篇九叹,编成一集。于是楚辞便成为一部书的专名。后来,东汉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并加进他自己写的一篇九思,并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这就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楚辞注本。汉代以后,给楚辞作注的人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注本是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节自楚辞译注巴蜀书社出版 1991年版)2

4、 屈原的“唯美”情结站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一个男人:缀满鲜花,披挂香草,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和川芎的逼人香气,立在百亩芍药间。这儿不要忘记:有此嗜好者曾是一个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他的身份和他的心灵形成如此的反差,这是多么奇特的性格,又是多么巨大的矛盾。他是自然的稚童,容易悲伤的“美人”。世俗自然对这样的人不能相容,指责,唾骂,丢官,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世俗难以容忍一个唯美主义者。这种唯美情结无论表现在现实中的哪个方面,都往往是脆弱的,易受攻击的,不能够持久的。然而一个人性质既定,其他也就不能改变。这种不能改变,诗人倒非常清楚,所以说“虽九死其犹未悔”。一方面是不能改变,仍然拥有着自己的百

5、亩兰草和套种的芍药,但另一方面也仍然有“怨”。一个“怨”字流露出那么多的意味,让人品咂不尽,“怨”一个常常出现在梦中的高大俊美的身影,他矗立在那儿,几乎无所不在。这个人决定了诗人的命运。如果人世间有一个人可以让诗人一生追随不舍,那么也就是这个人了。尽管对方的气质与心志与自己完全不同,尽管这个人很容易被另一些东西所包围。除此而外,这个人眼前还有一种权力造成的雾障,所以很难体察别人的心情,既便如此,诗人的内心也不打算屈服。与其说诗人内心刚强,还不如说他心存执拗。他因执拗而强大,因强大而生出不尽的怨诉。这种怨诉只有死亡才能让其终止。这儿诗人稍稍脱离了官场的游戏规则,从渺小之中脱颖而出,走进了一种永恒

6、的事业。这里透露出一首政治诗的最大奥妙。政治诗会是迷人的吗?它为何而迷人?一个软弱而刚强的人,充满矛盾的人,安慰自己的方法或许很多。他不仅有怨诉,还有自我申辩;有一再的强调、自叮,有立志的方法;他总是直言不讳地诉说自己的忧愁烦闷和失意不安,指出自己的孤独和贫困。极应引起注意的是“穷困”两个字。因为这是一个身居高位的人物在谈自己的穷困。通常穷困与潦倒连在一起,但当代人常常以为穷困比潦倒更为可怕。害怕贫困,它作为一种时代倾向,已深深融入了世界潮流之中。但当年的诗人却发出过如此铿锵的言辞:即使马上死去,也不做媚俗之事。他自比鸷鸟,嘲笑燕雀,而且自以为继承了一种传统,即“自前世而固然”。他认为和圆“何

7、之能周”,甚至不愿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外圆内方”。这时候的顽强,激烈的言辞,是似曾相识的面红耳赤的争辩和坚持。淹死诗人的将是世俗的浊水,他在清流中却能俯仰自如。诗人要“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情感。情感是一种火热的燃烧,不能遏止,他从来也没能成功地将其遏止。其实这只是一种燃烧过程的徐徐展现,留下一条生命的痕迹。 对应诗人的是另一个人物“美人”,这既是一个象征,又是一个实指。“美人”的残缺让人痛心,让人费解。应该有一种改变的力量。这力量必然是一种清流,而不是浊水。“美人”要经受清流的洗涤,而诗人即是清流的化身。楚地多水。这些水有清流有浊水。最后淹死诗人的就是浊水。他投入的江即是浊水。谁能说

