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讲义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07220 上传时间:2017-10-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讲义(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全心全意 因才思教更多资料下载:2016 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讲义以下资料由才思学员整理2、积极宿命论的思想表达富贵在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传统的宿命论确实让人绝望,它不仅嘲弄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尊严,而且也无情的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虽然源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宿命是根本的,但宿命论并不排斥主观努力,正如古话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见,宿命论也可以变得积极!在该部影片中,赵子龙是一个矛盾的精神实体。一方面,他是一个相信“命运在自己手中”的人。在参加义军的时候,他表达了他的想法:和主公一起在大汉版图上杀一个圈,然后天下太平,自己有一个家。他有自己的信念和希望,而且自己也正在努力

2、去实践,用双手来挣自己的命运。但同时,另一方面,他又对现实产生了困惑。特别是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在经历了无数征战之后,在成为“五虎大将“中的独孤将军之后,在被兄弟罗平安嫉妒出卖之后,在兵败被困凤鸣山之后,他又重新对命运进行了反思。这时,“棋子”进入他的人生字典,似乎自己一生只是在一个结局已定的游戏中挣扎。与他和罗平安在凤鸣山独谈叹“是老天爷的一颗棋子”遥相呼应的是,前面曹操也在凤鸣山向其孙女灌输了“天下全是你的棋子“这一思想,到底是老天爷的棋子?还是大势(曹操)的棋子?赵子龙演绎了怎样的命运观?“卸甲代表着重生的含义,赵云从一个无名兵到一个引领千军的大将,到最后他年迈请缨赴死的壮丽,电影表现了他

3、一生中经历的这个重生过程。”追寻导演的思路,透过影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赵子龙身上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的宿命论思想。他戎马一生,战绩累累,从无败阵。一个坚信命运在自己手中的人,跟随主公刘备,在版图上走了几十年的大 全心全意 因才思教更多资料下载:圈,奈何“时不予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能实践自己最初的信念与梦想,实现天下太平。在同无数倍强于自己的敌人交手中,赵子龙表现得睿智神武,品高德重,凭一己之力,硬是抗衡大魏,但也只能延缓蜀国的颓势,不能扭转乾坤,改变历史。尽管如此,他没有消极回避,从他的 “我赵子龙从来都不是什么常胜将军,但没有胜,何来败?”及最后一幕依然义无返顾的只身杀入敌军的镜

4、头可以看出,他选择的是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大势所缔造的个人及天下的宿命。他的胜利成就了蜀国,但蜀国并没能维持天下和平。天意既然如此,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的失败或许会成就大魏的胜利,大魏的同一或许能带来和平。他脱下盔甲,卸下了大蜀国压在他肩头的一份担子,自个儿去了,去另一种生活,没有战甲,没有战争,没有国家争斗的,美好的,平凡的生活。卸甲,反映赵云最后的升华了的情操,他不再以常胜之名为功,心念天下苍生,求和平,乃武德之上义也。见龙卸甲在主题上追求多元,其开放式的结构,没有刻意向任何类型靠拢,也没有追求任何模式,只是拿三国人物赵云来讲故事,讲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故事。所谓开放的命

5、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影片主题的一个注脚。影片超越了原小说的战争主题,也超越了动作/历史类型影片的英雄、悲喜等模式化结构,在后现代语境下,构建了多个无中心主题,无主题实际上又赋予了影片深刻的思考。留给我们的,是在电影的庞大叙事之中,有着电影造“梦”人与影院寻“梦”怎样的精神契合。3、拼贴式的影像表达。后现代主义者割断联系,声称持存的全部都是一些断片。他们喜欢组合、拼凑,或者割裂的文学对象,在内容、形式上选择并列而非主从的逻辑关系,把并无联系、处在不同时空层次的叙述衔接在一起,是一种主体的消失,成了断 全心全意 因才思教更多资料下载:裂的平面幻象。承传下来的

