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9122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 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 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 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 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 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 (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 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球报道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本病诊断、治疗现状,就结核球概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分别加以介绍。 一、概况 中枢神经结核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表现形式之一,临床并非罕见。在发展中国家,约占颅内占位病变的 5%30%1 ,也有人指出约占颅内病变的 5%8% 2 。发达国家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 0.15%0.18%3 。国内报道约为 0.65%14%。本病多由脑外病灶血行播散所引起。由成纤维细胞、肉芽肿组织构成的包膜和不易机化吸收的干酪坏死物构成的球腔组成,多呈实质性,部分可液化。结核球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皮层下和小脑

2、,而脑干、延髓受侵少见,极少发生在脑室或脑膜。多见于儿童、青少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既可单发也可多发,成人幕上球多于幕下,儿童则相反4 。少见特殊的中枢神经结核球包括脑干结核球5 ,脑室内结核球,脑膜结核球,海绵窦结核球6 ,椎管内结核球,2囊性结核球,骨化结核球和治疗中矛盾性增大的结核球7 。 二、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结核球的部位,大小和数目;(2)患者的机体反应;(3)是否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结脑) ;(4)有无结脑的其他合并症。本病多数为慢性和亚急性起病,最常见的表现是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系统损害。儿童出现颅骨缝分离(83%)5,8 、颅内压增高(72%)、头痛

3、(60%75%)、癫痫(幕上结核球,50%85%) 、视乳头水肿(24%93%)和呕吐,并能引起不同的颅神经损害,主要是、神经损害,其次为和神经损害。也能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强迫头位和失语等。合并结脑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属活动性结核可有结核中毒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意义不大,红细胞沉降率、血常规等多3无异常,结核菌素皮试多为阴性和一般阳性,半数患者 X 线胸片未见异常。脑脊液检查可正常或轻微改变,颅内压增高,蛋白含量增加,多无炎性反应表现。脑脊液中极少发现结核分支杆菌。若合并结脑患者脑脊液检查可有相应的改变。脑脊液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抗 BCG 分泌细胞测定诊

4、断结脑都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数字血管造影技术在 60%颅内结核球中可见到无血管性占位,周围出现不连贯性血管狭窄5 ,少数患者表现为血管轻度移位和出现新生血管。 脑部增强 CT 扫描是诊断脑结核球最重要的方法9,10 ,其影像学特征取决于病灶大小、数目及病灶的发展阶段。平扫时 CT改变:一般表现规律为较早期病灶偶为等密度,大多数为低密度,晚期病灶为高密度。肉芽肿前期为小盘状病灶伴周边水肿,融合病灶为高密度小盘状或不规则大块状,肉芽肿期为高密度。干酪化则为低密度伴水肿。增强 CT 扫描改变:肉芽肿期、干酪化期和脓肿期强化反应明显。病程短、病灶小时为点状、结节状强化,病灶较大、干酪坏死时出现小

5、环形厚壁强化。多个结核球融合时,可出现不规则团块状、环形或串珠状强化。结核性脑脓肿时为中心低密度环形强化伴明显水肿。结核球钙化率 2% 60%,多在 23 年发4生。少数不出现强化,常见于病变早期阶段和肉芽肿形成不良。CT检查快速易行,是诊断颅内结核的精确工具,可观察到结核球的不同阶段及疗效,应作为诊断颅内结核的常规检查11,12 。 结核球在磁共振成像(MRI)上表现 T1WI 低,略低信号,T2WI 多数信号不均。包膜 T1WI 呈等、略高信号,T2WI 为低信号。钙化量多时 T1WI 和 T2WI 为斑驳的低信号强度。对脑干和脊髓结核应优先采用 MRI。有人采用 2.0 T 超导 MR

6、装置 SE 序列来了解颅内结核 MRI 信号强度与病理组织学及局部质子频谱的相关性,认为脂质含量是 T2WI 低信号的主要因素,指出采用局部质子磁共振分光镜检可能有助于脑结核球鉴别诊断13,14 。 CT 引导下立体定位向球体穿刺活检,抽吸内容物甚至开颅切除肿块,可以对深处球体获得组织学、细菌学诊断,可对囊性病灶安全减压。Vendantan 等采用该技术,21 例脑结核中 17 例确诊。但细针抽吸囊内容物易引起播散是不足之处15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nb sp;5中枢神经结核球过去靠外科手术、尸检病理和治疗反应来确定诊断。现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疗效观察全面综合分析来诊断。本病

7、诊断要点是:(1)青少年儿童发病多见;(2) 有颅外结核史和活动性结核密切接触史;(3)出现颅内压增高症候群;(4)有颅内占位征象;(5)发生癫痫;(6)脑血管造影为少血管占位,周围有狭窄血管;(7)CT 和 MRI 有脑结核球的改变。本病应与脑膜炎、胶质瘤、脑转移瘤、脑脓肿和脑囊虫病等鉴别,HIV 感染和 AIDS患者患脑结核球尚需与脑内淋巴瘤、隐球菌病和弓形体病等鉴别4,5,16 。 五、治疗和预后 现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给予手术治疗,强调采用脑CT 扫描动态观察治疗效果,重视早期给予激素和降颅压治疗。 1.药物治疗:对结核球首先采用保守治疗已成共识17,18 。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的

