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人才工作,提高研发水平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23708800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化人才工作,提高研发水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强化人才工作,提高研发水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强化人才工作,提高研发水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强化人才工作,提高研发水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强化人才工作,提高研发水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化人才工作,提高研发水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人才工作,提高研发水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强化人才工作,提高研发水平我院创办于1959年,是榆林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马铃薯、名优小杂粮、蔬菜、玉米、园林绿化等农林作物新品种引育试验和新技术研究、试验及示范推广工作。目前,陕西省小杂粮科学研究所、陕西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陕西省和榆林市马铃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马铃薯、玉米、谷子、糜子和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在我院挂牌成立,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陕西省引智示范基地落户我院。“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中、省、市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人才办的精心指导下,我院以建设创新、发展、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目标,通

2、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才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才的活力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为推动全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一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聘请兰迪欧胡安、陈伊里、孙慧生、金黎平、谢开云等国内外马铃薯知名专家来院内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科级以上干部到珠海、寿光、大连、定西、大同、张家口等地进行考察学习,选派科技人员到中国农科院、甘肃省农科院、河北坝上农科所等实力强劲的科研院所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先进科研单位在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

3、二是鼓励在职人员开展后续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单位派出职工在外地科研院所培训、职工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农广校学习、电大学习等途径,有1人获得研究生学历,2人正在进行研究生培训,有6人由中专学历上升为大学本科学历,有20多人由中专或技工学历上升为大学专科学历,职工队伍的学历和技术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三是组织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办班培训、专家授课、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专业人员技能水平,掌握技术发展动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大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推动了我院各项工作

4、的进程。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壮大科研开发实力人才是推进科技事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科研机构加快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要素。针对科技人才短缺、断档问题,我院打破常规,大幅度吸纳高学历科研人才。2007年一次性招聘农业高校本科生7名,2008年又招聘农业硕士研究生7名,并引进1名省管专家。目前,单位有职工160人,其中在职职工109人,离退休人员51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3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50人,省管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三五”人才4人,市“一五二”人才15人,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1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劳动模范2人。2010年5月

5、,由榆林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榆林市专家工作站”在我院揭牌, 经我院推荐,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批准,专家工作站首批聘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柴岩、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学湛、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舰、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显等16位专家,2011年又聘请了金黎平等15位专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加快技术研发步伐,推进产业稳步升级在我院科技人员和外引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农业科研工作蒸蒸日上,产业开发不断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方面,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脱毒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规

6、程”、“脱毒原种和专用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三项丰产技术,建成了脱毒种薯繁供和技术推广体系,完成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马铃薯标准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分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同时,高产创建活动成果丰硕,2007年靖边高海则60亩布尔班克马铃薯平均亩产达5136公斤,创该品种全国单产最高纪录;2008年我们又重点实施了马铃薯“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其中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3810公斤、万亩秋马铃薯平均亩产4888公斤,千亩专用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百亩秋马铃薯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6715公斤,均创造全国、全省马铃薯单产纪录。为此,省委、省

7、政府就我市马铃薯创高产活动进行了通报表彰。在杂粮综合研究方面,通过品种引育、提纯复壮,开展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等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了适宜我市的小杂粮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完成的“榆谷4号选育”和“榆糜3号选育”项目分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并编辑出版了榆林小杂粮一书。在瓜、菜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重点开展了保温被覆盖、电热线营养钵育苗、嫁接栽培、二氧化碳施肥、生物防治等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亩纯收入万元以上的日光温室栽培模式,并进行了西甜瓜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其中“西农8号新品种推广”获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在名优杂果集成栽培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以节约土地、立体栽培、集约经营、

8、早熟高效为目的的“小杂果密丰栽培及其粮(草)间作”技术研究,该成果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同时总结制定出了适合我市气候环境特点的病虫害周年防治历。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单位跨越发展人才引进和利用促进了科研和开发工作,科研和开发的成果加快了单位基础设施等建设步伐。一是强化了科研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我院采取省上要一点、市里争一点、职工集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投资形式,先后在榆阳区南川村我院示范园内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460平米组培室、732平米智能温室、3360平米节能日光温室、6000平米防虫网棚,并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形成了年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1000万株、微型薯1500万粒的工厂化生产

9、能力,在全省同级科研所属首家。2010年4月,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通过与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多次协商,我院在榆阳区榆卜界新建的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2358亩,总投资1.7亿元,一个集科研、示范、科教、观光为一体的全省领先、国内先进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实验区,已成为展示榆林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农牧交错地带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典型示范样板。二是改善了职工办公环境。投资12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6600平米的新办公楼于2008年8月投入使用,新配备电脑43台,电话38部,办公桌椅100余套,结束窑洞办公、火炉采暖的历史。三是解决了职工住宅困难问题。针对我院职工住房紧张的

10、问题,我们于2003年积极与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通过职工集资建房的形式,为职工修建住宅楼三栋108套,2009年又投资18万元进行职工住宅小区整体绿化,配备六套健身器材,改善职工生活环境。近年来,我院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广仍然存在着点上增产增收明显,面上不显著的现象;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知识水平、人员分布均呈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分布;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研设备陈旧、设施老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强烈约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依然落后;老龄化趋势明显。因此建议: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政府投资、上级扶持、银行贷款、

11、民间集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二要加大对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项目立项上予以倾斜,以项目带动为载体,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市级农科所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三要进一步扩大市级农科所之间以及同省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研究,协作攻关,培养和锻炼地方农业骨干技术人才,为发展地方现代特色农业提供技术及人才支撑。四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对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工资浮动三级的制度,事业费、通讯费的预算和拨付与政府机构看齐,尤其对在基层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指导的下乡人员应保障并加大野外作业津补贴标准。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8月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