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40554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打开电视、翻开报刊,广告不停地在说:螨虫在脸上钻进钻出,让我们毛孔变粗、皮肤变差,而且一般的洗脸方式还洗不掉、杀不死,为了皮肤美丽,必须用除螨产品!有学者也认为它是人面部皮肤病如青年痤疮、酒渣鼻、丘疹以及脱发的主要病因。那么,螨虫真的有这么可怕吗?笔者综合有关专家最新的文献作一综述,以期给大家以全面的认识。蠕形螨俗称毛囊虫,是一种小型螨类,为蠕形螨科蠕形螨属,已知的蠕形螨有 134 种左右。寄生在人体的蠕形螨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两种,前者多寄生于人体的皮肤毛囊内,后者多寄生于皮脂腺内,可引起蠕形螨皮肤病,临床上习惯称之为“毛囊虫皮炎” ,由于两种螨的形态不同,寄生部位

2、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同。好发部位以面部、鼻、颊、额部多见,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的皮肤。皮损常表现为弥漫性的红斑、丘疹、脱屑、毛细血管扩张、脱发等症状。1 人体蠕形螨的感染现状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外学者报告人群感染率为227%100%,国内报告感染率在 0.8%81.0%之间1 。由于蠕形螨检出率受检查方法、时间、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2 ,各地报告的感染率差别较大。男女感染率差异各地报道不同3 。刘亦苏等4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蠕形螨感染率基本一致,差异无显著性,表明蠕形螨感染与性别无关,在一定人群范围蠕形螨感染率比较稳定,感染者中多数为单纯毛囊蠕形螨感染,偶见混合感染。也有报道认为当今成年人的螨虫

3、感染率已达 97%。动物实验蠕形螨主要寄生在各种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如狗、猪、猫、牛、羊、兔、鼠等。为了搞清蠕形螨的传播途径,把人蠕形螨接种到白兔身上获得成功,这进一步证明人和动物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的5 。从人体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看,蠕形螨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皮肤病,严重影响皮肤健康,也是美容的克星,应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尤其是应引起公共卫生、皮肤病学及美容界的足够重视,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2 人体蠕形螨的寄生部位及病理学改变321 寄生部位 毛囊螨主要寄生于人体的毛囊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寄生虫。不仅喜欢寄生在皮脂腺丰富的面部,而且寄生在睫毛和身体各部,在适合寄生和致病条件下引起各种各

4、样的临床症状。毛囊螨主要寄生毛囊内,虫体头部直接朝向毛囊内,靠近毛干处寄生,头朝里尾朝外呈倒置状态。一个毛囊内可发现 13 条,引起毛囊及毛囊口扩大,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皮脂螨主要寄生在皮脂腺的导管处,它可引起皮脂腺导管受阻。皮脂螨主要寄生在皮脂腺及皮脂腺导管处,使皮脂腺开口处受阻,周围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微脓肿。两种螨虫都喜欢寄居在人体皮脂腺较发达部位的毛囊中,包括鼻、眼周、唇、前额、头皮甚至乳头、胸、颈等处易引起毛囊和皮脂腺感染发炎。22 病理改变 人体对蠕形螨的感染无免疫性,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均可感染,人体蠕形螨寄生在毛囊和皮脂腺深部,是寄生在人体的永久性寄生虫6

5、。蠕形螨寄生后主要吞食宿4主细胞和皮脂腺分泌物,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虫体排泄物的化学性刺激,寄生部位可引起毛囊扩大、血管扩张、周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皮肤组织出现病理改变和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造成红斑、丘疹、脓疱、结节等多种损害7 。在酒渣鼻病患者面部皮损处扩大的毛囊和增生的皮脂腺中可检查出大量蠕形螨成虫、若虫和虫卵,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结果表明,蠕形螨寄生与皮肤组织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是酒渣鼻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蠕形螨寄生时间越长,酒渣鼻病程也越长,病情越重,造成宿主皮肤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损害明显加重,与皮肤组织毛囊扩大、皮脂腺增生及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

