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价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40297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价(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价【摘要】亚健康状态为介于健康与疾病中间的游移大状态。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亚健康状态的游移特性,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因此,理论上有必要从上游界定健康状态与健康低质状态;从下游界定疾病亚临床状态与疾病状态,进而完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定义。 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病者,谓之因。 ”医学源流 脉症于病相及论还曰:“症者,病之发现也。 ”故亚健康亦可称亚健康疾病。如主观性亚健康疾病和诊断性亚健康疾病。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为亚健康状态。包括主观性亚健康状态和诊断性亚健康状态。人们一般都将亚健康与亚健康

2、状态等同看待。二者集合基本吻合,却小有差别,就像点与线的关系一样。从某种意义讲,主观性疾病和诊断性疾病的二一状态即为亚健康状态;“状态医学”就等同于体质医学;病理体质亦可称亚健康状态。此外,中医未病学的范畴包容了亚健康的内容;未病学的重点就是亚健康状态。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中医评价 为贯彻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卫生健康前移的战略方针,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状态中医干预研究”重点项目。包括中医药防治常见病的研究;亚健康状态的评价和中医干预;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中医理论与2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着手建立和健全亚健康状态的诊断、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亚健康状态的中

3、医药有效干预、共性管理和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亚健康与体质的关系;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亚健康状态防治体系。 目前亚健康状态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判断标准,中、西医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和界定范围存在很大差异。围绕亚健康状态的内涵,还包括中医临床辨识、分类、中医药干预等关键科学问题,这些均是临床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定义 中医学的现代概念是状态医学,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力在大生态环境下某一时间所表现出来的情状势态,包括正常运转的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1。 中医学的传统概念也是状态医学,只不过是“不病疾病”的二分状态医学。 亚健康状态的提出,标志着

4、传统二分状态医学向现代三分状态医学演化。在状态医学的框架内特别是三分状态框架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属健康状还是亚健康状态;或是疾病状态。这有利于调摄、保养、防病和治疗。 在“ 不病疾病”的二分状态中, “不病”代表着“健康” 。就健康与疾病言, “平人”即健康2者。 素问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有云:“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 3亚健康概念插入“不病疾病”二分状态模式,必然引发了三种争议。“疾病”状态继承并保留;“不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也细化了健康概念,即“健康状态”和“健康低质状态” 。亚健康状态上、下扩展而居中。中之上与“不病”状态部分重

5、叠;中之下与”疾病”状态部分重叠。“不病”状态继承并保留;“疾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又细化了疾病概念,即“疾病亚临床状态”和“疾病状态” 。 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3。 王琦 4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

6、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 ,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上述方面有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作出对疾病的诊断。 4赵瑞芹,宋振峰却认为,亚健康状态也包括: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者;亚临床的带菌者、带病毒者;有免疫状态改变者等5。 杨丽莎 6提出“HBV 携带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人体在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一般

7、被称作“亚健康状态” 。但张全明,邓丽绢7之编著就赫然书名亚健康疾病 。 王洪蓓、傅延龄8也认为,亚健康的症状和体征由病变而产生,那么亚健康就是疾病。王洪蓓、傅延龄解释说,要清晰地给亚健康定义,关键看我们是如何给疾病定义的。什么是疾病呢?王洪蓓、傅延龄借用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疾病解说,疾病是指“足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 。因为“亚健康”具有异常的生理或心理症状,也多有体征,如异常的面色、舌象和脉象,那么“亚健康”基本就是疾病。 “亚健康性疾病”在多数情况下程度较轻,但是也有程度较重的情况。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医学暂时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清其病变,于是便不把它当成疾病看待。所以他们认

8、为亚健康是非疾病的观点有失偏颇。 其实,亚健康状态是在“二分状态”的基础上,深入细化的一种上下游移的中间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 前苏联学者 N.Beckman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人体在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 (第二状态 )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即5“第三状态” 。也可称为临界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状态、半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诱病态、游移态或病前状态、中间状态等等。 中国学者王育学首先使用了“亚健康(Sub-Health)”这一概念。 1995 年 5 月,在北京召开的 “首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 ”正式确定了

9、“亚健康状态”这一名称。 王育学 9认为: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主要指人体开始有症状或体征,但还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 亚健康状态通常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有各种身体不适的主观症状;包括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等。必须指出,这只是亚健康状态中最主要的一大类。 可以预言,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将会逐