8、预后要好于手术治疗,特别是结核中毒症状明显、脑 CT 显示结核球是“未成熟型”或脑干结核6球,应尽快抗结核治疗。抗结核药物常用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四药以上联用,多数采用常规剂量。有结脑并存时,异烟肼剂量可增加。强化期 23 个月,总疗程 1.5 年左右。少数文献报道 9 个月化疗也能有很好的疗效。对 HIV 感染者药物治疗同样有效。 有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者应尽早给予糖皮质激素和脱水剂,以减轻球周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循环,减轻症状。 2.CT 监测疗效:已日益引起重视。CT 改变在治疗后 68 周出现,也有人提出正规治疗后 2 周3 个月球体才开始缩小,除小病灶 81

9、0 周可消失外,大病灶需 8 个月3 年才能消失,部分患者可遗留球体钙化灶。CT 监测不仅可以了解治疗中病灶的变化过程,也能及时发现颅内合并症,指导调整用药。 3.手术治疗:出现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1)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有顽固性颅内高压,出现新的神经损害病征;(2)结核球造成梗阻性脑积水;(3)球体局限、孤立、体积较大,占位效应明显者;(4)癫痫频繁发作或肢体瘫痪,保守治疗无效者;(5) 结核球7干酪物液化形成脑脓肿,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手术时注意事项:(1)术前应至少抗结核治疗 2 周以上;(2) 妥善保护脑组织,尽量完整切除病灶;(3)术毕应充分减压;(4)皮层瘤体切除或炎症较

10、明显,术后应给予抗癫痫治疗;(5)术后结核球患者应继续抗结核治疗11.5 年。 4.预后:早期诊断和及时正规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临床治愈。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手术治疗病死率约 8%18 ,已明显低于以往手术治疗病死率(34%45%),预后良好。延误诊治,合并全身重症结核、耐多药结核,颅内病灶广泛、多发,脑重要部位结核球,合并结脑和严重颅内合并症者则预后不良。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颅内高压,脑疝,颅内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1Gropper MR, Schulder M, Duran HL, et al. Cerebral tuberculosis with expansion into brain

11、stem tuberculoma. Report of two cases. J Neurosurg, 1994, 81:927-931. 82Bouchama A, Zubeir M, Kanaan I, et al. Brain biopsy in tuberculoma: The risks and benefits. Neurosurgery, 1991, 28:405-408. 3Magers MM, Kaufman DM,& nbsp;Miller MH, et al. Recent cases of intracranial tuberculosis. Neurology, 19

12、78, 28:56-60. 4Rajeswari R, Sivasubramanian S, Parth-asarathy R, et al. 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short-course chemotherapy for tuberculoma of the brain. Tuberc Lung Dis, 1995, 76:311-317. 5Talamas Q, Brutto QHD, Garciagamos G, et al. Brain-stem tuberculoma. Arch Neurol, 1989, 46:529-534. 6Phoo

13、kan G, Towns GM. Tuberculoma of the cavemous sinus-a case report. Br J Neurosurg, 1995, 9:205-9207. 7Rao GP, Nadh BR, Hemaratnan A, et al. Paradoxical progression of tuberculosis lesions during chemotherap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berculosis. J Neurosurg, 1995, 83:359-362. 8Deangelic LM. Intracr

14、anial tuberculo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eurology, 1981, 31:1133-1136. 9张世荣,张燕生,赵向东,等. 14 例脑结核瘤的临床及CT.中华神经科杂志,1990,23:237. 10杨金升.脑内结核瘤的 CT 分析.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8,15:313-315. 11全昌斌,由昆,何宝明,等.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 CT 和10MRI 诊断( 附 67 例报告).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4 :8-11. 12Claudio Compi de Cadtro, Nelio

15、 Garcia de Barros, Zelia Maria de sousa Campos, et al. CT scans of cranial tuberculosis. Radio Clin Nor Am, 1995, 33:756-757. 13Gupta RK,&nbs p;Pandey R, Khan EM, et al. MRI signal intensity correlation with histopathology and localized proton spectroscopy. Mag Res Imaging, 1993, 11:443-449. 14Gupta

16、 RK, Poptani H, Kohli A, et al. In vivo localized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intracranial tuberculomas. India J Med, 1995, 101:19-24. 15Vedantam R, Mathew JC. CT-guided stereotactic surgery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racranial tuberculomas. Br J Neurosurg, 1993, 7:665-671. 1116Vajguez CM, Bordon J, Gonjalej AR, et al. Cerebral tuberculoma-A compar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