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085716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8分)1. (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bmjiohn_益寂_洁雄_2. (12分)用诗文原句填空,其中两题还需填写出处或作者。晓战随金鼓,_。 (_塞下曲)蒌蒿满地芦芽短,_。 (苏轼_)浮光跃金,_。 (范仲淹岳阳楼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 (关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 (相见欢)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鸢飞戾天者,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3. (6分)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八十始得归_松柏冢累累 _舂谷持作饭_井上生旅葵_羹饭一时熟_不知贻阿谁_4. (6分)名著导读。(1)把下面A,B,C处略去的人物姓名或绰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齐天孙大圣,混世_,只为芭蕉扇,相逢各骋强。这一个,金箍棒起无情义;那一个,双刃青锋有智量。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处。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_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

3、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全宅子里,谁也不喜欢这位“_”,大家都用讥笑的口气说他:那个快乐的军人妻子,叫他“石灰鼻子”,彼得伯伯叫他“药剂师”和“巫师”,外祖父叫他“妖术师”、“危险人物”。(2)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故事情节,并据此对出下联:情节:_上联:嫉恶如仇,悟空三打白骨精;下联:_,_。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5. (17分)阅读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完成小题。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在山西省闻喜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此外还有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七品以上官员不完

4、全统计在3000人以上。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延及宋元明清直到今天,裴氏绵延不绝2000多年且“将相接武、公侯一门”,背后的密钥是什么?有话说“无裴不成唐”,特定的历史因素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裴氏家族的崛起,但无法解释裴氏传奇如此长久的生命活力。裴氏家族的经久兴隆,根子还是在内里:重教、廉洁、自强不息。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子弟为官者,如贪污则死后不得入祖坟”。在现在的裴柏村,谁家生了孩子,门口都会挂上“自强不息”的牌匾,书写牌匾的毛笔和砚台也一并钉在门上,以示铭记祖训并躬身践行。重教为根,廉洁为本。优良家风与严谨家训不断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与思想

5、财富;而坚守家风的责任与信念,又赋予后人对绵延至今的家风家训不自弃的坚韧与自信。这可能是裴氏书写传奇的原因所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的家风成就美好人生,腐化家风则是人生难以承受的负资产。纵览传统名门世家不难发现,凡家业辉煌、人才兴旺者,无不拥有独树一帜的家风和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可俭而不可吝”“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行得正;打好了价值观的底色,才能走得远。相比万贯家财,好的家风才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翻看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这样的教训沉痛而深刻。国家能源局原局

6、长刘铁男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结果将儿子一同带进“深沟”里。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教导”儿子,“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与全家的幸福。权钱交易“夫妻店”,经济偷盗“父子兵”,处处伸手“一窝贪”,家风不正,“爱”得越深,错得越离谱。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国之本在家;论语有言:,家之本在身。家风绝不是私事小事,更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树好榜样。正己以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就是要明晰情与法的辩证法,把握亲与情的分寸感,守住公与私的分界线;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定力,自觉远离权力的诱惑,严格管好自己与身边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7、,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本色。好的家风家训跨越时代,光辉经久闪耀,正是由于普遍地抓住了人的立身之本、业的长青之基。以饱满的个体构建美满的家庭,进而成就更好的国家与未来,“宰相村”的繁盛密钥或许正在于此。(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章用裴氏家族的事例开头,有何作用?(2)第段是如何围绕好的家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而展开论述的?(3)下列语录,填在第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A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B .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C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裴氏家族的家风是“重教、廉洁、自强

8、不息”,你觉得自己或身边的同学体现出来的好家风还有哪些。(写出两个即可)6. (2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叶嘉莹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我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

9、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

10、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内在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

11、古诗,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成一片。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70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

12、、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析第小节的论证思路。(3)指出第小节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三、 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63分)7. (49分)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1

13、)词语积累: 摧:_。甲光:_。甲,指_。金鳞开:_。金:_。角:_。塞上燕脂凝夜紫:_。临:_。霜重鼓寒:_。声不起:_。玉龙:_。君:_。(2)本诗选自_,作者_(790816),_著名诗人,史称为“_”,汉族,河南福昌人。字_,与_,_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_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3)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_和比喻,渲染一个“压”字,把敌军_,_,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_,借日光显示_。 颔联从听觉和_两方面渲染_。颈联写_的场面。尾联引用_写出将士_。(4)后四句写唐军将士_,_。“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_,_”;“临易水”既表明_,又暗示_。接着描写_: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_,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_,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_,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_、_和_,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_、_、_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