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练习题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4018182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练习题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藤野先生练习题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藤野先生练习题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藤野先生练习题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藤野先生练习题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练习题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练习题范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藤野先生练习题范文 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的藤野先生练习题,希望大家喜欢!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绯红(fi)不逊(xn)B.瞥见(pi)畸形(q) C.诘责(ji)诲(hu)D.驿站(y)托辞(c)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暗线是_.本文围绕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顺序组织材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

3、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二)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

4、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0.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1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表达出作者_的情感。“这样”指代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2.“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5、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3.“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14.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 1.D(A.fi;B.j;C.hu) 2.C(迭叠) 3.(1)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4.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时间先后 5.:! 6.某些日本人例略 7.

6、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一)10.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11.只不过对东京的失望“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 12.“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13.“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 14.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