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1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750325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1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沪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1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沪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1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沪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1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沪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1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1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1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1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5题;共98分)1. (2分)下列几种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 碘酒B . 空气C . 二氧化碳D . 生铁2. (2分)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B . N2、O2等均匀混合C . N2、O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D . N2、O2的体积比约为5:13. (2分)下列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 . 用稀有气体做保护气B . 氧气支持燃烧C . 从空气中分离出氮气和氧气D . 磷燃烧产生白烟用于制作烟幕弹4. (2分)6

2、.4g某物质R完全燃烧生成8.8gCO2 ,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R+3O22CO2+4H2O,则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R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5%6.4gR燃烧还生成了7.2gH2O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64A . B . C . D . 5. (2分)梧州每年加工人造宝石总量超过60亿粒,被誉赤“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其生产的一种与蓝宝石类似的宝石叫祖母绿,与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并称为四大珍贵宝石,是绿宝石家族中最珍贵的成员,它的化学式是Be3Al2(SiO3)6,其中铍元素(Be)的化合价为( )A . +1B . +2C . +3D . +46

3、. (2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若实验中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 . 不产生氧气B . 生产氧气的速度慢C . 产生氧气的总量少D . 没有影响7. (2分)(2015黑龙江)在原子结构中,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 . 电子数B . 质子数C . 中子数D . 最外层电子数8. (2分)氢气将成一种重要的新型燃料,主要原因是( ) A . 氢气密度小B . 氢气具有可燃性C . 氢气具有还原性D . 燃烧后无污染9. (2分)(2011镇江)如图所示对比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 A . 氧气B . 可燃物C .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D . 以上都是10.

4、(2分)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 下列有关单宁酸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B . 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38:26:23C . 单宁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D . 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26个氢分子11. (3分)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食品保鲜的办法B灭火实例与原理填充氮气防止变质放入生石灰防止受潮放入细铁粉防止受潮和变质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住宅失火时用水灭火降低着火点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C日常物质的区别D化学中常

5、见的“三”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并搅拌羊毛和化纤点燃后闻气味氯化铵和磷矿粉观察颜色三种可燃性气体H2、CO、O2三种可加热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A . AB . BC . CD . D12. (2分)下列四项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测物体的质量B . 检查气密性C .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D . 盛CH4集气瓶放置13. (15分)(2011河南)右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1)A中的试管口为什么应略向下倾斜? (2)写出选用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若采用C(气体由a口进入)收集到一种气体,请简述验证该气体的实验方法 14. (3分)在实验室中

6、可选择如图装置制取气体 (1)若选择A、F组合一套装置制取了某气体,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发生装置可选择B或C,与B相比较,C的主要优点是什么?_(3)若用金属与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应选择以上哪些装置?_(写出一套即可) 15. (5分)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_(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_(填字母标号,下同)做发生装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_装置 (3)F是一种可用于集气、洗气等的多功能装置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可用

7、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测量时气体应从_(填“a”或“b”)进入F中 16. (11分)(2011南京)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查阅资料】图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实验与讨论】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1)实验中发现试管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电极附近的溶液仍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说明试管电极附近的溶液呈_性,管附近的溶液呈_(选填“酸”、

8、“碱”或“中”)性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乙同学、丙同学将试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试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酸_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碳棒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_(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 甲同学用_来测定溶液,原因是_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_,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_(5)【解释与

9、结论】 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电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交流与反思】甲同学取55g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钠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5g水后,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甲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后溶液的碱性_乙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H2SO4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后溶液的酸性_17. (11分)原子是由_(带正电)、_(带负电)、_(不带电)构成,其中_和_构成原子核,_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原子的质量集中在_上,决定原子质量的粒子是_和_ , 相对原子质量=_+_18. (2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元素。 19. (2分)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10、是_,为了避免该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可用烧碱溶液吸收该气体,写出反应的方程式_ 20. (2分)下列现象中: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冷饮,过一断时间后,冷饮瓶的外壁上就出现水珠;冬天,人说话时,可看到呼出的气体变成水雾;松脆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几天后,饼干就变得不脆了;夏天吹空调时,可看到空调冷气吹到的地方有“冷气雾”;在空气中对着干冷的玻璃杯吹气时,玻璃杯的壁上出现水雾 其中,能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有_,能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要高的有_ 21. (2分)将氯气通入石灰水中会发生如下反应:2C12+2Ca(OH)2=X+Ca(C1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_。实

11、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一种有毒气体氯气,其反应原理为: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2. (5分)如图是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1)此实验探究目的是什么?能证明CO2此性质的实验现象是什么?(2)CO2溶于水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简述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23. (5分)将一定量的大理石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同时产生8.8g气体,经测定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至0.1%) 24. (5分)在实验室里,用足量的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还原8g氧化铜,可得到铜多

12、少克?(提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 Cu+H2O)25. (5分)(2017德阳)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的一次探究性活动中,他们将50g氢氧化钠溶液与50g硫酸铜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得到9.8g沉淀,请你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5题;共98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3-2、13-3、14-1、14-2、14-3、15-1、15-2、15-3、16-1、16-2、16-3、16-4、16-5、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