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复习(四)人教实验版必修.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621300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复习(四)人教实验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复习(四)人教实验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复习(四)人教实验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复习(四)人教实验版必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复习(四)人教实验版必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复习(四)人教实验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复习(四)人教实验版必修.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复习(四)人教实验版必修【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四)二. 课堂教学:(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到铁犁牛耕个体农耕。(1)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2)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3)重要水利建设: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技术的高超,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4)精耕细作:以自耕农经济为前提,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品。2.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结构: 商周井田制春秋战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土地所有制形式(2)均田

2、制:北魏、隋唐实施。是土地国有制,不可买卖,死后归还。受田农民须承担租税、徭役、兵役。目的:增加政府赋税收入,稳定社会,恢复发展经济。前提:政府授田。特点:政府以法律形式确认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评价: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举措,政府达到了预定目的(稳定和休养生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自觉创造财富,有利的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唐中期政府无可授之田,均田制瓦解。问题: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

3、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二)中国古代手工业1. 春秋战国、两汉、北宋、明清等时期的冶铁业商周冶炼青铜(礼器、兵器、饮食器、生产工具等);春秋战国开始冶炼生铁和块炼钢(世界史的奇迹);汉代炒钢和铸铁脱碳钢(煤);南北朝的灌钢法是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北宋普遍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清流行开来。2. 商周、西汉、唐朝、南宋、元朝、明清等时期的纺织业3. 东汉、东晋、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制瓷业东汉出现成熟青瓷;魏晋南北朝烧出白瓷,技术由南向北扩展;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青瓷、白瓷普遍,瓷窑遍布南北,“唐三彩”闻名中外,陶瓷大量出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4.

4、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官营和私营手工业;家庭副业 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西周明代前期; 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士、民、工、商”四民。主导地位:明朝中期以后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以前,家庭副业和小作坊;唐宋以来,民营手工业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中后期,雇佣劳动制出现,大规模作坊和工场增多。宋应星开工开物 家庭副业:秦汉以来家庭副业和小作坊与个体农业紧密结合,形成典型的农耕经济特色。唐宋以来家庭副业商品化程度加深。5.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古代手工业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水平高,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其

5、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三)古代商业1. 春秋战国、西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国内商业和城市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殷商遗民从事商业活动,“商人”之名由此而来。使用人造贝币。 春秋战国新兴地主活跃,私商成为主体,使用青铜质的布币、刀币等,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新兴城市出现(如各国都城,以政治、军事中心为主,经济功能不强)。秦始皇统一币制,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汉铸五铢钱。(认图P39) 东汉以来,

6、商业萧条,聚族而居、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盛行。几废铜钱、专用谷帛。 隋唐商业贸易旺盛。原因有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大运河开通、漕运海运发达)、经济繁荣、文化发展。长安、洛阳、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实行“坊市制”,出现“夜市”。农村出现草市。 宋元商业贸易迎来一个新高峰期。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街市;贸易活动更自由、不受时间场所限制;一些城镇出现夜市等。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商业的新特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资本活跃,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银两、银元);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

7、;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活动活跃;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邦,商人地位大大提高;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 西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贸易 西汉“张骞凿空”和“丝绸之路”(陆路) 唐宋以来海上“陶瓷之路”兴旺,沿海港口城市兴起。唐代华侨开发南洋,明代郑和下西洋。3. 重农抑商 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相矛盾。商鞅的重农抑商措施:贬低地位,本业、末业;限制经营范围,盐铁官营、粮食专卖;重征商税。 西汉施重税、严禁购地等政策抑制,工商业遭沉重打击。 中唐以来鼓励外贸、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提高。可应试、做官。 明清严

8、格控制民间对外贸易、限制商人活动,实施海禁政策,清代只许广州对外通商。4. 清代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清代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政策。表现: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 抑商手段: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 清代闭关锁国的消极影响:削弱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凝固了“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结构;阻碍了手工工场的扩展(规模、市场、资金、劳动力等);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海禁政策限制了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堵塞了中外科技文化、经济、思想的交流;错失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这一切昭示着“天朝上国”潜伏着深重的危机。(四)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江南的苏州、杭州的丝织业)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1. 资本主义萌芽

9、产生条件和发展(1)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全面鼎盛。 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天工开物反映工农业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季稻推广种植;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政府推广植棉;“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 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大量增殖。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办工场占主导地位,并与市场紧密联系。 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商业资本活跃。形成数十座专业性市镇。(2)萌芽前提:商品经济发展。萌芽条件: 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劳动力脱离土地成为商品; 自由雇佣关系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苏州、景德镇的手工工场满足了这一条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2. 资本主义

10、萌芽发展缓慢原因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小农经济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封建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束缚了萌芽的发展。 地主、商人往往醉心于买田置地,很少投资于手工业。问题: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

11、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3.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 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

12、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问题: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原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评价:消极作用

13、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 中国资本主

14、义的产生(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 原因:列强的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2. 表现:传统的手工业纷纷破产,与农业分离;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3.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2. 概况: 洋务派及其主张:奕忻(中央);曾国番 李鸿璋 左宗棠 张之洞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中体西用)目的: 维护清朝的统治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

15、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代表: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形式: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3)70年代开始筹划海防 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实用人才)破产:标志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根本原因:单纯的引进西方的科技,没有触动落后的封建制度3. 评价: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创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办企业对外国经济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也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但是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目的,无法维护清朝的统治。(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工业的第一次热潮) 1. 产生的条件:列强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2. 产生: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地点:东南沿海企业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继昌隆缫丝厂早期资本家来源:地主、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