6、。王焱8认为,人群蠕形螨感染率多在 2070 , 但大多数感染者无临床症状,只有少数感染者出现皮肤组织病理改变而出现临床症状,表明引起酒渣鼻的病因不是单纯蠕形螨寄生造成的,蠕形螨寄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但能否引起皮肤组织病理改变而出现临床症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差异和是否有继发感染病原微生物等其他多种致病因素有关。毛囊蠕形螨较皮脂蠕形螨常见,致病性也较强。有些学者调查显示人体蠕形螨感染可引起局部皮肤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并扩张,造成皮肤粗糙,影响容颜,还可引起痤疮、脂溢性皮炎、毛囊炎、酒渣鼻等皮肤疾病9 。5余礼军等10发现在皮肤组织切片中常观察到毛囊蠕形螨主要寄生于毛囊根部,部分

7、寄生于毛囊的周边部位,使这些部位组织出现炎症反应。皮脂蠕形螨常寄生于皮脂腺的导管部和腺体部。实验及临床观察表明,毛囊的袋状扩张、角质栓的形成、毛孔的扩大等变化是造成皮肤粗糙的主要原因;毛囊扩大及蠕形螨的进出活动,易带入化脓性细菌,从而继发毛囊或皮脂腺炎、疖肿等,提示蠕形螨的感染与某些人体皮肤病的发病具有密切的联系11 。3 人体蠕形螨的致病情况我国人体蠕形螨的感染率较高,关于蠕形螨致病与否,多年来尚存争论。毛囊螨主要寄生在睫毛和全身各部,在适合寄生和致病条件下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皮肤损害,皮损的好发部位常在皮脂腺分泌较多的鼻面部。在发病初期,在鼻颊部有散在或弥漫性玫瑰色红斑、丘疹及轻度毛细血管扩散

8、。中期:可见大小不等丘疹、丘疱疹、脓6疱、脱屑、血管扩张明显。后期: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增生。毛囊螨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像脂溢性脱发样、单纯糠疹样、睑线炎样、须疮样、痤疮样、脂溢性皮炎样等皮损。皮脂螨的皮损表现主要以鼻为主,引起鼻尖、鼻翼玫瑰色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明显,严重时,由于组织增生,鼻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晚期鼻部可肥厚畸形,形成鼻赘,伴发鼻黏膜干燥、呼吸不畅等症状。国外学者报告人群感染率为 27%100%,国内报告感染率在 0.8%81.0%之间1 。那么高的感染率说明不少健康人皮肤上有蠕形螨,但不一定致病,如果都致病,那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得毛囊虫病了。虽说专业书上有毛囊虫

9、皮炎的记载,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很少下这一诊断。面部皮肤病中最常见的是痤疮(青春痘) 、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和面部(过敏性)皮炎。这些病都各有各的病因,如痤疮是由于体内男性激素(女性也有)增高、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孔堵塞和细菌感染等因素所致;脂溢性皮炎是皮脂分泌过盛所致;面部皮炎大多由过敏因素(如化妆品等)引起;酒渣鼻病因不明,可能与饮食、胃肠道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有关。虽然有人在酒渣鼻的皮损处发现毛囊蠕形螨,认为它是急性酒渣鼻的发病因子,但据唐鸿珊12报道在酒渣鼻中感染的毛囊数及每个毛囊内这种螨的寄生数并不比未患酒渣鼻的对照组多,并且在用硫磺软膏治疗后,7酒渣鼻好转而毛囊蠕形螨未见减少。有人也认为

10、毛囊虫的寄生是非常正常的,就像细菌存在于我们的皮肤上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毛囊虫的确能引起一种叫毛囊虫皮炎的疾病。Vollmer 等13认为,蠕形螨感染可能是面部痤疮的病因。一般认为4 ,蠕形螨与痤疮、酒糟鼻等皮肤损害一定关系。毛囊蠕形螨寄生人体,由于宿主的个体差异,致使人体对毛囊蠕形螨的感染表现出不同反应,即部分人可出现临床症状,而另一部分人则不表现任何症状。为什么在面部皮肤病患者中,毛囊虫检查阳性率很高呢?刘大华等5,14认为发病原因可能是各种剂型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外用,不同程度地造成皮肤局部抵抗力下降,导致毛囊虫感染。另一方面可能与家养宠物的增多,人畜接触而引起交叉感染有关。4 人

