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807493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2分)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

2、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

3、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

4、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

5、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

6、化的一部分。1、(2分)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是 ;这样做的根据是 2、(2分)第段从囗囗和囗囗两方面对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进行了阐述。3、(2分)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中怀疑求真态度的重要性。 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由于中国人并不注重寻求新知识。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4、(3分)综观全文,

7、“格物致知”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5、(3分)作者认为在科学、人文学和个人行动方面都要重视实验精神,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实例谈谈你的认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3分)三十年的追思xx年最后一天,自清晨始,庆邦、莫言,还有诸多朋友,相继告知铁生离去噩耗。心锐痛着,寒风落叶听不同,三十多年了,与铁生交往的情景萦绕不去。1978年,友人带我到他家,那是第一次去,其时住雍和宫一带。恍如昨日,铁生坐在友人制作的简易轮椅上,形容清瘦,一头浓密黑发,目光透澈、亲切,谈笑风生中,真切感受到他的早慧、旷达、坚韧和稍纵即逝得几难觉察的感伤。交谈间,我看见他写在旧式硬壳笔记本上的小说之死。得到同意,我将

8、笔记本带回家中细细翻看。这是铁生最初的作品,朴素、沉厚里,见出深远的灵感,有着突入生命真相的犀利,更有对心灵细节深切的敏感和痛切体认;他在现实中承受难言的身心痛苦,而在艺术上又对人们精神困境予以明确的艺术承担,尽瘁成文。我顿怀敬意,很想为他的作品发表尽力做点什么记不清理由了,小说未获通过。几个月后,该作更名为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发表在另一家文学杂志上。我没能成为铁生处女作的责任编辑。铁生对我和我供职的杂志没有不悦和怨意。不久,我又索来他新写的小说午餐半小时,不过寥寥数笔,便把主人公勾勒得入木三分;洞察历史的幽微与深邃俱在对于底层人物生存状态和精神境遇的精湛刻画里,至今堪称经典。十分遗憾,送审又是

9、不顺。铁生依然没有怨意,一如既往地亲切、宽厚;反倒是我,比他不能承受退稿,很长时间,再也没有勇气向他约稿。但是,我仍然经常去看他。那个独门小院,是我心中的挂念所在。熟悉了,我们的聊天无所不包,每每我都感受到他的博学多识,他自由、辽远的心灵,他对时弊、世弊的深切洞察,他对这个世界的忧思、期待和爱愿铁生行动不便,屋里虽凭轮椅挪动,却对付不了平房门槛,常是他父亲来开临街的院门。冬日,小屋生着煤火,老人偶尔过来添煤,言语不多。铁生告我,父亲本是林业学院教师,为了照顾铁生,改行调到附近小厂当了会计。后来,这位慈父带着对铁生的无尽牵挂走了,再来开门的是铁生妹妹。铁生身边从来不乏朋友。他的首辆轮椅,便是在国

10、内罕见轮椅的年代,由朋友帮助设计的。后来,二十多位知青同学合资,为他换了带摇把的轮椅。铁生非常高兴,告诉我说,这下好了,可以到远处去了!再后来,他换过几次轮椅。铁生说,在朋友们细心帮助下,他摇着轮椅走东北,赴五台山,回“遥远的清平湾”,甚至连车带人被抬上鱼雷快艇凌万顷之茫然。最后,他换上了电动轮椅。轮椅每次“升级”,都和亲友有关,都有一个动人的乃至可歌可泣故事,都是铁生生命中的节日。很长时间里,他的插队同学,每个周末都会来家聚会,聊天,吃饭,或站或坐,“高谈阔论或大放厥词”(铁生形容)。与其说铁生需要友情滋润,莫如说他的很多朋友和我一样,需要铁生的精神照耀。铁生正是以他的醇厚,以他的殚精忧己浅

11、、劳志苦心深,以他精神无限向上的丰富、充盈,以他深远温馨中的侠义,以他虽然伤残却始终兀立于人类精神制高点的伟岸,使自己同一切健全却苍白的生命区别开来,感染、感动、感召着众多朋友。铁生18岁下乡插队,21岁瘫痪,30岁得肾病。自47岁患尿毒症始,每隔一天透析一次,将全身血液洗滤一遍,那是一种浃入骨髓、常人难以感知的疼痛,月月年年,透析滤去毒素同时,体内营养也被滤走,使他身心异常疲劳。然而,铁生向以阳光面貌示人时却又十分本真。我亲见他生存的种种艰窘,不免担心他的未来。我有时愚直,一次,不知怎么和他议起生死。他坦然告我,不止一次有过自杀经历,既然老天爷没让死成,说明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剩下就是怎

12、样活的问题了。他以罕见的坚韧活着。在高贵人格、自由心灵意义上,越来越多的生命善于死亡,他却以中国式的生命,卓然自拔,活出了尊严、纯粹和意义,活出了人类精神价值的极限,任凭世风变幻,任凭生死穷达,始终不移其情其操,苍苍予鉴,可与天地参矣。三十年的交往,我一直想帮到铁生,却是铁生在帮我,从满头黑发到两鬓斑白,直至生命最后时刻。6、(1分)上文所写史铁生,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散文 。 7、(3分)文章追思三十年来和史铁生的交往,开篇却从得到噩耗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试加以分析。8、(3分)第一次接触史铁生,作者便“很想为他的作品发表尽力做点什么”的原因是什么? 9、(2分)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A、文章第段,在内容上点明自己的情感,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B、写轮椅的几次“升级”是为了表明史铁生身边从来不乏朋友,从侧面写史铁生的精神之向上、丰富、充盈。C、第段中写到“遥远的清平湾”,暗指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凌万顷之茫然”语出苏轼的前赤壁赋。D、第段中写到“越来越多的生命善于死亡”,作者在对“善于死亡”者进行批评的同时,表达对史铁生坚韧、尊严的由衷敬意。10、(4分)根据文章内容,对史铁生作简要介绍。(80字内)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1、(1)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2)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蒹葭 (3)金张

14、藉旧业, 。咏史 (4)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5)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 (6)今逢四海为家日, 。西塞山怀古(7)顾人之常情, ,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8) ,必先利其器。论语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4题。(6分)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注】引领:伸颈远望 12、(1分)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3、(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4、(3分)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五、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4分)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