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馆”诠释及创建思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8267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名馆”诠释及创建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名馆”诠释及创建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名馆”诠释及创建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名馆”诠释及创建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名馆”诠释及创建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名馆”诠释及创建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馆”诠释及创建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名馆”诠释及创建思考【关键词】 中医在落实“名院、名科、名医”国家发展战略的精神鼓舞下,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提出了创建上海市中医“名馆”的发展思路,并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然而,何谓“名馆” ,如何创建,这是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只有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全馆上下才能形成合力,自觉将建设“名馆”的目标贯穿到具体工作之中。本文就此结合文献馆的实际,略述如下。对 “名馆”的诠释何谓 “名馆” ,关键在于要有“名” ,即:名气、名望。综观古今中外的“名馆” ,精彩纷呈,各有其“名” 。如: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法国梵尔赛宫、巴黎罗浮宫、凡蒂冈博物馆等是世界顶级“名馆” 。人种学博物馆、古生活博

2、物馆、现代生活博物馆、露天雕塑博物馆、自然生态博物馆等则是现代新型国际“名馆”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中国科技馆等是中国国家级2“名馆” 。杭州张同泰名医馆、成都中医名医馆、京城名医馆等又是汇聚了国家级和市级名中医的地方级“名馆” 。这些中外“名馆” ,或“名”在人物、或“名”在唯一、或“名”在功能、或“名”在特色。 “胡庆余” 、 “张同泰” 、 “刘海粟”等馆,是名人效应让其馆名扬四海;凡尔赛宫、罗浮宫、冬宫等艺术宫殿,收藏名人的艺术真迹顶级宏富,建筑唯美世界第一;中国科技馆有别于其他科技馆,具备了展览、培训、实验教育三大功能,成为国内首领而出名;古生活博物

3、馆、现代生活博物馆、自然生态博物馆等独树一帜,又是“名”在特色。此外,名气的大小,名望的高低又使“名馆”有了一定的区域,例如:有世界级“名馆” 、国家级“名馆” 、地区性“名馆”等层次之分。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领域内,可称为“名馆”的一定是各有其“名” 。文献馆的”名气”回首文献馆 50 年的发展历程,它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已有的 “名气”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名人治馆;其二,馆小功能大;其三,窗口“名声” 。名人治馆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成立于 1956 年,首任馆长是江南名医顾渭川,副馆长是全国著名中医张赞臣。第一批馆员有徐相任、顾筱岩、曹惕寅、张汝伟、张慕岐、郭柏良、向迪宗、包

4、句香、蔡3济平、梁少甫、殷震贤等 46 位沪上名医,为恢复和振兴在解放前受到重创的上海中医事业作了积极的贡献。1981 年复馆后,全国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任馆长,先后分 3 批聘请了张镜人、裘沛然、颜德馨、邝安 、陈苏生、朱南孙、李国衡等 34 位名老中医担任顾问或馆员,后来他们均成为全国著名老中医。老馆员们不辞劳苦,积极培养中医药后继人才,热心为上海中医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50年来,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凝聚医界名流,汇集了一大批著名老中医专家。他们发扬传统,弘扬学术,传承经验,启迪后人,为上海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名人治馆” 、“名家办馆” ,文献馆因名人效应在上海中

5、医界颇有影响,并为全国中医界所知晓。馆小功能大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的职工相当少,但承担的职能却涉及中医药文献研究、情报研究与服务、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政府职能延伸的管理与服务、联络上海市中医药界名流与专家学者等方方面面,真可谓“小馆承大任” 。文献馆具有四大功能:其一,科研工作。中医文献研究、中医药情报信息的研究与服务、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 中医文献杂志和上海中医药情报刊物的编辑发行等方面。其二,医疗工作。中医门诊部突出专科特色,是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基地。其三,管理工作。承担市卫生局中医处委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如:承办“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的各项业务,负责市局级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申报、检索、