10、步扩大。主要是向下游疾病方向;其次是向上游健康方向扩展。 向上游健康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健康低质状态。其扩展程度体现了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超前性日益提高,许多疾患在萌芽之时就能检查出来。 向下游疾病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疾病亚临床状态。现代6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治疗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降低。 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临床具体为一缓慢的伸缩过程;上下游移的动态过程。 “疾病 ”和“健康”的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从“不病疾病”二分状态发展到现代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三分状态,狭义“疾病”的范围缩小了;新“健康”的标准提高了;原先上、下

11、相邻的,现今被细化了的“健康低质状态”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共同组成“亚健康状态” 。 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亚健康状态的游移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可表达为中间游移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因此,理论上有必要从上游界定健康状态与健康低质状态;从下游界定疾病亚临床状态与疾病状态,进而完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定义。 1.1 辨析 “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有时从“症”论病;有时从“证”或“征”论病;中医多数场合是“症、证”合参论病。广义疾病包括三类不同的概念。即:主观性疾病、诊断性疾病和已病性疾病。 习惯上,症状、体征和社

12、会行为异常通称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故医学源流脉症于病相及论曰:“症者,病之发现也。 ” 正是广义的“症”刻画出了广义疾病三类疾病概念10。 7主观性疾病,包括主观自觉疾病和主观他觉疾病。它强调凭主观不适感而自定的疾病或因异常的行为表现而被主观他定的疾病。 诊断性疾病,医者凭籍临床诊断标准而认定的疾病。此标准既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又包括中医诊断标准。 诊断性疾病若能分析、解释主观性疾病,则综合为已病性疾病。已病性疾病即为狭义疾病。狭义疾病“已病” ,是最规范的疾病描述。已病性疾病既能综合且又能区别诊断性疾病和主观性疾病。 理解了三类“疾病”概念,那么亚健康是否为“疾病”的争论就自然化解。王育学所

13、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 ,此“疾病”主要是指“狭义的已病性疾病” 。而张全明,邓丽绢、王洪蓓、和傅延龄等认为“亚健康也是疾病” ,此“疾病”则或是单一“主观性疾病” ;或是单一“诊断性疾病” 。因此“亚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的提法并行不悖,都能成立。 现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有主观性疾病但无诊断性疾病是属亚健康。 有诊断性疾病但无主观性疾病是属亚健康。这一方面是现代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许多疾患在发作之前就能诊断出来。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隐匿性糖尿病等。另一方面是各人的耐受程度不同所造成。 亚健康亦可称亚健康疾病。如主观性亚健

14、康疾病和诊断性亚健康疾病。 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8以致病者,谓之因。 ” 亚健康疾病,其概念又近似等同于古代“小疾” 。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 “疾”是指不易诊察的小病;且为非急性发作的小病。 中医临床既辨病又辨证。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21 世纪课程教材中 40 类疾病的诊断,都是主观、广泛地辨病;客观、标准地辨证。从某种意义讲,主观性疾病和诊断性疾病的二一状态才属亚健康状态。 患有狭义性疾病或残疾,但此疾病是可控制的;残疾是可弥补的;人们的基本工作和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是属亚健康状态。 现代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

15、降低。中国选手王楠夺得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银牌后,中央电视台披露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2005 年,27 岁的王楠患了甲状腺癌。当时,王楠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中国乒乓球女队主帅施之皓说:“她走过了这三年多,很不容易,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幸运的是,王楠的甲状腺癌在她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之前治愈了,王楠和医学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笔者亦为王楠庆幸;同时也思量:“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 ”此时的王楠是属疾病状态?还是亚健康状态呢?此外,参加北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又该归属什么状态?在不耽误基本工作和影响基本生活的前题下,

16、可控制的疾病和可矫正残疾,统统应属亚9健康状态。否则驱使疾病状态的人登台竟技也就太不人道了。 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为亚健康状态。包括主观性亚健康状态和诊断性亚健康状态。人们一般都将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二者集合基本吻合,却小有差别,就像点与线的关系一样。 刘保延 11提出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时附有一条时间限制:“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 ”其义就是强调亚健康状态的“持续性或反复性” 。 “疾病 ”一般是短期的即时状态;也可能是长期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而“疾病状态”则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有时二者意义完全相同,当频繁“反复”或延绵“持续”地发作, “疾病”点点成线,就等同于“疾病状态” 。12 借助三类“疾病”概念能较通俗地界定已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人们不必嗫嗫嚅嚅把病人加上引号来表示亚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