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的生朗读能力地对策地研究报告结的题目报告材料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3625687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小学的生朗读能力地对策地研究报告结的题目报告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提高小学的生朗读能力地对策地研究报告结的题目报告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提高小学的生朗读能力地对策地研究报告结的题目报告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提高小学的生朗读能力地对策地研究报告结的题目报告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提高小学的生朗读能力地对策地研究报告结的题目报告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的生朗读能力地对策地研究报告结的题目报告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的生朗读能力地对策地研究报告结的题目报告材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

2、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

3、,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完全没有13分钟35分钟510分钟1015分钟1520分钟20分钟以上0124411表2: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1次没有1次2次3次4次5次5次以上20人7人6人4人5人2人1人表3: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朗读生疏能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有感情朗读78人220人210人135人不难看出:(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

4、生读书。”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2)朗读涉及面过窄。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从表2中清楚地看出近一半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机会,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从表3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看来,学生的朗读

5、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二、课题的界定经过对学生语文课中朗读情况调研和学生语音面貌的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提高我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

6、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正确”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流利”是: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有感情”是: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对策”即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主要是指为提高学生朗

7、读能力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具体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或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达到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学生的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朗读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通过朗读理解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朗读促进其他阅读方式的提高,增加阅读量,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使学生通过美文朗读,陶冶性情和情操;让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第二部分研究设

8、计一、课题研究的内容1.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2.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3.整理总结课外朗读训练篇目及推荐书目。4.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二、课题研究的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四、五年级学生。三、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

9、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四、研究遵循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朗读训

10、练和各种课外朗读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朗读。2.人文性原则: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朗读又是阅读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必须创设文本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3.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宜,注重个体发展;评价不只限于成果,要注重过程,特别是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要保护其积极性。五、课题研

11、究的过程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9.62009.9)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总负责人的课题组,制定万水泉中心小学教科研制度;进一步调查分析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09.102010.10)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0.11201

12、1.3)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和课件、教学光盘等。4.第四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11.42011.9)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第三部分研究结果与讨论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

13、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

14、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写景状物、优美散文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含义深刻的文章落花生白杨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对话类文章桥桂花雨等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寓言童话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

15、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把字准确化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把词形象化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把句子生动化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C.把握好语调。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把篇完整化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