6、诸多经典文化,新生的诸多流行元素等,都为这种电影形式多元化的要求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詹拇逊提出的“拼贴”则同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用死去的语言为电影形式的多元说话。拼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艺术技巧。它是指将各种不同性质的文本(如文学作品、哲学、历史和神学著作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俗语等)组合到一起,将这些非连续性并不相干的片断拼接起来,构成一个似乎有内在关联的整体。在见龙卸甲这个电影文本中,我们可以将定义中的“文本”理解为影片的“形式元素”,无论是其人物造型、文本结构、道具还是人物语言等,都或多或少体现了拼贴的特点:以众多各具意义的能指,创造出新的所指。人物造型:电影叙事中少不了人的存在,

7、而人总是以一定的角色进入故事的,起着联系影片各元素与推动情节发展等核心作用。影片角色的塑造是否成功,对电影本身价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于角色的理解,最直接的切入点莫过于其造型。在见龙卸甲中,众多角色的造型都令人耳目一新,拼贴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赵云:在三国志演义里面,关于他的描写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由于出场时多是白马银袍,加上一些影视剧的反复强化,因此人们对于他的外表形成的印象就是一跨着白马,提着银枪,俊秀的白袍小将,一个白色的神话。而在见龙卸甲中,这一形象做了很大改动,甚至有些叛逆的意味。饰演赵子龙的刘德华在影片中一共有三套行头:(1)黑盔黑甲。头盔顶部圆浑,边沿扁平,跟

8、 KRIS VON ASSCHF 的经典圆顶高统帽风格相近;腰上挂着的方形随身包,则跟 TOB 的新款帆布背包有异曲同工之妙;手中的锯齿长剑,让他看起来更像是“日本武士”、“二战英军”、“高丽将领”的混 全心全意 因才思教更多资料下载:合体。这是赵子龙在戏的前半部分战争场面的打扮。(2)白巾白袍。这身装扮在色彩上有一定的对经典的白色的回归,但白色的头巾又让其具有了有“嘻哈”的风格。这是赵子龙在当小兵及加冕为“五虎大将”时的打扮。(3)绸缎锦袍。这款战袍,大量使用光泽度极高的绸缎面料和经典的菱形压纹,配上高腰马甲,把先锋派和传统元素做出完美的结合。这是赵子龙在功成名就的戏的后半部分的打扮。以上几

9、款造型,颠覆了人们心中赵云经典的白色形象。三种装束除了具有一定的叙事意义,分别映照赵子龙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外,也非常具有视觉效果,是中国美学式的现代流行元素的拼接。如那个头盔,一个灵感是来自“中国的壁画”,同时“参考了台北故宫南巡殿里面的造型”,还具有“飞碟”的影子和日本漫画的形象特点。用导演的话说就是“用更多的资料把中国的美重组,让刘德华好看,让观众相信那就是赵子龙所有的设计元素,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合理想象,是中国式的美感表达”。诸葛亮:在三国故事里面,诸葛亮也是一个完美形象,是大家心目中的文圣人。他 “身材颀长,面如冠玉”,并且温文尔雅,风度翩翩,高深莫测,睿智老成。而在片中不多戏份

10、里,我们所看到的诸葛亮是一个被戏说的形象 单眼皮小眼睛,留着长须,无神慵懒,吃相难看,并且还时常会点冷幽默。如在出场时对着一大箱战利品狼吞虎咽;在安排好劫营计划后,背起破背篓,故作神秘地又“赶往别处救援”;后蜀取六郡的誓师会上,面对执意出征的年事已高的赵子龙,他说:“子龙,我们都一把年纪了,都是靠一些美好的回忆而活着,这次出征,你就不怕连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失去了么?”等等。 全心全意 因才思教更多资料下载:片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行为、语言、着装、相貌的在诸葛亮身上的戏剧性拼贴,融合了经典中诸葛书生气质,江湖郎中的行为、打扮以及现代人的语言特点等,为我们拼接出一个新的略带喜剧夸张色彩的人物形象。 曹

