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plyfa日语助词用法小结.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3954818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pplyfa日语助词用法小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Epplyfa日语助词用法小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Epplyfa日语助词用法小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Epplyfa日语助词用法小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Epplyfa日语助词用法小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pplyfa日语助词用法小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pplyfa日语助词用法小结.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 ; 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Shakespeare日语助词用法小结(超全)一.1.提示助词 在判断句中,提示主语 2.提示助词 表示兼提,有也的意思接于数量词之后,表示数量之最(之多或之少),意为竟有之多、(一个)也没有3.助词 1. 主格助词 通常用于表示主语,但在判断句中,只在疑问词做

2、主语的问句及其答句中表示主语2.格助词 格助词接在体言之后,除了可以作为主格助词、表示主语之外,还常常用在描写句中,表示形容词、形容动词所描述的对象,故又称对象格。3. 接续助词 接续助词接在各类活用词终止形(简体、敬体均可)后,起两种语法作用,一种表示逆接(转折)关系,意为虽然但是,另一种表示顺接关系,起有机连接前后句的作用。4. 领格助词 表示所属,为的之意5. 终助词 接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汉语的吗,呢之意6. 接续助词 接形容词连用形后,表示并列、因果关系7. 提示助词 接否定式.()之前,加强否定语气。8. 接续助词 接活用词终止形(简体敬体均可)之后,表示因果关系。9. 补格助

3、词 接在体言后,表示肯定的比较对象,以为比。10. 副助词 接在体言后,表示否定的比较对象,意为(不)比、没有那么11. 终助词 终助词又称感叹词,接在句子末尾,增添某种语感、语气。主要用于表示感叹、赞同或质疑,主要用于提示、告知等场合。12. 传闻助动词 可以接在各类活用词终止形后,表示传闻,其敬体形式为,意为(第一人称)听说13. 补格助词 接在表示场所的体言后,表示存在的场所,意为在。 接在名词或动词连用形之后,且后续意为来、去的动词(如:行、来)时,表示来去的目的。 14.接在疑问词后,表示不确定,意为某(些)、若干。15. 并列助词 接于体言之后,表示并列,意为和。16. 副助词 介

4、于体言之间,表示含言外之意的列举,意为啦啦(等等)。 17.同位格 可以介于两个互为同位成分的体言之间,表示同位语。18. 宾格助词 介于体言和他动词之间,表示他动词的宾语。19. 宾格助词 接在体言之后,表示动作的场所,意为在。接在体言之后,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方法、手段、工具等,基本意义为用,翻译时要灵活处理。20. 1.过去完了助动词 接在五段动词音便形、其它动词连用形、以及形容词连用形()、形容动词连用形()后,表示过去时态或完成时态的简体形式。 助动词本身也有活用变化,但在现代日语中常用的仅有三种:终止形、连体形、假定形。 出了这三种活用形外,偶尔可见的推量形的用法,但现在通常用终止

5、形后续、的形式表示推测。 的终止形即的原形,表示简体过去完了时态。可用于结束句子,但更多的是用于后续助词、助动词,为句子增添某种意义。2. 的连体形 亦为的原形,用于修饰体言,作定语,亦可后续某些助词。3. 的假定形 的假定形为,其后可以接,但通常省略。所表示的假定条件,往往有强调以前项成立为前提的内涵,意为倘若(实现了)之后的话,。 21. 1.接续助词 接在五段动词的音便形、其它动词连用形、以及形容词连用形之后,可以表示并列、承上启下、先后、因果等多种关系,用法十分广泛。2. 补助动词 还可以介于两个动词之间,使后一个动词作前一个动词的补助动词,增添某种意义。22.1. 补助动词接在动词连

6、用形(五段动词音便形)之后,可以表示正在进行时态,意味正在。 当接在自动词后时,除了可以表示正在进行时态外,还可以表示状态的持续,意为(还)着。具体判别根据前后句意义。2. 补助动词接在动词连用形(五段动词音便形)后,表示某种尝试,意为试着(做)、试试看。23. 接续助词 接在动词终止形后,可以表示动作继而发生,意为一就;亦可表示轻微假设,意为如果就。24. 补格助词介于体言和表示变化之意的动词之间,表示变化的结果。25. 补格助词 接于体言之后,表示来源、起点、意为从(开始)。26. 否定助动词 否定助动词接在动词未然形后,构成简体的否定式。 否定助动词的活用变化属形容词型,共五种,即:连用