11、体蠕形螨的预防和治疗8一般认为,螨虫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并不像有些商家宣传的那么可怕。预防蠕形螨感染,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15 。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感染者无须特别治疗,症状较明显者则可采用药物或物理方法进行治疗16 。蠕形螨病一般并非单纯搽药能解决问题,特别是有痤疮、酒糟鼻时需要对症综合处理,包括口服甲硝唑类药杀灭蠕形螨,口服维胺脂消除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有的尚需用四环素类药抗菌,用维生素 B6 调节皮脂腺代谢。外用灭蠕形螨的药常为含甲硝唑类或硫磺的制剂,例如硫磺搽剂、复方甲硝唑霜。中药百部酊亦有疗效。预防很重要,要注意面部清洁卫生,可用硫磺香皂、温热水洗面以去除面部油脂,护肤品宜用水包油霜剂

12、。香蕉、苹果、黄瓜泥面膜有收敛作用,适于油性皮肤者。除了一些常规药物之外,专家们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刘大华5等的实验结果表明: 75酒精及 3来苏杀虫效果好,但作用时间须在 15min 以上;0.1新洁尔灭杀虫效果不明显,作用 30min 后螨虫仍有活动; 2氯霉素酒精有一定杀虫效果;2灭滴灵酒精溶液比单纯的 2灭滴灵水溶液杀虫效果明显;用复方氯霉素醑外用、内服灭滴灵(甲硝唑) 治疗人蠕形螨病 1300 例,收到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 98。有专家17将活的蠕形螨在显微镜9下进行薄荷油乳剂滴药实验,证实药物作用 3h 后全部杀灭蠕形螨;对 50 例患者进行用药治疗 1 个月,结果病情轻者

13、30 例有效;在薄荷油乳剂中加入甲硝唑,并口服甲硝唑治疗则效果更好。总之,蠕形螨的寄生普遍存在,临床表现不一,有的症状严重,有的症状很轻,具体原因还不甚明确,预防和治疗的药物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参考文献】1 詹希美人体寄生虫学,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3-2742 梁裕芬,李辉影响蠕形螨检出率因素的探讨广西预防医学,l999 ,5(2) :96-97.3 孙灵军,李晓卿,柳建发蠕形螨的研究现状地方病通10报,2002,17(2):90-91.4 刘亦苏,杨雅平,谢聃,等.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5,18(5):396.5 刘大华,周家五

14、,岳秀霞. 人蠕形螨与皮肤病. 中国临床医生,2004,32 ( 10):23.6 李雍龙人体寄生虫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7 杨黎青,徐菱,杨稀妒,等酒渣鼻组织病理学的光镜和电镜观察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6,14(4) :299.8 王焱,佟立,胡群,等. 酒渣鼻病皮肤组织病理改变与蠕形螨寄生的关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18(2):157-159.119 许正敏,陶永平,唐玉成,等襄樊市大中专学生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20(5) :318.10 余礼军,郭鄂平.人体蠕形螨感染的皮肤组

15、织病理学观察.医学动物防制,2004,20(10):593-594.11 李建华,周敏群,郎书源,等人体蠕形螨寄生所致组织病理学观察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7,10(1) :46-47.12 唐鸿珊.面部皮肤病未必与螨虫有关.健康报,2004,2-5.13 Vollmer,Robin TDemodex-associated folliculit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ermatopathology, 1996,18(6):589-591.1214 Delfos NM,Collen AF,Kroon FPDemodex folliculitis: a skin manifestation of immune reconstitution diseaseAIDS,2004,18(4):701-702.15 梁裕芬,周德喜人体蠕形螨防治研究概况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3):66-68.16 毛樱逾人体蠕形螨致病及治疗研究状况实用寄生虫病杂志,2001,9(4):182-183.17 许玉华.薄荷油乳剂治疗蠕形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6):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