11、婴:其实在三国志演义中并没有曹婴这个历史人物,属于该影片创造的角色之一。根据影片的叙事,曹婴是曹操的孙女,是赵子龙迟暮之年的劲敌,同时也是他“战地之恋”的对象。对于这个新生的人物形象,片中的镜头描述是:一个美得像雪一般的少女,一头凌厉的长发,一身盔甲武装,威风凛凛,弓马娴熟,除了会舞大关刀,还弹琵琶她可以说是本片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她是为数不多的贯穿影片始终的人物之一,无论是对主题的表达,还是对情节的联系发展,还是对丰富影片的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叙事形式上,“她”是一个多棱的立体,是一个多元的拼贴:首先,她作为曹操的孙女,一代君王的后代,军事家的特质(懂战略战术,有勇有谋等等

12、)是首要具备的;其次,作为一个将感情交付战场的女杰,作为一个男人的恋爱对象,她又不可少地具有传统女人的特点(美丽、长发、柔情、有情趣等);再次,作为赵子龙的敌人及他光辉一生的终结者,又有典型的狠毒、狡诈、充满仇恨的特点影片在这一角色上的内在拼贴,塑造了一个多重的矛盾的人格形象:她既是一个可人少女,又是一个沙场悍将;既能弹奏琵琶“静如处子”,又能挥舞关刀“动如脱兔”;既是一个完美爱人,又是一个阴险仇敌4、叙事:拼贴与缝合 影片从中年时代的赵子龙讲起,以三场大的战争为基点,反映了其从参加义军,到一战成名,然后闻名天下,到最后回归战场,获得“重生”的传奇戎马一生。影片的剪 全心全意 因才思教更多资料

13、下载:辑,产生了三条叙事线:蜀国赋予的征战使命,与罗平安的兄弟情谊及与妻子的爱情,共同拼贴出完整的赵子龙的一生。首先,在各条线内部有一层拼贴:赵子龙一生多数时间都活在战场上。而影片却只选取了三次重要的战役来表达他的征战的一生,即义军前线偷袭魏营、凤鸣山救主和凤鸣山最后一役。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是影片的创造,分别是为了突出个人神勇和有助于主题的表达而设置的,第二次则是将“长坂坡救主”的主题和“兵困凤鸣山”的地点进行了错位组接,由此,这三次战役拼接出了赵子龙英勇光辉的戎马一生。关于赵子龙的兄弟情谊,在三国故事中只限于他所处的政治关系中,而本片却有了一个“小兵”式的“大哥” 罗平安。罗的出现除了除了

14、充当影片的叙事视角,同时也是为了丰富主角。罗既是赵子龙心中的“大哥”,又是他手头的“小兵”,矛盾的角色设置,使文本的叙事层发生断裂。因此,影片也不是一味以罗的视角来表现,而是不停地在“第一视角”与“全知视角”之间来回切换,来缓解矛盾,影片通过对其与赵子龙的断裂式接触的拼贴,讲述了赵子龙的兄弟生活。对于爱情,三国故事中更是少有描述,似乎他是心怀天下的大英雄,极力向一个传统儒家社会武将和人臣的要求靠拢,爱情只是一种奢侈。在影片中,这条线索是两个片断拼接起来的。一个是赵子龙与祖籍常山一个表演皮影戏的女艺术家的爱情,另一个是与曹操的孙女曹婴发生的战地之恋,后者相对比较含蓄。通过仔细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

15、个女人,两段故事虽有一些很大的不同,但在内涵上却是一致的:都体现着赵子龙对青春美丽的追求,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赵子龙生命完整的思考(女艺术家用纸糊灯笼,曹婴用终结的号角),都是赵子龙所秉持的信念(“回到常山,能有个自己的家”,“助主公一统天下”)表达等等。因此,对于影片中赵子龙的两段恋 全心全意 因才思教更多资料下载:情,与其说是两个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破碎的贴图。其次,在线索之间,也是通过相互的穿插,并列前行,互相映照,不时的闪回(片末赵子龙的回忆等),不时地插入一些戏剧叙事(如常山皮影戏,关、张、赵三人凤鸣山大殿大打出手,五虎上将“加冕”, 蜀魏将士在火箭当中依然高呼着“蜀国万岁”、“魏国万岁”举刀互砍等),又形成了另一层拼贴。多层的剪辑/叙事的拼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