8、那条江没有被污染呢?当然这里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污染。世俗之水流转不息。但它所裹挟的却是一位千载难逢的人物。他的独特性远不止于正直、抱负、强烈的道德感之类,而是难以囊括的丰富与神秘,是一个伟大精灵的全部他有着不可思议的清澈,强大的自恋,对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惋惜;他连叹息都散发着芬芳;他集一切美妙、孤傲、钟情、哀怨之大成。他比美人更美人,他比妓女更妓女,他比纤细更纤细。同时他也比豪放更豪放,他比坚强更坚强。作为一个入世者,他愿做君王的先导,愿为楚国绘制政治的蓝图。而作为去世者,他又是一个在内心里栽种百亩秋蕙和套种芍药的人。他沉湎在晶莹的清流和芬芳的花蕊之中,始终思念着古代的圣贤。但圣贤已经远逝,他们

9、到底怎样谁也不知道无论是诗人还是我们,都愿在想象中去完美他们。这种完美的过程,就是修葺自我的过程。“悔相道之不察兮”。仿佛一次长旅:满怀希望地开始,忧心忡忡地踌躇;曲折不期而遇,回返已是暮途。他在中途久久站立,调车回走原路。真的能够还原吗?连他自己都不能相信。这仍然是在另一个人的目光下产生的一种奇怪举止好在他总算启程了,开始了。打马在兰草水边,又跑上长满椒木的小山。他在那儿暂且停留:这同样表露了一种童稚心理。在一个人的无所不在的目光下,这很像一场游戏。然而这又是生死攸关的游戏。他在这儿整理衣饰,把菱叶剪裁成衣,下裳则用荷花织就。而且他故意戴了一顶岌岌可危的高帽,还拖了长长的带子。这种打扮具有双

10、重意义:对内是一种安慰,对外是一番炫示,甚至有小小的恐吓心理掺和其中。美好的内心需要外在的绝然不同的修饰和标志,以与世俗做一区别。当然一切远没那样简单。只是此刻的诗人需要如此。他的可爱、稚气和急切,都包含在这举止之中了。然而他仍然惴惴不安,仍然无法摆脱那个人的目光。其实那个人的目光这时正望向别处。在这样的情状下,“忽反顾”是必然的,接着是“游目”是“观乎四荒”。诗人寻找什么?又为什么忽然回头?苍凉不安的心情,无法言说的愤懑,让他忘情装扮,在缤纷华丽之中偶尔做出这些举动。他身上仍然是香草花饰,散发出浓郁的清气。诗人这儿再一次显示了“余独好修以为常”。这种习性直到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而且并不惧怕受

11、到惩戒。这里的诗人决不稍稍将一种美让给女性,而是呈现一种内外统一的柔润芬芳。这恰好对应了前文,使人想起诗人所说的“众女”对他的嫉恨。江山、社稷、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痛苦,一切都太过沉重,太过巨大。它们只会引起“痛”,而不是“怨”。可我们从诗人的吟唱中感到更多的却是“怨”。“怨”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情结,它常常来自具体对象。诗人已多次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尽管重复中有递进,有引申,有一再的比喻。因为这种情绪实在是难以消散。从修辞学的意义上讲,重复是为了强调。强调,一再地强调,更深的意味也就在这种重复强调之中蔓延,以至于将人团团围困,不能自拔。这种重复洋溢出一种强烈的诗性,饱满丰腴,显露了逼人的繁华和丰茂。

12、而这些又全部统一在内向自语与真挚独怀的风格气质之中。二、类文荐读国殇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注:“被”通“披”。毂:音“g”,车的轮轴。躐:音“li”,义为“践踏”。行:读“hng”,行列的意思。左骖(cn):左边的马。殪:音“y”,倒地而死。霾:读“mi”,通“埋”,埋没的意思。絷:音“zh”,义为捆、绊。玉枹:用玉装饰的鼓槌,“枹”读“f”。怼:读“du”,怨恨的意思。阅读提示:本篇是楚人祭祀为国捐躯的英雄的祭歌。所谓“国殇”,就是指死于国事的人。全诗以激越的感情,通过对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楚国将士可歌可泣、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的热情。诗中战争场面的描写直赋其事,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性,所以本篇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风格沉稳刚健,慷慨雄劲。语言也整齐简练,音节铿锵,掷地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