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B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807977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鄂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鄂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鄂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B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鄂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B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B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B卷.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鄂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忧戚(q) 红晕(yn) 分外妖娆(ro)B . 鲜妍(yn) 凝望(nng) 稍逊风骚(xn)C . 娉婷(png) 腐烂(f) 红装素裹(gu)D . 摇曳(y) 飘逸(y) 冠冕堂皇(gun)2. (2分)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万般泉声,被一只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B . 在第五届国际矿博会上,当展览世界上最大的碧玺“长征火箭”时,我的脚步戛然而止。C

2、 .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时间,搜寻工作可谓周而复始 , 此起彼伏。D . 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的桂林梅瓶,色泽光润,造型优美,构思精巧。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B . 见到亲人的那一刻,漂泊多年的他忍俊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泪水。C . 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D .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将达到约3万千米左右。4. (2分)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

3、热闹非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A . B . C . D . 5. (2分)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然界的物体,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_;江河溪流,_;大海汪洋,_;湖光粼粼,_是抖动着的曲线是翻腾着的曲线是流动着的曲线是屹立着的曲线A . B . C . D . 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4分)6. (4分)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李白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 .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B . “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C .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D .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7. (13分)阅读古诗文,完成小题。

5、杜畿传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少孤,继母苦之_荀彧进之太祖_若意有所不尽,更

6、来诣府_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_(2)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C . 行拂乱其所为D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4)结合文本,分析杜畿是怎样的人? 四、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8. (8分)按要求填空。 (1)露从今夜白,_。(杜甫月夜忆舍弟) (2)_,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相见时难别亦难,_。(李商隐无题) (4)醉能同其乐,_,太守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吟咏的“_,_”,寄托

7、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6)默写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前四句:_,_。_,_。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6分)9. (2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大国手白文玲清朝末年,围棋界出现两大泰斗,一人姓施名恩,住上海;一人姓林名海,居京城。两人被誉为“南施北林”。当时,林海生活没有着落,在段提督府邸做门客。一日,提督召见他说,有一队日本高手,自上海入境,打败施恩,一路北上,所向披靡。据说,领队的宛田,乃日本“第一棋士”。宛田进京,本帅想令你出阵,一试深浅。为了日本颜面,第一要输;第二要输得体面。达不到这两条,拿你全家是问。林海思忖良久,只得应允。数日后,宛田一行抵达京城。

8、比赛地点设在提督府特别对局室。段提督亲自担任裁判长,施恩负责大盘讲解。比赛那天,提督府门外人涌如潮,热闹非凡。经猜先,林海执黑先行。林海的起手,下在了棋盘正中心。棋谚说,金角银边草包肚。棋下中腹的人,多为门外汉。宛田面露讥笑,果断将棋子落在一隅。林海略加思索,旋即镇头。相传,唐宣宗年间,善棋的日本王子入朝进贡,皇帝曾令棋待诏顾师言与之对弈。师言曾用这招“镇神头”,令王子败得心悦诚服。宛田对“镇”视若未见,继续贪占实地。林海针锋相对,依然高压夺势。很显然,林海一旦尽收腹地,宛田则必败无疑。宛田意识到问题严重,便申请暂时封盘。宛田回到住所,与日方高手共商良策。皆说,果然高者在腹。面对林先生,唯有一

9、拼,方可争胜负。宛田再下出的棋,便多了几分霸气,逼得林海频频长思。到第三十天,林海下出一招妙手,白棋像被点了要穴,顿时动弹不得。宛田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便称病不出,反复研讨。不觉又是月余。宛田无奈之下,携厚礼密访施恩,许诺说,若能探得虚实,定有重金厚谢。施恩对棋局本也迷茫,正想找林海讨教,便满口应承下来。施恩见到林海,劝说,据我所知,林兄弟与提督早有协议。现在体面认输,实乃明智之举。林海默然不决,说,你我兄弟,嗜棋如命,当知围棋起源中国。虽为游戏,却关乎大清国格,焉能不战而屈?施恩羞红着脸,问,当前局面,如何应对?林海轻笑,说,思谋多日,偶得一招,唯鼻顶可解。次日,宛田假作片刻思索,遂落子鼻顶

10、。林海惊诧,微微摇头,只得另谋制敌良策。又数日激战,林海优势依然。宛田绝望地想,林先生棋艺深不可测,即便认输,虽败犹荣。正举棋难定,适逢大雨,“咔嚓”一声霹雳,将他指间棋子惊落。依照规则,宛田算“投子认输”了。段提督却惊呼,妙,妙不可言,宛田仔细一瞧,竟然发现,滑落之子正断在黑棋筋上。有此一断,两边黑棋,必死一块。宛田确认后,一跃而起,冲向门外,站在雨里,又唱又跳。林海对着棋盘,石佛般一动不动,直至封盘。林海回到住处,饭也不吃,进了棋室。他交代夫人,任谁,也不要打搅我。林海棋室的油灯,亮了一夜。拂晓,林海步出棋室,唤来妻子儿女,面色凝重地说,我离家之后,你们速速离京,越远越好。没有我的书信,万

11、不可回。又嘱托夫人,凡我子孙,再莫学棋,切记!夫人看到,林海一夜间竟白了大片头发,不禁失声痛哭。林海走进棋室,神定气爽坐下,轻轻夹起一粒黑子,胸有成竹地落在底线上。这手棋,名曰“小尖”,看似笨拙,却像一把利刃,直指白棋软肋。施恩初见棋谱,颇感怪异。揣摩良久,方才发现,此棋一石三鸟,解危倒悬,妙不可言。他亢奋地断言,黑方小胜,已成定局。宛田木然坐着,喉结上下涌动,嘴唇越来越抖,一口鲜红的血,疾射在棋盘上。段提督急步抢出,对外宣布说,棋赛至今,已满百日,永久封盘!呕心沥血的名局,必将永垂千古!林海听着外面的欢呼,企图站起,却四肢无力,浑身酥软,仰面跌倒(选自北京精短文学)(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故事

12、情节。(2)文中叙写唐宣宗年间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文中有两处写“雨”,请你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4)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赏析。(5)施恩与林海同是围棋界泰斗,他们都可称作“大国手”吗?为什么?10. (25分)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

13、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14、。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