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IV).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816952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IV).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IV).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IV).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IV).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IV)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3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4据史记等史籍记载,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到了海滨。海滨之巡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的“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2、”。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其间秦始皇与随行权臣“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这些表明当时A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 B秦朝政治中心准备东移C秦朝准备进行海洋开发 D东海已经成为秦朝领海5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 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处 B. 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C. 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6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

3、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刚刚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逐渐失去其作用7 “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A通判 B中书门下C枢密院 D三司使8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9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

4、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10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11.封柜将月折、随手收柜题封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

5、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11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12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

6、想的束缚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13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14宋代有人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家”。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市民阶层崛起C城市化程度加深 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15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

7、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16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17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

8、可见当时佛山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铸造业兴盛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居民重视风水A B C D 18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19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20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9、,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A.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B.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C.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1.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A. 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 B.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C. 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 D. 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22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10、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培养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禁绝个人欲望A. B. C. D. 23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请判断该学者是A. 程颐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2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B.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

11、负担25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26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A B C D27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

12、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28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29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