7、形、连体形、终止形、假定形、推量形。如下所示:1. 连用形 连用形有两种形式:形和形,即: (后续某些动词、连续助词等) (后续过去完了助动词等)2. 连体形 即的原形,用于做定语或后续某些助词。 3. 终止形 亦为的原形,用于结束句子或后续某些助词、助动词。 4. 假定形 + / 如果不的话5. 推量形 + / 大概不吧 事实上,现代日语中已基本不用形式,而采用终止形后续等形式。27. 判断助动词 日语中表示是之意的判断助动词有三个,即、。是简体,是敬体,是书面体。的活用部分为,与存在动词的活用基本相同,28.补格助词 与表示思考(思考)及称谓(言話)的动词一起使用时,表示思考及称谓的内容,

8、相当于汉语中的冒号或引号。 29.补助动词()、()30.1.() ()接在动词连用形(五段动词音便形)后,表示渐远的趋势。意为(下)去。2.() ()接在动词连用形(五段动词音便形)后,表示动作的彻底完结,多数场合伴有不可挽回之内涵。一般译意为完、(糟了),。31.表示假定的助词及助动词1.接续助词 是专门用于表示假定条件的接续助词,接在各类活用词的假定形后。即: 形容词 + 形容动词 + ()动词 段假名 段假名 + 2.接续助词 接在动词肯定式或否定式的原形之后,可表示假定条件。3.助动词 是判断助动词的假定形,其后续的通常省略,意为如果是的话。4.助动词 是过去完了助动词的假定形,其后

9、续的通常省略,意为如果(了)的话、(如果)之后(的话)。32.否定助动词() ()是否定助动词的文语形式。与一样,()接在动词的未然形后。但变动词时必须接在未然形之后。33.样态助动词 可用于表示事物的状态,通常译作似乎、像(样子);接在动词之后时常有几乎(马上)就要之意。其接续方式如下。动词连用形 |-> ()形容词形容动词词干 |(特例: + )样态助动词的否定式比较特别,常用形式有、,意为一点没有样子、根本不像样子。当接在形容词、形容动词之后时,有时亦可用表示否定。34.补格助词 接体言后,表示终点,意为到(为止)35.副助词 接体言后,意为只,仅36.副助词 接体言后,表示让步条

10、件,意为即使也此外,与疑问词呼应时,表示全面的肯定,意为无论都37. 接续助词 接用言连体形后,表示反常的逆接条件,意为尽管却(偏偏)。38.补助动词()、()1. ()接动词连用形(五段动词音便形)之后,表示渐进的趋势,意为(起)来。田每天六点回家。2() 接动词连用形(五段动词音便形)之后,表示含自谦内涵的正在进行时态,意为正在。39.愿望助动词 接在动词连用形后,表示第一人称的愿望。 动词后续后,所带宾格助词原则上应改用主格助动词,但口语中亦有不变的。自身可以变化,其活用变化与形容词相同。 如上述最后一例所示,当之后附上了其他助词(如疑问助词)或助动词(如表示推测的判断助动词)等时,可以

11、表示其他人称的愿望。40.助词 通常作宾格助词,表示他动词的宾语。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类似补格助词的特殊用法,即用来表示含有走内涵的自动词的移动场所。此时,常可译为在或从。41.副助词 接于数量词后,表示概数,意为大约、左右。42.复合助词是由助词与复合而成,表示限定,意为在之前。43.补格助词 接体言之后可表示原因,意为因。 接在有序排列的数量词及某些名词群后,表示某种有序的状态。 44.终助词 接在句末,表示感叹。口语中常见形式。 45.补助动词() 接他动词连用形(五段动词音便形)后,表示他动词的存续态,意为着、有。此时句中宾格助词应改为主格助词。46.表示时间点概数的 接于(时间点)名词

12、加之后,直接接在(时间点)名词之后,表示大概的时间点。意为在(点)左右。 47.补助动词() 接动词连用形(五段动词音便形)后,表示事先准备,意为事先。当与或収,等表示原样不动或收藏、收拾、放置之意的词呼应使用时,便带有置之不理、束之高阁的内涵。 48.补格助词 接在某些体言之后,可以表示目的,意为为了。49.样态助动词 可以接在用言连体形后,也可以接在体言 + 之后,意为好像(一样)。 的活用变化与形容词相同,常用形式有:终止形(原形)、连体形()、连用形()、中顿形()等。 50.副助词 接体言后,表示大致的程度,意为相当于程度、大约(左右)。 51.副助词 接体言后,表示程度之甚,意为(甚至)连都。52.接续助词 有两种用法,一为顺接,一为逆接。表示顺接时,接在动词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