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小麦种植条件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123855 上传时间:2016-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小麦种植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内小麦种植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内小麦种植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内小麦种植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内小麦种植条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内小麦种植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小麦种植条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量专业种植技术就是农业致富的一把金锄头国内小麦种植条件中国小麦种植区划 依据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小麦栽培特点,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小麦种植区,便于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小麦生产。 中国小麦分布广,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形成明显的不同种植区。早在 1936 年依气候及小麦生产状况把中国小麦分为 7 个区域,其中6 个冬麦区,1 个春麦区;1937 年又根据 100 多个小麦品种在 8 省 9 个地点进行 3 年区域适应性试验的结果,把 6 个冬麦区归为 3 个主区。这是中国小麦区分最早研究。1943 年依据中国小麦冬、春性,籽粒色泽和质地软硬,将全国主要麦区划分为硬质红皮春

2、麦区,硬质冬、春麦混合区,软质红皮冬麦区 3 个种植区。60 年代初,中国小麦栽培学又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 3 个主区和 10 个亚区,为中国较完整的小麦分区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冬、春小麦分界线和各主要麦区的划分得到重新确定。以后气象,品种和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相继提出不同的区划。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以中国小麦栽培学的区划为基础,直接划分为 10个麦区,有的区还进一步划分了若干副区。80 年代以来,全国小麦生产迅速发展,有关小麦区划的资料不断丰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为此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划在原有的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

3、、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以及华南冬麦 10 个麦区基础上,重点对区属范围及分区走向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与调整。 东北春麦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 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 47及 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为 40500 米,西北部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可达 600800 米。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及北部黑河地区小麦面积比较集中,建有大批国营农场,其小麦产量占黑龙江全省春小麦总产量 12

4、 左右。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气温相差极大。温度为自北向南递增,最冷月平均气温0,绝对最低气温7,为全国气温最低地区。年降水量320870 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 130333 毫米,但东部多雨,西部干旱。东部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后期常因雨水偏多而形成湿涝灾害,并影响收获。而西部吉林省白城与辽宁省朝阳等地区,则又多因春旱、多风而造成干旱和风沙为害。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 90 天左右。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 月中旬播种,7 月 20 日前后成熟。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

5、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 3 个副区。北部春麦区 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3和 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 20。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海量专业种植技术就是农业致富的一把金锄头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

6、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 全区海拔 400 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显著,寒冷少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最冷月平均气温1,绝对最低气温7。全年降水量 309496 毫米,多数地区为 300 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有 94168 毫米。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个别地区有两年三熟。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 90120 天。播种期在 3 月中旬至 4 月中旬,成熟在 7 月上旬前后,最晚可至 8 月底。全区病害主要有叶锈病、秆锈病和黄矮病,丛矮病;虫害以麦秆蝇及粘虫为主。早春干旱,后期高温逼熟及干热风为害以及河套灌区的土壤盐

7、渍化,均属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在增产措施上应实行休闲轮作等种植制度,以培肥地力;灌区提倡沟、畦灌,作好渠系配套,改进灌溉制度,防止土壤盐渍化。依据全区南、北降水量的不同,可分为北部干旱和南部半干旱两个副区。西北春麦区 本区以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麦田面积约占全国的 4,总产量达 5左右。单产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而居各春麦区之首;地区间差异大,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及宁银引黄灌区的单产较高。 本区地处内陆,海洋季风影响微弱,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海拔11002240 米,土壤主要为棕钙土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黄土高原

8、地区沟深坡陡,水上流失严重,地力贫瘠。最冷月平均气温75,绝对最低气温3。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较好,气温日较差大;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有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但年降水量仅86335 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 5218l 毫米,为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且蒸发量大。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河水及祁连山雪水灌溉。后期常有干热风为害,小麦锈病、黑穗病以及吸浆虫均为本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品种属春性,生育期 120130 天。3 月上旬播种,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前后成熟。依据地形、降水等情况,全区可分为荒漠干旱、宁银灌区、陇西丘陵以及河西走廊 4 个副区。新疆冬

9、春麦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约为全国的46,总产量为全国的 38左右。其中北疆小麦面积约为全区的 57,以春麦为主,单产也高于南疆;南疆则以冬小麦为主,面积为春小麦的 3 倍以上。本区为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雨量稀少,但有丰富的冰山雪水资源,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其中北疆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温度低,最冷月平均气温1,绝对最低气温为3,但由于冬季常有积雪覆盖,故一般年份小麦可赖以安全越冬。雪量少的年份,冬小麦越冬死苗情况较严重。全年降水量 163244 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麦为107190 毫米,春麦为 83106 毫米。南疆气温较北疆高,最冷