6、评审、报奖等工4作的管理与服务。承担上海市中医师承办公室的具体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班的管理,上海市高层次中医师承培训项目的教学管理工作。其四,统战工作。建馆初期文献馆积极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吸收了一批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但尚未参加国家医疗机构的著名中医,作为文献馆的馆员和兼职馆员,发挥他们在中医文献理论研究和民间医药发掘整理方面的作用。1981 年以后,统战的内容扩展为联络上海市中医名流的桥梁纽带,成立了“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之家” ,为他们交流学术、增进友谊搭建了平台。由此可见,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是一所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中医研究机构。 “小馆承大任” 的鲜明特点在上海

7、市中医研究机构中独树一帜。窗口 “名声” 被称为文献馆“窗口”的,特指中医文献杂志 。它是全国中医文献专业学术交流的园地,是文献馆对外宣传并树立形象的窗口。几十年来文献馆正是通过这个窗口发出“声音” ,使全国认识了上海中医文献,使中医界知晓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文献杂志是国内唯一的中医文献专业期刊。创刊于1983 年,时名杏苑 ,是在 60 年代初该馆内部刊物引玉的基础上创办的。1987 年定名为杏苑中医文献杂志 ,1995 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医文献杂志 ,并正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之一。二十多年来,该刊坚持“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

8、的办刊宗5旨,受到专家的好评和众多文献爱好者的支持和青睐。近年来,为紧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树立窗口形象, 中医文献杂志改版扩容,及时向国内外传播中医文献研究的成果和信息。到目前为止, 中医文献杂志仍然是全国唯一的中医文献专业期刊。上述 “名人治馆” 、 “馆小功能大” 、 “窗口名声”三个方面,是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历经 50 年风雨历史,塑造而成的形象和 “名气” 。创建 “名馆”之路2006 年是 “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文献馆人在步履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征程中,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即:创建“上海市中医名馆” ,明确定位为地区性中医领域的“名馆” 。对这一发展蓝图,文献馆人描绘

9、了 8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优势明显的文献情报研究体系;第二,传承创新的师承教育体系;第三,特色浓郁的中医专科医疗;第四,品牌形象的中医文献杂志 ;第五,文化底蕴深厚的科学研究队伍;第六,凝聚上海中医名家的纽带桥梁;第七,数字化的服务手段;第八,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多种功能的、传承创新并举的、突出研究特色和优势的“名馆”之路。“名馆”的建设需要“名人”的智慧。 “十一五”期间,文献馆6成立了首届“专家顾问团” ,恭请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大家张镜人、裘沛然、颜德馨教授领衔,盛邀全国名老中医朱南孙、王翘楚、石仰山、张云鹏以及上海中医的中坚施杞、严世芸、夏翔、刘嘉湘、柏连松、陈

10、汉平等 20 位名医专家,为“名馆 ”建设献计献策,并藉以提高“名馆”的声望。“名馆”的建设需要“突显”的特色。 “十一五”期间,文献馆的文献研究以中医文献的应用性研究为优势,多方位开展近代“海派中医”特色的研究,分层次进行“社区亚健康状态中医健康教育”的专题研究;积极探索符合上海特色、时代特征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做精做细“名中医工作室” ;突出服务于中医临床的情报信息和科技服务体系等。为上海中医界的政策规划、科研创新、临床医疗、社区保健等方面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文献依据。“名馆”的建设需要“创新”的机制。 “十一五”期间,文献馆将以科教兴馆、人才强馆为发展战略,引进人才,优化用人机制,强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善科研条件,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中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人才优化储备、管理体制更新等方面推进建设“名馆”的进程。综上所述, “名人、特色、机制”是促进“名馆”建设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名馆”的蓝图是美好的,但是7建设蓝图的任务是艰巨的。文献馆人深知,我们离“名馆”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还要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文献馆人也相信,只要有正确的方针政策、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名医名家的精心指导、有社会各界的友好相助,建设上海市中医“名馆”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