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IV).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726099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IV).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IV).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IV).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IV)一、选择题(每题1分)1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2.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2、)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3.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4. 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一幅不符合史实,它是( )A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 B各国大使在东交民巷举行宴会C东交民巷有许多西式建筑 D外国军队在东交民巷进行操练5.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

3、,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A学习西方的技术 B西方的学校教育C学习西方的制度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6.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材料中的“运动”是指(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7.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8.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以新青年为主阵地B.高兴民主和科学的旗帜C

4、.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9.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D开始宣传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10. 1961年,董必武写下缅怀战友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诗中所提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 )A发动五四运动 B成立中国共产党 C创建黄埔军校 D筹备南昌起义11. 20世纪前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在历史上

5、,两党既有对抗也有合作,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了( )A南昌起义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12.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之中,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如今已成为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军旗升起的地方”在哪?与什么事件有关?( )A武昌 辛亥革命爆发 B上海 中共一大召开C广州 黄埔军校建立 D南昌 八一南昌起义13. “山歌越唱越开怀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是指 A.占领中心城市 B实施战略决战 C和平夺取政权 D农村包围城市14. 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第四次反“

6、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15.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遵义会议 巧渡金沙江 吴起镇会师 飞夺泸定桥 会宁会师 爬雪山,过草地 四渡赤水A B C D16. 1937年,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普遍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是因为( )A井冈山根据地创建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C百团大战鼓舞人心D抗日战争即将胜利17.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开始致力于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B.停

7、止内战,团结抗日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8下列选项描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A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C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D电影甲午风云20. 右图是1947年东北话报上发表的题为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全面内战的爆发 B三大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21. 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最敏感的人”的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这表明他主张(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外国侵略 B效仿西方政治制度,

8、实行维新变法C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D兴办工厂,实业救国22.“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悲剧又是机会,这场战争促使古老大帝国的觉醒。”(马勇坦然面对历史的伤)以下最早体现“鸦片战争促使古老大帝国的觉醒”的史实是( )A魏源著海国图志 B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C严复译著天演论 D维新派掀起变法运动23.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A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C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24. 下列对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事件所作的历史

9、结论或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C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D中共七大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5.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五四运动的爆发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南昌起义的爆发 遵义会议的召开A B C D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材料二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

10、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材料四 图5 图6 图7(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分)(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11、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3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3分)27.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材料三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材料四 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实现,举

12、凡国际国内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未寒(未寒即8月14日)1945年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次重要会议?(1分)(2)材料二“共产党一心救中国”的奋斗中,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起义,在哪座城市爆发?(1分)1927年,谁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分)(3)如果说,长征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伟大的传奇,那么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怎样重大的意义?(2分)(4)材料三中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变?(1分)蒋介石对这一事变持什么态度?(1分)结果如何?(2分)(5)依据材料四判断这封电报发于中国哪一重大事件之前?(1分)你认为蒋介石为何发起这一重大事件?(2分)(6)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四两份电报造成的最终结果?(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