10、月平均气温59,绝对最低气温为243;全年降水量仅为 1361 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 848 毫米,春小麦为 739 毫米,但均有冰山雪水可资灌溉。北疆土壤以棕钙土及灰棕土为主,南疆则主要为棕色荒漠土。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冬小麦品种属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预防低温冻害、干旱、土壤盐渍化以及生育后期干热风为害等均属海量专业种植技术就是农业致富的一把金锄头本区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冬小麦播期为 9 月中旬左右,翌年 7 月底或 8 月初成熟。北疆春小麦于 4 月上旬前后播种,8 月上旬左右成熟;南疆则 2 月下旬至 3 月初播种,7 月中旬成熟。依照天山走向,全区可

11、分为南疆与北疆两个副区。青藏春冬麦区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甘肃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约为全国的 05,其中以春小麦为主,约占全区小麦总面积的 653。70 年代中期起,在藏南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冬小麦发展迅速,西藏常年冬麦面积约占麦田总面积的4080。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以及吕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本区主要小麦产区。农区一般海拔 33003800 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01,绝对最低气温为134。冬季气温较低而稳定,持续时间长,冬小麦返青至拔节及抽穗至成熟均历两月之久;且日照时间长,气

12、温日较差大,光合作用强度大,净光合效率高,产量也较高。冬小麦播期为 9 月下旬,春小麦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均于 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冬麦长达 330 天左右,有的直至周年方能成熟;春小麦 140170 天。全区年降水量 42770 毫米,平均约 450毫米。其中藏南地区全年降水量 280764 毫米,通常 500 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 250590 毫米,春小麦为 224510 毫米。种植制度一年一熟。青藏高原土壤多高山土壤,土层薄,有效养分少。雅鲁藏布江流域两岸的主要农业区,土壤多为石灰性冲积土,柴达木盆地则以灰棕色荒漠土为主。冬小麦品种为强冬性,对光

13、照反应敏感。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精种细管,改进灌溉条件以防止土壤盐渍化等为本区关键性增产措施。全区可分为青海环湖盆地、川藏高原及青南藏北 3 个副区。北部冬麦区 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长城以南的北部地区,辽宁省辽东半岛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和北京、天津两市。全区麦田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全国的 9及 6左右,约为本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 31。小麦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区地处冬麦北界,除河北省境内大部为平原及辽宁省沿海为丘陵区外,海拔7501260 米。土壤有褐土、黄绵土及盐渍土等。其中以褐土为主,腐殖质含量低,但质地适中,通透性和耕性良好,有深厚熟化

14、层,保墒、耐旱。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明显,最冷月平均气温46,绝对最低气温09,正常年份冬麦基本可以安全越冬,但年际间变率大。低温年份冻害时有发生,冬、春麦区交接边缘地带冬小麦冻害尤重。年降水量 440660 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7 月至 9 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44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 143215毫米。旱害较重,春旱尤甚。种植制度以两年三熟为主,其中旱地多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制在灌溉地区有所发展。品种类型为冬性或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 260 天左右。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虫害以地下害虫及红蜘蛛、麦蚜等为主。旱地 9 月上中旬播种,灌溉地 9 月 20 日左右;成

15、熟期通常在 6 月中下旬,少数晚至 7 月上旬。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选用抗寒、耐旱品种,是本区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全区可分为燕(山)太(行)山麓平原、晋冀山地盆地和黄土高原沟壑 3 个副区。黄淮冬麦区 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信阳地区除外),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以及甘肃省天水海量专业种植技术就是农业致富的一把金锄头地区。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麦田面积和总产量的 45及 48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 44,是中国小麦主要产区。全区地势低平,除陇东、关中和山西西南部以及部分丘陵区海拔略高外,主要麦区均

16、不及 100 米。土壤类型以石灰性冲积土为主,部分为黄壤与棕壤,质地良好,具有较高生产力。全区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宜。最冷月平均气温02,绝对最低气温1460,小麦越冬条件良好,冬季麦苗通常可保持绿色。年降水量 580860 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 152287 毫米,多雨年份基本可满足小麦生育需要,但偏北地区常因雨量分布不均或年际间变异而发生旱害。全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发展灌溉。种植制度灌溉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旱地及丘陵地区则多行两年三熟,陕西关中、豫西和晋南旱地部分麦田有一年一熟的。品种类型多为冬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生育期 230 天左右。本区南部以春性品种作晚茬麦种植。一般病虫害与北部冬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